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完的紅樓夢

說不完的紅樓夢

《說不完的紅樓夢(插圖本)》是一本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紅樓夢》隨談。全書三十六篇。前四篇為綜合談,談及《紅樓夢》的“石頭”神話意象、真假立意構思和詩化敘事風格;中間二十六篇為人物談,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和不同問題切入,分析寶、黛、釵及王熙鳳、秦可卿、賈母、湘雲、探春等人物形象或人物間的種種關係;後六篇為藝術談,談及《紅樓夢》美女形象塑造特點和敘事中的雙關話語、人物視點、人物詩詞、“影子”筆法、藝術得失等問題。書中文章從立論到分析頗具創見和新意:或是發人所未發,提出前人未明確提出過的論斷或見解,如《紅樓夢》美女形象的“缺陷美”,《紅樓夢》藝術描寫上的個別失誤,寶玉的“鏡像自我”“美男崇拜”以及對其價值判斷上的悖論,賈母的“難得糊塗”,探春的“逆反心態”,王熙鳳性格中的“否定的美質”,襲人的二重人格角色,等等;或是發人所已發,對別人反覆談過的話題,不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而是取新的角度,做新的分析,談出新見和新意。

基本介紹

  • 書名:說不完的紅樓夢
  •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 頁數:248頁
  • 開本:16
  • 作者:李慶信
  • 出版日期:2009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27040774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作者簡介

李慶信,男,重慶長壽人,西南師範學院(今西南大學)中文系畢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教授。讀大學時開始寫作,畢業後長期從事文藝評論、文學研究。1990年開始,研究重點轉入“紅學”,迄今共發表論文140餘篇,已出版專著《沙汀小說藝術探微》《跨時代的超越——紅樓夢敘事藝術新論》。論著曾獲四川省第一次、第三次、第七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及四川省第一屆優秀文學評論獎。
說不完的紅樓夢

圖書目錄

自序
意趣無限話石頭
石頭與神瑛能捏合為一嗎?
賈假甄真說紅樓
詩化小說《紅樓夢》
亦真亦假評寶玉
“是鏡子裡照的你影兒”——寶玉的對鏡夢迷與“鏡像自我”
寶玉的“意淫”與愛欲
寶玉的美男崇拜與同性戀傾向
妻妾制度與寶黛愛情
情到痴極能移性——黛玉性格側面動態分析
道是無情卻有情——寶釵對寶玉感情心態探測
寶玉與晴雯的不對稱戀情
王夫人為啥攆逐晴雯?
“老鴰窩裡出鳳凰”——探春的身世之憾與逆反心態
英豪闊大男兒風——湘雲形象芻議
妙玉:心繫“檻內”的“檻外人”
“美質”不美——王熙鳳性格中的“否定的美質”
從性別視角看尤二姐之死——兼談作為女人的王熙鳳
夢破情斷殞紅樓——市井二尤的“紅樓”悲劇
夢裡夢外析可卿
尊貴的卑賤者鴛鴦
亦奴亦友慧紫鵑
非人境遇與“人”的覺醒——《紅樓夢》對齡官、司棋的情愛書寫
襲人的二重人格角色
賈母“難得糊塗”背後的洞明練達
賈府盛衰見證人——劉姥姥與《紅樓夢》
劉姥姥性格辯證觀
賈政厭惡寶玉的心理情結
興兒細說榮國府
且說呆霸王薛蟠之“呆”
“真正美人方有一陋處”——《紅樓夢》美女形象的“缺陷美”
“晴為黛影”“襲為釵影”說新解
按頭制帽 恰有其人——寶黛釵詩詞個性風格比較
一聲兩歌 一手二牘——《紅樓夢》敘事中的雙關話語
《紅樓夢》的人物視點敘述
虛幻與虛假——《紅樓夢》藝術描寫斷想
後記

文摘

詩化小說《紅樓夢》
痴情與情痴
小說敘事是以寫人為中心,因此,小說敘事的詩化也勢必要表現為人物形象的詩化。
《紅樓夢》中人物形象的詩化,比較集中表現在寶玉和黛玉這兩個男女主角身上(此外,在晴雯、湘雲等人物身上也多少有所體現)。詩化人物不等於美化人物。寶黛並非十全十美的人物,他們各有自己的弱點、缺點以至劣點,不過,比一般世俗之人,他們最少世俗化的人情世故,更多保留了人的某些真情真性;在世人眼中,他們那些“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也恰好是其真情真性、任情任性達於極至的表現。作為一對真情真性、任情任性之人,寶玉和黛玉性格中最有詩意的東西,較多是從愛情或情愛這種人類最自然、最敏感、最容不得虛假或矯揉造作的感情中流露出來的。
黛玉對寶玉的痴情,不僅擺脫了一切自覺不自覺的功利目的或功名計較(如寄希望於對方金榜題名之類),也超越了男女問一見鐘情或一見定情式的才貌相悅和竊玉偷香式的情慾滿足(如崔鶯鶯之與張君瑞),而主要建立在兩心相知、相近、相融、相愛的基礎之上,是一種融知己、摯友與情人於一體,達到詩的境界的男女純情。同時,她痴情於寶玉也“痴”得特別深沉,特別痛苦,“痴,,得刻骨銘心、愁腸百結,直至眼淚流乾,生命耗盡;她的以淚酬情、淚盡而逝,比之一般殉情自盡,是更獨特、更深刻意義上的殉情者,更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愛情悲劇。在中國文學史上,把少女的痴情寫得如此深沉痛苦,如此真切感人,而又如此富有詩意者,除了黛玉形象外,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個。《紅樓夢》第一回“還淚”故事中的那位願以一生眼淚酬報神瑛侍者“灌溉之德”的絳珠仙子,只不過是黛玉痴情於寶玉的悲劇性格及其悲劇結局的一種隱喻式象徵,它不是神化了現實人物,而只是升華了現實人物性格感情中的悲劇詩意。
黛玉本身就是一位外美內秀、才冠群芳的女詩人,她對寶玉的一片痴情,也是她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全部眼淚和全部生命譜寫的一首哀婉動人的詩篇。
我們再看作為情痴情種的寶玉。
寶玉的情痴性格,首先表現在他對黛玉的痴情上。二知道人說:“寶玉,人皆笑其痴,吾獨愛其專一。……寶玉之鐘情黛玉,相依十載,其心不渝,情固是其真痴,痴即出於本性。”就真正或完整意義上的愛情而言,寶玉的確也愛得“專一”,愛得鏤肝刻肺,生死不渝——這就是他對黛玉的愛。這種心心相印的愛情,在他一生只能有一次,一旦失去,誰也無法替代,無法彌補。[終身誤]一曲詞云:“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這說明縱然是一度使他動情、其後又與他“齊眉舉案”的寶姐姐,也無法取代黛玉在他心中的位置,無法沖淡他對黛玉的深情眷戀,無法彌補他失去黛玉造成的感情創傷和終身遺憾。
寶玉的情痴性格,當然還表現在“情不情”以至“不情”之物上。所謂“情不情”,在這裡,主要泛指用情、痴情於“不情”之人以至“不情”之物——即沒有特殊情愛關係的人。應當承認,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對眾多女兒們的親昵體貼並不帶什麼邪念和占有欲,只是“昵而近之,恐拂其意,愛博而心勞”;如果說他這種親昵體貼,一定帶有什麼目的的話,那也只不過是以能為女兒“盡心”而得到某種感情(即“意淫”之情)上的滿足。
寶玉的痴情不僅“痴”到極點,而且“痴”得出奇,“痴”得可笑,“痴”得“似傻如狂”,是名副其實的“情痴”。還在他首次登場、初會黛玉時,他的痴狂便突現出來。兩人剛一見面,儘管都有似曾相識之感(既可聯想到“木石前盟”神話,又可理解為二人一見如故、一見傾心),但寶玉更異乎常態,“登時發作起痴狂病來,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並罵道:“我也不要這撈什子!”這摔玉之舉,按常人常理衡量,自然是“奇極怪極,痴極愚極”,其實,他有他的邏輯,他有他的道理,這種邏輯和道理也許比世俗的常人常理更見出人的真情真性,更見出童心未泯的淳樸天真。其後,在與黛玉長期相依中,他的“痴狂病”還多次發作:從因被誤解、“賭氣”而砸玉(第二十九回),到因情“心迷”,錯把襲人當黛玉傾訴肺腑之情(第三十二回),直到聽紫鵑戲言黛玉“要回蘇州去”便“急痛迷心”,“迷”得死去活來(第五十七回)。這一次比一次嚴重的痴狂,正標誌著他對黛玉的痴情越來越深沉,越來越強烈,越來越成為他精神的唯一支柱和生活的唯一寄託,但他始終是個“實心的傻孩子”,始終保持了一顆天真淳樸的童心,保持了某些“孩子氣”的任情任性和思維方式。
作為情痴,寶玉有時表現為痴狂,平時更多表現為痴呆。他“時常沒人在眼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見燕子,就和燕子說話;河裡看見了魚,就和魚說話;見了星星月亮,不是長吁短嘆,就是咕咕噥噥的”(第三十五回)。這在局外人看來,固然是痴呆已極,然而,對他來說,卻是真情的流露,是他痴情於自然,痴情於萬物,達到物我齊一、物我交融的化境的表現(這也是一種“情不情”)。在女兒們面前,他也“慣能作小服低,賠身下氣,情性體貼,話語纏綿”,不僅“一點剛性也沒有,連那些毛丫頭的氣都受的”,且常給人以“裡頭糊塗”、“呆氣”十足的印象:“他自己燙了手,倒問人疼不疼”,“大雨淋的水雞似的,他反告訴別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罷。”'這是他“因情忘其尊卑,忘其痛苦,並忘其性情”,是痴情“痴”到忘我忘形的程度。
寶玉的痴狂與痴呆,與其說是生理性、先天性的病態,不如說是感情與理智的失衡,人性本真與人格角色的失衡。作為一個智力和悟性都相當高的人,他卻常常因感情而失去理智、失去控制、失去平衡;作為一個年齡和生理上已屆成年、並負有成年的社會角色使命的男子,他卻在感情和心理上流連於女性王國、仍保持了兒童的某些天真。這種失衡,雖有點異乎常情常理,卻又恰好較多保持了人的某些未經異化或人格面具化的真情真性——這些真情真性彌足珍貴,也富有詩意。
意象與意境
意象與意境,屬於詩美範疇;營造意象與意境,則主要是詩歌的任務。作為敘事文學,一般傳統小說的主要任務則是通過故事、人物和環境等敘事要素,構建一個具象化的藝術世界。不過,小說形象與詩歌意象、意境之間,畢竟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一旦小說形象超越了對事物表象的客觀摹寫,融入某種主觀感情和深層意蘊,或被賦予某種象徵寓意,那么,這些形象描寫便不同程度意象化或意境化了。《紅樓夢》作為一部包容了寫實與寫意、現實與神話、詩情與哲理的小說,其藝術描寫的意象化與意境化也相當引人注目。
首先是虛幻形態的意象。這類意象都是寓意性的(包括寓意性的象徵),是作家以“意”為之、因“意”而設的虛象或幻象。前五回中的“石頭”故事、“還淚”故事和太虛幻境,就包含了三組神話或夢幻意象群,每一組意象群,都由主次不同、深淺不同的若干意象組成。如“石頭”故事的核心意象是“石頭”,圍繞“石頭”出現的一些次要意象,如女媧、一僧一道、空空道人以及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等等,則只是一些簡單的寓意符號或諧音符號。而太虛幻境中的意象群,更是奇麗多姿:對幻境場景和眾多仙女的描寫,分明是現實中的大觀園及其女兒們的隱喻性象徵意象;對寶玉的幻境奇遇及其夢中配偶“兼美”(即可卿)的描寫,更隱含著意蘊深邃的成年儀典原型和理想“美女”原型。此外,在《紅樓夢》現實故事層面,也穿插了一點超現實、非現實的意象化描寫,比如那面“專治邪思妄動之症”,只“可照背面”、“不可照正面”的“風月寶鑑”,顯然含有警世的寓意;秦鐘臨死前有關都判鬼使的一段描寫,雖屬“荒唐不經之談”,而“調侃世情固深”,也是寓意之筆、戲謔之筆。這些“假象見義”的描寫,顯然帶有意象的特點。甚至就連賈寶玉這個高度寫實的典型形象,也有寫意或寓意的一面:賈寶玉者,“假”寶玉也,真頑石也,其人其名都有寓意。可以說,賈寶玉既是高度典型化、個性化的人物,在一定意義上,又是意象化、符號化的人物。
再看寫實描寫中的意境。意境是中國詩歌特有的審美範疇,其影響及於散文、繪畫、戲曲和小說等文藝形式領域。所謂“意境”,即“意與境渾”(王國維語)或“境與意會”(蘇東坡語),直白點說,便是詩人情意與所寫的物境(包括景境和事境)的交匯融渾。與“意象”不同之點在於:“意境”是以“境”為本,“意”在“境”中,“意……境”交融,渾然一體。試看《紅樓夢》第四十九回通過寶玉視角展開的一段景物描寫:寶玉“一夜沒好生得睡,天亮了就爬起來。掀開帳子一看,雖門窗尚掩,只見窗上光輝奪目,心內早躊躇起來,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一面忙起來揭窗屜,從玻璃窗內往外一看,原來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將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綿扯絮一般。……出了院門,四顧一望,並無二色,遠遠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卻如裝在玻璃盒內一般。於是走至山坡之下,順著山腳剛轉過去,已聞得一股寒香拂鼻。回頭一看,恰是妙玉門前攏翠庵中有十數株紅梅如胭脂一般,映著雪色,分外顯得精神……”這幅隨寶玉視角移動的動態的“白雪紅梅”圖,色彩鮮明,畫面優美,且融入了人物心情、情緒和感受,從而達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詩的境界。第七十六回賈府女眷凸碧堂賞月,也有一段情景交融的意境化描寫:賈母等人賞了桂花,又入席換酒,“正說著閒話,猛不防只聽那壁廂桂花樹下,嗚嗚咽咽,悠悠揚揚,吹出笛聲來。趁著這明月清風,天空地淨,真令人煩心頓解,萬慮齊除,都肅然危坐,默默相賞”。笛聲稍止,人們飲酒說笑一會兒後,“只聽桂花陰里,嗚嗚咽咽,裊裊悠悠,又發出一縷笛音來,果真比先越發淒涼。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靜月明,且笛聲悲怨……眾人彼此都不禁有淒涼寂寞之意………“嗚嗚咽咽,裊裊悠悠”的笛聲,“夜靜月明”、“天空地淨”的景色,與人們強笑為歡、“淒涼寂寞”的心情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寂寥淒清的意境。《紅樓夢》更為獨到之處還在:它善於從一些多為人們所忽視的日常生活瑣事(即事境)中發現美好的東西和動人的詩意,從而創造出更加素樸本色也更加意味深長的意境。第三十回“齡官畫薔痴及局外”一段,從寶玉眼中心中來寫“齡官畫薔”一事,既側面表現了齡官對賈薔念茲在茲、時刻不忘的一片痴情,又充分映襯出“局外”人寶玉自己那種愛博心勞、“痴”到忘我的情痴性格。這種立意構思本身就近於詩,因其著眼點不在外部情節的戲劇性,而主要在於揭示人物內在的人性人情之美。這段情節把齡官和寶玉的心地和感情都寫得很美,雨中場景以及人面與花葉相映襯的畫面也寫得很美,堪稱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
《紅樓夢》藝術描寫的意境化,當然還表現在其他許多情節、場景之中,如黛玉葬花、湘雲醉眠、寶釵戲蝶、晴雯補裘、香菱夢吟、黛湘聯詩、寶琴立雪以及瀟湘竹韻、賞雪詠梅等等,都是不同程度、不同意義上意境化了的情節,其中不少早已為人們所熟知並津津樂道,毋須筆者在此一一贅述了。
曹雪芹作為一位富有詩人氣質的偉大小說家,在他傾注了全部感情、全部心血“哭”成的《紅樓夢》中,表現出濃厚的詩化傾向,這是勢所必然、自然而然的,未必是他有意以詩為文。缺乏詩人氣質、詩人感情,有意以詩為文,只會寫出矯揉造作的膚淺之作,絕不可能寫出真正的詩化小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