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腦進化與認知》是2022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江銘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語言、腦進化與認知
- 作者:江銘虎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1日
- 定價:398 元
- ISBN:978730261726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腦與語言認知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語言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重要特徵,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語言的使用成為人腦重量(從遠古的300g增加到現在的1200~1400g)和容積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可以說人腦與語言是共同進化的。本書內容豐富,代表著本學科的國際前沿。為語言學、認知科學、人工智慧等學科的發展起促進作用,腦的理論模型對引導認知科學和語言理解有重大意義。內容均來自於實驗,保證了結論的真實性、可靠性,而且涉獵內容廣泛、豐富多彩、圖文並茂,集**性、真實性、趣味性、新穎性、知識性和綜合性於一體。
圖書目錄
第1篇 人類大腦與語言的共同進化
1人腦的基礎知識
第1章
本章課程的學習目的和要求 3
1.1
人腦的結構與功能 3
1.1.1
大腦的結構 3
1.1.2
額葉的結構和語言功能 12
1.1.3
頂葉的結構和語言功能 17
1.1.4
顳葉的結構和語言功能 18
1.1.5
島葉的結構和語言功能 23
1.1.6
枕葉的結構和語言功能 24
1.1.7
小腦的結構和語言功能 24
1.1.8
丘腦的結構和語言功能 26
1.1.9
基底神經節的結構和語言功能 30
1.1.10
扣帶回、大腦海馬和海馬旁回的結構和語言功能 31
1.2
大腦白質 34
1.2.1
上縱束 34
1.2.2
額-枕下束 37
1.2.3
下縱束 37
1.2.4
鉤狀束 38
1.2.5
弓形束 38
1.2.6
最外囊/最外囊纖維系統 40
1.2.7
中縱束 40
1.2.8
垂直枕束 40
1.2.9
額斜束 41
1.2.10
胼胝體 41
語言、腦進化與認知
XII
1.2.11
其他白質 42
1.2.12
其他(運動/感覺/聯合區) 43
1.3
布羅德曼各區及其功能 45
小結 57
思考題 57
2語言的起源
第2章
本章課程的學習目的和要求 58
2.1
語言出現的時期及相關理論 58
2.1.1
語言出現的時期 59
2.1.2
語言起源的相關理論 61
2.1.3
創造語言的三個尺度 73
2.1.4
靈長類交流與人類語言的模態性差異 74
2.2
語言的神經生物學起源 80
2.2.1
鏡像神經元和語言的神經基礎 80
2.2.2
語言的神經生物學起源 82
2.2.3
FOXP2基因與語言的神經解剖學關係 87
2.3
人類語言與猿類交流的特徵差異 92
2.3.1
人類語言的理論範式 92
2.3.2
人類語言的指稱關係和意義關係 95
2.3.3
類人猿對位移指稱的認知 98
2.3.4
類人猿記憶中存在錯誤信息的效應 100
小結 102
思考題 102
3人腦與語言的共同進化
第3章
本章課程的學習目的和要求 103
3.1
人腦與語言的共同進化 103
3.1.1
語言是什麼? 103
3.1.2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特質 105
目錄
XIII
3.1.3
語言與大腦共同進化的理論 106
3.2
靈長類動物的進化 115
3.2.1
人猿的進化 116
3.2.2
從古人類學角度考察大腦的進化 124
3.3
腦與身體的重量比及其與智力的關係 127
3.3.1
腦體比 127
3.3.2
腦體比與腦商的關係 130
3.4
哺乳動物的大腦尺寸與智力的關係 134
3.4.1
哺乳動物的大腦尺寸與智力水平的差異 134
3.4.2
哺乳動物的生長曲線 137
3.4.3
人類進化的兩個階段 140
小結 141
思考題 142
第2篇 動物大腦與交流
4非靈長類動物的交流
第4章
本章課程的學習目的和要求 145
4.1
動物交流的基本概念 145
4.1.1
動物交流的定義及目的 145
4.1.2
視覺交流 147
4.1.3
聽覺交流 148
4.1.4
觸摸交流 150
4.1.5
種間交流 150
4.2
蜜蜂和鳥類的交流 156
4.2.1
蜜蜂的交流 156
4.2.2
鳥類的交流 158
4.2.3
鳥鳴學習的關鍵期及聲樂/聽覺學習表型 162
4.2.4
鏡像神經元和聲音學習的運動理論起源 169
4.2.5
鳥鳴的物種辨識及鳥類文化傳播 171
4.2.6
幾種飛禽的大腦神經元數量和表達方式的種類數對比 175
4.3
陸地哺乳動物的交流 177
4.3.1
狼的交流 177
4.3.2
非洲象的交流 180
4.3.3
鬍子蝙蝠的交流 180
4.3.4
草原土撥鼠的交流 180
4.3.5
豚鼠的求偶交流 180
4.3.6
陸地哺乳動物的神經元數量與表達方式數量的對比 181
4.4
水生哺乳動物的交流 184
4.4.1
幾種海洋動物的大腦對比 184
4.4.2
寬吻海豚的交流 186
4.4.3
鯨魚的交流 190
4.4.4
海獅的交流 192
小結 192
思考題 193
5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交流
第5章
本章課程的學習目的和要求 194
5.1
靈長類動物的交流 194
5.1.1
靈長類動物的行為與交流 194
5.1.2
黑猩猩/倭黑猩猩的社會認知和合作能力 198
5.1.3
資源的競爭與分配 203
5.1.4
工具的使用 208
5.1.5
靈長類交流的屬性特徵 212
5.1.6
圈養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認知能力與交流 216
5.2
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交流與人類語言的差異 219
5.2.1
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呼叫的特徵 219
5.2.2
猿類與掌握語言能力前的兒童的手勢之間的異同 226
5.2.3
人類和黑猩猩對情緒表征的處理 228
5.2.4
類人猿對明示信號及指向的認知 230
5.2.5
猿類布洛卡區與人類語言區的關係 232
小結 247
思考題 247
第3篇 人腦語言認知機制
6聽覺與視覺感知器官的語言認知
第6章
本章課程的學習目的和要求 251
6.1
發音器官及語音產生模型 251
6.1.1
發音部位與聲道及語言產生模型 252
6.1.2
語音生成模型 253
6.2
聽覺及感知 256
6.2.1
外耳、中耳、內耳及聽覺感知 256
6.2.2
聽覺輸入和語音信息流 259
6.2.3
聽覺語言理解的認知模型 263
6.2.4
語言理解的功能神經解剖學 269
6.2.5
口語和環境聲音的認知及句子理解因果關係推理 272
6.2.6
腦電圖與事件相關電位 274
6.2.7
語音加工在閱讀漢語雙字複合高/低頻詞中的作用 279
6.3
視覺及感知 287
6.3.1
視覺皮層及視覺通路 287
6.3.2
視覺詞形區 292
6.3.3
漢字的形和音處理 293
6.3.4
閱讀過程中快速提取漢字的抽象拼寫模式 294
小結 305
思考題 305
7語言迴路的加工機制
第7章
本章課程的學習目的和要求 306
7.1
語言處理模型 306
7.1.1
弓形束(長段、前段和後段)形成的迴路 306
7.1.2
額斜束形成的迴路 317
7.1.3
額-枕下束及下縱束形成的迴路 319
7.1.4
最外囊與中縱束形成的迴路 324
7.1.5
鉤狀束形成的迴路 325
7.2
發育過程中的結構和功能連線 328
7.2.1
背側語言纖維束及其發育過程 328
7.2.2
腹側語言纖維束及其發育過程 338
7.2.3
背側和腹側纖維束通路的整合 340
7.2.4
基於神經解剖學的句法和語義網路 344
小結 346
思考題 346
8語言產生與理解機制
第8章
本章課程的學習目的和要求 347
8.1
語言作為大腦系統 347
8.1.1
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認知系統 347
8.1.2
大腦的語言能力:“語言獲得裝置”理論 349
8.2
大腦的語言網路 350
8.2.1
與原發性漸進式失語綜合徵相關的左腦語言網路 350
8.2.2
與語義處理相關的左腦網路系統 352
8.2.3
敘述性語言理解過程中左前外側顳上皮層的功能連線 353
8.2.4
默認模式網路的關聯腦區 354
8.2.5
神經語言網路發育模式 355
8.2.6
神經語言迴路 357
8.2.7
句法處理的2個語法中樞與3個神經迴路 362
8.3
功能連通性和辭彙句法處理 364
8.3.1
語言相關的功能連通性 364
8.3.2
從詞形到句法和辭彙語義信息 370
8.4
語言產生和理解的機制 381
8.4.1
語言的產生和理解 381
8.4.2
反諷和隱喻話語的大腦理解處理 393
小結 397
思考題 397
9二語習得的認知理論
第9章
本章課程的學習目的和要求 399
9.1
二語習得理論 399
9.1.1
二語習得的研究歷史 400
9.1.2
二語習得的相關概念及模型 400
9.1.3
喬姆斯基的語言層次結構和普遍文法 406
9.2
二語習得的關鍵時期假說 408
9.2.1
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假說 408
9.2.2
單語與雙語者的腦區激活 413
9.2.3
二語習得的辭彙處理 415
9.2.4
習得年齡與熟練程度、語言使用的社會多樣性 426
9.2.5
早/晚期雙語者的腦區及其他因素的影響 432
9.3
二語習得的神經生理學機制 435
9.3.1
時間進程的ERP研究 436
9.3.2
腦區定位的fMRI研究 439
9.3.3
二語習得對白質纖維束及皮層下基底神經節區和丘腦的影響 442
9.3.4
語言的大腦皮層控制 450
小結 451
思考題 451
大腦的偏側性和性別、文化的差異
第10章10
本章課程的學習目的和要求 452
10.1
大腦的偏側性及用手習慣 452
10.1.1
靈長類腦回/溝的不對稱性 452
10.1.2
左、右腦的偏側性 453
10.1.3
手的使用與語言能力的相互關係 457
10.2
大腦的性別差異 462
10.2.1
語言與智力的性別差異 462
10.2.2
一般智力和性別的神經解剖學研究 473
10.2.3
人腦容量與智力不直接相關 488
10.3
大腦的文化差異 491
10.3.1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491
10.3.2
文化對算數處理方式的影響 494
小結 496
思考題 496
失語症研究
第11章11
本章課程的學習目的和要求 497
11.1
失語症研究的歷史 498
11.2
失語症的分類 503
11.3
主要失語症的特點、病灶部位及病因 507
11.3.1
布洛卡失語症 507
11.3.2
韋尼克失語症 509
11.3.3
傳導性失語症 512
11.3.4
經皮質性失語症 515
11.3.5
命名性失語症 516
11.3.6
完全性失語症 519
11.3.7
原發性漸進式失語症 519
11.3.8
聾人失語症 522
11.3.9
丘腦性失語症 523
11.3.10
基底神經節失語症 525
11.3.11
交叉性失語症 525
11.3.12
閱讀障礙、認知障礙與失語症 528
11.4
失語症的檢查方法 533
11.4.1
檢測方法 533
11.4.2
皮質電刺激的功能定位 534
11.4.3
功能磁共振成像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的皮層定位 537
小結 540
思考題 540
第4篇 人工智慧與大腦語言處理模型
神經元與神經網路模型
第12章12
本章課程的學習目的和要求 543
12.1
神經元 544
12.1.1
神經元及其工作機制 544
12.1.2
神經元的種類及其工作機制 546
12.2
人工神經元模型 547
12.2.1
人工神經網路發展概況 547
12.2.2
單個人工神經元模型 549
12.2.3
具有隱藏層的神經網路 552
12.2.4
單隱藏層的RBF神經網路及其工作原理 555
12.2.5
反饋循環網路 557
12.2.6
基於概念抽取的SOM聚類 563
12.2.7
深度學習及堆疊自編碼網路 568
小結 576
思考題 576
深度神經網路語言處理模型
第13章13
本章課程的學習目的和要求 578
13.1
自然語言處理概述 578
13.1.1
自然語言處理的概念 578
13.1.2
自然語言處理研究方法的發展 581
13.2
神經網路與深度學習 584
13.2.1
定義 584
13.2.2
深度學習的發展歷史 585
13.2.3
常見神經網路類型與工具 588
13.2.4
神經網路的基本原理 588
13.3
典型自然語言處理模型 594
13.3.1
輸入層與輸出層 594
13.3.2
卷積神經網路與自然語言處理 598
13.3.3
循環神經網路與自然語言處理 602
13.3.4
注意力機制與自然語言處理 609
13.3.5
圖神經網路與自然語言處理 610
13.3.6
實例——基於圖神經網路的細粒度情感分類 613
13.4
深度學習的神經科學基礎——以視覺為例 623
13.4.1
視覺感知神經生理結構 624
13.4.2
視覺感知系統 626
13.4.3
視覺處理機制 627
小結 633
思考題 634
參考文獻 635
附錄 656
附錄表1
額葉腦區語言功能 656
附錄表2
頂葉腦區語言功能 657
附錄表3
顳葉腦區語言功能 658
附錄表4
島葉、枕葉、小腦的腦區語言功能 659
附錄表5
丘腦、基底神經節、扣帶回、海馬、海馬旁回的腦區語言功能 659
附錄表6
與語言相關的主要神經纖維束及功能 660
附錄表7
主要腦區及神經纖維束 661
附錄表8
其他白質部分的語言功能 661
附錄表9
視覺的背側/腹側通路及功能 662
附錄表10
運動/感覺/聯合區的腦區語言功能 662
辭彙表 664
插圖清單及出處 685
插表清單 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