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公正導論》是2015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丹。
基本介紹
- 書名:認知公正導論
- 作者:何丹
- ISBN:9787308140805
- 頁數:195頁
- 定價:39元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何丹編著的《認知公正導論》從對“認知公正”的概念辨析入手,從知識辯護的視角規定認知公正問題,對認知公正問題的歷史思想沿革做了系統的梳理。作者從認識論與倫理學的分與合,科學與民主的分與合,理論科學與實踐科學的交叉等方面多視角地探討了認知公正的社會文化背景,然後從專家知識、本土知識與文化專業,集體意識與商談民主、公眾參與科學等方面探討了當代社會的認知公正問題,最後從知識的社會辯護,分配的公正、矯正的公正,交換的公正,話語的公正等方面探討了認知公正的理論建構。
該書指出了“認知公正”得以確立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並試圖提出一個“認知公正”理論研究架構。作者從知識辯護理論的當代發展和遇到的問題出發,指出知識辯護必須突破私人辯護而走向社會辯護。通過回溯從科學與民主實踐,以及知識論與實踐學結合與分離的歷史,指出在當代理論和實踐背景下,“認知公正”的視角是進一步推進認識論和相關實踐科學的很好的選擇。作者立足於知識的社會向度,考察了知識的社會辯護問題,試圖在社會認識論框架下重建認識論的規範性。
圖書目錄
1 引言
1.1 “認知公正”意義以及用法
1.1.1 一般用法
1.1.2 社會認識論研究者的用法
1.1.3 本書擬採用的“認知公正”概念
1.2 研究意義和目的
1.3 研究現狀
1.3.1 商談民主
1.3.2 社會認識論的幾個研究線路
1.3.3 合理性和合法化問題的研究
1.4 主要創新點
2 知識辯護與認知公正
2.1 引言
2.2 什麼是知識
2.2.1 三因素定義
2.2.2 蓋蒂爾的反駁
2.2.3 對蓋蒂爾反駁的回應,以及外在辯護
2.2.4 可靠論:外在辯護理論的開始
2.3 知識的辯護
2.3.1 知識辯護問題的緣起:懷疑與辯護
2.3.2 主要的知識辯護理論——從內在辯護到外在辯護
2.3.3 內在論的內在弊端
2.4 知識的社會辯護:“認知公正”的理論基礎以及實踐基礎
2.4.1 可靠論的困難以及辯護的社會性
2.4.2 絕對辯護之不可能
2.4.3 知識的社會建構,以及知識辯護的社會結構
2.4.4 認識的社會規範
2.4.5 政治認識論
3 “認知公正”概念的歷史考察
3.1 引言
3.2 從智者到柏拉圖
3.2.1 柏拉圖:知識的秩序就是統治的秩序
3.2.2 科學與民主的相容:啟蒙的後果
3.3 現代認識論與倫理學的分合
3.3.1 斯賓諾莎
3.3.2 康德的純粹理性與實踐理性
3.3.3 黑格爾的思辨敘事:統一認知和實踐
3.3.4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認識論
3.4 科學與民主的再次分離:大科學
3.4.1 作為民主的典範的科學之有名無實,作為民主的敵人的科學主義
3.4.2 後現代思想家對理性和民主的批判
3.5 民主與科學的複合:科學(專家知識)的民主化與民主認知化
3.5.1 科學與民主的複合的理論基礎:當代認識論與實踐哲學的互動靠攏
3.5.2 民主的認知化:商談民主和強勢民主
3.6 理論科學和實踐科學的交叉:“認知公正”
3.6.1 理論關聯
3.6.2 現實背景
3.6.3 結論:“認知公正”
4 當代社會中的幾個認知公正問題
4.1 引言:當前知識狀況的幾個特點
4.1.1 證詞、解釋與認知依賴性
4.1.2 認知的參與性
4.2 專家知識
4.2.1 認知依賴性與證詞
4.2.2 專家知識與職業倫理
4.2.3 認知家長制
4.3 本土知識與文化權威
4.4 集體意識與商談民主
4.4.1 集體意向性的本體論
4.4.2 包含相互意向的集體目標
4.4.3 相互信念與相互責任
4.4.4 其他規範要求
4.5 由公眾參與的科學
4.5.1 公眾參與科學的理論依據與實踐
4.5.2 科學的規範性結構的新含義
4.5.3 公民參與科學的條件
5 認知公正的理論建構
5.1 引言
5.1.1 什麼是認知公正
5.1.2 認知公正的價值原則以及根據
5.2 知識主張的社會辯護
5.2.1 證詞辯護——認知權威結構
5.2.2 程式辯護——知識政治和政治認識論
5.3 分配的公正
5.3.1 知識的社會分布
5.3.2 個人認知權利
5.3.3 認知勞動的分工
5.4 矯正的公正、交換的公正
5.4.1 社會分工與知識交換
5.4.2 證詞兌換可信度
5.4.3 知識生產中的代表制
5.5 話語的公正
5.5.1 話語權
5.5.2 言論自由與媒體公正
5.5.3 默會的知識與解釋的公正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