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法修辭講話

語法修辭講話

《語法修辭講話》是中國語言學家呂叔湘朱德熙合著的語言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52年。

《語法修辭講話》一書共分6講,作者在書中著重實際用例的分析,強調語言知識對語言實踐的指導作用。不是只說明一些術語格式,就術語和格式舉一些例子,而是更重視分析語言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以達到“匡謬正俗”的目的。該書以語法為中心,以語法的基本知識為基礎,提出分別主幹和枝葉的分析方法,用這個方法去辨識句子的脈絡,從這個脈絡來觀察結構上表達上的正誤,也聯繫辭彙、修辭和邏輯的分析。

《語法修辭講話》對語言教學以及語言研究,產生了較大影響,在促進漢語規範化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語法修辭講話
  • 作者:呂叔湘、朱德熙
  • 首版時間:1952年
  • 類別:語言學
  • 字數:23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語法修辭講話》一書共6講。
第一講是“語法的基本知識”,該講是緒論,作者介紹了語法、詞、句子、短語、句子形式等基本概念,討論了各類詞、句子成分、句子分析以及複合句的種種情況。
第二講是“辭彙”,主要從詞義、詞性、同義詞選用、詞的配合等方面談語言交際中在用詞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
第三講是“虛字”,首先指出學習虛字的重要性,然後以具體虛字為例談它們的用法和使用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涉及代詞、結構助詞、動態助詞、連詞、介詞等幾十個虛字。
第四講是“結構”,主要討論在結構方面常見的錯誤。
第五講是“表達”,先指出寫文章為讀者計的三項要求,後從幾個方面討論說話、寫文章在表達方面易出現的錯誤。
第六講是“標點符號”,討論了16種標點符號的用法和使用中的病例,指出標點符號使用的重要性。

作品目錄

第一講 語法的基本知識
一 說明“語法”
二 從字到句
三 詞類
四 句子的成分
五 附加成分、聯合成分、同位成分、外位成分
六 複合句
七 長句舉例
第二講 辭彙
一 詞性
二 詞義
三 同義詞
四 詞的配合
五 幾個常用的詞
六 文言詞語
七 生造詞語
八 簡稱
第三講 虛字
一 代詞;“們”
二 數量、比較
三“的”
四 “和、跟、同、與、及、並”
五 “著、了”
六 “把、被”
七 “對於、關於”
八 “在、從、當”
九 “因為、為了、由於、結果、使”
十 與否定和疑問有關的虛字
十一 其他虛字
十二 文言虛字
第四講 結構
一 主語
二 賓語
三 表語
四 附加語
五 詞語的次序
六 主謂短語
七 外位成分和類似的現象
八 分合和插說
九 結構混亂
第五講 表達
一 邏輯
二 費解
三 歧義
四 堆砌
五 重複
六 煩冗
七 苟簡
八 層次
九 修辭雜例
第六講 標點
一 句號、逗號
二 頓號
三 分號
四 冒號
五 問號、嘆號
六 引號
七 括弧
八 破折號
九 省略號
十 分讀號、連讀號、專名號、書名號、著重號
十一 行款
習題

創作背景

20世紀50年代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中國國內開展了一個以學好用好祖國語言文字為目的的學習運動。這個運動從糾正文電(電報、報告、指示、決定等)的文字缺點入手,逐步掀起了普及語法修辭和漢語規範化知識、學好用好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運動高潮,成為中國新語文建設史上的大事。
1951年初,時任新聞總署署長的胡喬木同志,邀請呂叔湘撰寫《語法修辭講話》,呂叔湘提出與朱德熙合寫。《語法修辭講話》創作的目的是匡謬正俗,提髙社會語言運用的水平,促進漢語規範化。告訴人們哪些格式正確,哪些格式不正確,怎樣用是好的,怎樣用不好。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鬥爭!》的社論的同時,開始連載呂叔湘、朱德熙合寫的《語法修辭講話》,到當年的12月15日全部刊登完畢,一共刊載46次,並於1952年10月正式出版。

作品思想

該書一開始先回答了為什麼要學習語法這個問題。針對社會上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語法是一門專門的學問,一般人不想當語法學家就可以不學語法,只學把文章寫通順的觀點,作者指出,過去學寫文章的辦法是熟讀前人的文章,“熟能生巧”“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就是這種老辦法的寫照。但從前寫文章是少數人的事,後來人人都要學會寫文章;從前的雕版印刷,使人們接觸的多是經典著作,後來的印刷品數量巨大,其質量高下也有很大差距,使人對於文章的好壞、語句的正、誤,不易有正確的認識。因此首先要培養鑑別能力,不致誤己誤人,這就不得不學點語法和修辭學知識,而這兩者之中,又應該先從語法入手。作者還指出,“語法”和“文法”是一個東西,“語法”更科學一些。
作者認為:漢語的詞是沒有形態變化的,所以漢語的語法只有造句法這一部分。要再分,也可以分成句子的結構和虛詞的用法這兩部分,不過這兩部分不能完全分開,因為有些虛詞是和句子結構有關係的。
關於詞類,作者分出8類,分別是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副詞、連線詞(即連詞和結構助詞“的、得”),語氣詞、象聲詞(包括嘆詞、問答詞以及狹義的象聲詞),在這個分類系統中,副名詞即量詞是名詞的一個小類,副動詞即介詞是動詞的一個小類,數詞是形容詞的一個小類,其中名詞、動詞、形容詞是實詞,其他詞類以及副名詞、副動詞、部分數詞是虛詞。劃分詞類要涉及劃分詞類標準,由於《語法修辭講話》以實用為目的,因而避開了這個問題,但面對過去語法中提出的“詞類假借”“詞類轉換”“詞類活用”等問題,該書提出“一詞多類”,並為此提出了區分詞類的一條原則:一個詞的意義不變的時候,儘可能讓它所屬的類也不變。這樣,詞類的分別才有意義。這並不等於說,沒有一個詞屬於兩類或三類,只是說,不應該完全根據它在句子裡的地位來決定罷了。作者認為對詞類現象不能一概而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並指出“倘若一個詞在句子裡的地位一變,所屬的類也就跟著一變,那么幾乎所有的詞都要屬於兩類或三類,多的要跨上四五類,不但詞類的區分變成沒有多大意義,而且自然而然會走向‘詞無定類’的結論”。
《語法修辭講話》認為句子是由詞構成的,並指出兼顧周密和實用兩方面給句子下定義是很難的。句子從結構複雜與否可分為簡單句和複合句,簡單句成了複合句一部分的,就叫分句。句子的成分有主語、謂語、賓語、表語以及附加語、同位語、外位語等。
介紹辭彙常識時,作者指出:古代漢語裡的雙音詞本來不多,近代漸漸多了。既然文章里雙音詞用得這樣多,相對地,單音節就比較少了。大部分單音詞往常在口語裡使用,不大會用錯,毛病往往出在雙音詞上。所以書中把雙音詞作為主要討論對象,並從詞性、詞義、同義詞、詞的配合幾個方面分析了常見的錯誤。作者著重介紹了一些常用詞、文言詞語的正確用法,批評了生造詞語和不適當的簡稱。在虛詞方面,作者幾乎把所有最常見的詞都摘出來,逐一講解正確的使用方法批評了錯誤的例子。針對常見的句子使用中的混亂現象,作者詳細地介紹了句子的結構,指出要使句子結構少出毛病就得注意以下三點:第一,要區分主幹和枝葉。主語—動詞—(賓語),或是主語—(動詞)—表語,這是句子的主幹,一切附加語是枝葉。第二,要認清潛伏的脈絡。主幹和各部分之間的聯繫,附加語和被附加語之間的聯繫,這些都是脈絡。最後,要老實,不要使花腔。作者主張,文章是人們的交際工具,因此寫文章必須處處為讀者打算,一定要明確、簡潔,在此基礎上還要注意生動、吸引人,同時表達上要合乎邏輯。作者特別批評了文章令人費解或產生歧義、詞語堆砌、重複、煩冗、苟簡和層次混亂等各種不良現象。對於標點符號,作者認為它是文字裡面的有機的部分,不是外面加上去的。它跟舊式的句讀號不同,不僅僅是怕讀者讀不斷,給它指點指點的。作者指出:每一個標點符號有一個獨特的作用,自從有了標點符號,文章的風格也受到了影響。

作品影響

開語法修辭普及之先河
《語法修辭講話》發表後,逐漸在中國掀起了語法修辭學習熱潮,出現了漢語語法學蓬勃發展的局面。
規範社會語言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年,由於種種原因,語言文字套用中出現了十分混亂的現象。為了“匡謬正俗”,《語法修辭講話》一書通過對大量的語言錯誤的分析和糾正,來告訴人們應該怎樣避免犯類似的錯誤,幫助學習寫文章的人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推動漢語語法研究
《語法修辭講話》融語法、修辭、邏輯於一爐,有針對性地結合修辭表達來講語法,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可以隱約看出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相結合思想的雛形。呂叔湘、朱德熙先生的學術思想和學術理念,對語言知識的普及、社會語言生活的規範和漢語語法的研究,有重要的啟迪和指引意義。

作品評價

中國作家葉聖陶:《語法修辭講話》跟其他語法書不同。它不僅說明一些名目和格式,不僅就哪些名目和格式列舉一些例子,還指出一些實際使用上的缺陷,拿那些缺陷來討論。這個辦法是好的,它使《語法修辭講話》具有現實的意義,即使一部分討論還有可以商量的地方,可是大部分對人家很有幫助。就全書看,《語法修辭講話》第四、第五兩講寫得比較好,第三講較差。第二講可以商量的地方也不少,作者所批評的某些用法正是大家樂於使用的,可見作者的講法不見得全正確。
原《語言文字套用》雜誌主編龔千炎:《語法修辭講話》具有時代特色,它既有學術性,又有民眾性。它文筆流暢,語言活潑,內容豐富,在中國語法學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當然,《語法修辭講話》也有自身的弱點和缺點,例如,對詞法部分重視還不夠,語法分析藉助詞義偏多等,尤其是有一些說法不免拘泥,可能會使讀者感覺受到某種束縛。

出版信息

《語法修辭講話》從1951年6月6日起在《人民日報》上連載,1952年由開明書店出版每一講的單行本,同年改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刊行全書。1979年,經略加修訂,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再行出版。

作者簡介

呂叔湘(1904年12月—1998年4月),江蘇省丹陽市人,1926年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外國語文系。1978年至1985年任《中國語文》雜誌主編,1980年至1985年任中國語言學會會長,第三至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法制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主要著作有《中國文法要略》《語法修辭講話》《漢語語法分析問題》《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等。
朱德熙(1920—1992),江蘇蘇州人,中國古文字學家、語言學家。1939年就讀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轉入中文系,師從唐蘭學習古文字學。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畢生致力於漢語語法和古文字研究。擅長運用西方結構主義語言學原理探討漢語語法,著有《語法講義》《語法修辭講話》等著作。朱德熙對於戰國文字研究也多有創見,曾參與馬王堆1號漢墓遣策、銀雀山竹簡、馬王堆3號漢墓帛書、望山簡和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整理研究,學術成果輯入《朱德熙古文字論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