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說唱俑
- 特點:詼諧、幽默
- 伴奏樂器:小鼓擊節
- 反映:東漢時期塑造藝術的高度成就
說唱陶俑一般指本詞條
戰國時期殉人制度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山東陶樂舞雜技俑、四川陶說唱俑、河南技樂俑等形象真實,栩栩如生。價值 主要體現在研究方面應為墓出的器物可以保真 而且陶俑大都是反映了墓主人生活時代的社會情況,...
東漢褐色釉立式說唱俑,漢代文物,現館藏於徐州聖旨博物館。文物介紹 說唱俑頭上戴著一頂旋紐的尖頂小軟帽,遠遠看去,頗似一個高聳的髮髻;上身赤裸,通身施褐色釉,雙肩聳起;將腰塌下、撅起臀部,故意地眯起兩眼,將嘴撇成歪嘴...
坐式說唱陶俑,以1957年成都天回山崖墓出土者最佳。該俑坐在圓墊上,通高55厘米,頭裹巾幘,額前結花,執桴的右手高舉齊眉,左手挎抱扁鼓,收胸凸肚,右腿平抬,左腿蜷曲,作戲笑表演姿態。立式說唱陶俑,以1963年郫縣宋家林東漢...
而山東地區陶俑也繼承了戰國齊地古拙的傳統。東漢伴隨 著莊園豪強的發展 ,與場景模型配置的小型陶俑多了起來,而且造型更為生動傳神。其中河南的樂舞百戲、武裝部曲俑;四川的勞作、說唱俑;廣東的陶船及船夫俑;甘肅武威的銅車馬儀仗俑...
漢代俑像種類很多,主要以陶俑為主,另有銅俑,玉俑,石俑,木俑等。石俑四川出土較多。青銅雕塑以主要以甘肅武威雷台出土的為代表,陶俑則以甘肅,河南,河北的為代表。其中最受人稱讚的是東漢的說唱俑。真實地刻畫了說唱者充滿感情的...
元代陶塑珍品。1963年,河南焦作元代墓出土的陶俑。呈各種說唱舞蹈形態。其中一件穿戴蒙古式袍帽和氈靴,腰系皮帶,頭略右傾,一手向上,一手下向,腰作扭動,神情專注地作踏步舞蹈。另一陶俑服飾簡單,頭戴便帽,左手執樂器,右手兩指叉...
這組陶俑從五官、身體比例等各方面,都不如漢代早期陶俑那樣寫實,符合人身解剖結構,但其卻注意人物神情的把握與刻畫,追求神韻的塑造。以面部五官而言,已脫離漢初陶俑面部神情嚴肅之束縛,顯得生動活潑,或許是為了表現說唱、舞蹈的特點...
該組陶俑從五官、身體比例等各方面,都不如漢代早期陶俑那樣寫實,符合人身解剖結構,但其卻注意人物神情的把握與刻畫,追求神韻的塑造。以面部五官而言,已脫離漢初陶俑面部神情嚴肅之束縛,顯得生動活潑,或許是為了表現說唱、舞蹈的特點...
從而隨著政治、經濟各方面的變化,西漢晚期的陶俑不再像早期隨葬題材那樣單一和造型呆滯,開始出現以表現世情濃郁的百戲、說唱等情境為題材的陶塑。其中,尤以展示的樂舞雜技俑為多。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這件樂舞雜技俑的陶盤中,21件...
陝西三門峽,“東漢墓土”不少精工製作的綠釉陶樓,樓上樓下都布置著武裝部曲俑,手持強弩,控弦欲射。四川的東漢墓中,有在水田模型中穿短衣或亦膊、赤足勞作的陶俑。還有一些赤膊大腹的小鼓說唱俑,形象極為生動。
其中陶俑中的說唱俑,高56厘米,坐於圓榻上,右手揮舞鼓槌,左臂環抱圓鼓,著長褲,赤腳,似正說到精彩處,作手舞足蹈狀,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民間說唱藝人的形象。動物陶塑中的陶馬,通高114厘米,身軀肌肉隆起而圓滑,腿足細長,形體...
漢唐陶俑藝術在數量和氣勢上雖不能與秦俑相提並論,但卻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 及形象刻劃的生動傳神方面有大的突破·, 如漢代的"說唱俑“、"樂舞百戲"和唐代的三彩"徘優俑”、"參軍戲"等,都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審美趣味。興起 陵...
唐俑中以唐三彩最廣為人知,但其實在唐三彩盛行之前,還有素陶俑、彩繪陶俑等,唐俑結合了許多中國繪畫及雕塑技法。唐俑並非每件都手工製作,很多是運用模具。由出土文物來看,可略分為樂舞俑、女俑、胡人俑和鎮墓獸。1.1歷史 唐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