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鏡子》是一本語言文化類雜文集。《語鏡子》的作者鄭也夫自如出入於語言學、社會學、生物學、歷史學諸多學科,語言材料隨手拈來,從法國大革命對語言的大規模清洗,到“文革”貽害語言烙印;從官腔、黑話、國罵粗口,到長滿荊棘的民謠、具有美學意味夢幻般的兒歌等,無遠弗屆,《語鏡子》用語言現象折射社會萬象,從習語改動窺見世代人心價值變遷,既具獨特的學術底蘊,又不乏趣味暢讀性,是一部有趣有益的語言新知佳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語鏡子
- 作者:鄭也夫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1月19日
- 頁數:228 頁
- 開本:16 開
- ISBN:7508641795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媒體推薦,
內容簡介
《語鏡子》編輯推薦:《聖經舊約· 創世記》說:耶和華不願世人建造通天之塔,遂去變亂了他們的口音,使他們言語不通。
帕默爾所說:“獲得某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接受某一套概念和價值。”
梅希葉所說:“為了更好推翻事物,人們先推翻語言。”
布萊特說:“語言和社會在共變。”
作者鄭也夫在《語鏡子》中深入語言迷宮,反覆咀嚼,在我們熟知不察乃至感知鈍化的日常語言中,漸發現了一個社會文化的富礦。
圖書目錄
序:語言,社會的舞動(阿城)/ V
自序:我乃侏儒,它是富礦 / VII
編一 禮語·咒詞·官腔·黑話 / 1
語言,活著的歷史 / 3
語言,民族特徵的寫照 / 6
方塊字——中國文化的脊樑 / 10
語言的強制力 / 14
語言,中華民族的審美主弦 / 17
語言社會學的視角 / 22
“吃了嗎”——民以食為天 / 23
“好天氣”——可望發揚的遺俗 / 27
“誰?我!”——封閉的社會 / 29
兄弟伯叔——人倫之秩序 / 32
“哥兒們”——關係之網 / 36
“先生”—“同志”—“師傅”——鄙俗化過程 / 40
學術著作中的“先生”——真理面前的不平等 / 44
“老張”與“小張”——老人的統治 / 46
“張老”——勢利的恭維 / 50
“愛人”和“氣管炎”——稱謂變革與婦女解放 / 52
“長”字滿天飛——官本位的社會 / 56
“爺”的變遷 / 60
“棒”——性崇拜之痕跡 / 63
“他媽的”——移情的心態 / 70
“撐的”——餓人的文化 / 74
“新鮮”——保守社會中的咒詞 / 78
“革命”——現狀的守護神 / 82
“紅”與“黑”——意識形態的社會 / 86
“砸爛狗頭”——“文革體”語言 / 90
“勞逸結合”——為尊者諱 / 96
隱語大泛濫 / 103
民 謠 / 111
“沙發”、“幹部”、“胡蘿蔔”——外來文化的印記 / 123
編二 粗口·俗話·聯語·兒歌 / 129
商標與人名 / 131
儀式語言 / 133
溝通與誤解——語言是雙刃劍 / 135
保護方言 / 141
關防暴客來 / 144
“牛逼”不是京罵 / 148
朗誦的用場 / 151
語言產生之猜想 / 154
語言是本能 / 159
“被”字聲中聽驚雷 / 170
“恪”字後面的俗人心理 / 173
諺語——各說其理 / 176
兒歌——玩之天性 / 183
聯語——禮之上品 / 192
參考書目 / 216
作者簡介
鄭也夫,1950年生於北京。1963年考入北京八中。1968年7月離校赴北大荒,務農、造磚、伐木、採石、教書,逾八年。1978年考入北京師範學院讀書。1979年考入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1982年獲哲學碩士。1985至1986年在美國丹福大學社會學系讀書,獲社會學碩士。先後在北京社科院、中國社科院、人民大學、北京大學供職。曾任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主持人,“實話實說”總策劃。曾作自我素描:懶散,不整衣冠,精神上卻有潔癖,若遊戲規則不公正寧可不參加。青年時代思想步入異端,終生絕緣於正統。微染自虐症,少時習中長跑,年近五十患冬泳症。以爭辯為快事,雖對事不對人,卻常常得理不讓人。
媒體推薦
老話說人情練達即文章,讓我明白文盲不是文字盲,而是人盲,不懂人的關係的勾連變化,是文化盲。所以很多學者的文章我看下來,感覺是文盲狀態。也夫我看就是人精,所以他對社會語言作社會學的研究,體現出他對社會關係的變化和互動的敏感入微,分析的結果讓我們對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的構成有活潑的認識,意義湧出。——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