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詹蒙(1892—1911),浙江省武義縣人,中國近代民主
革命家。1911年,詹蒙考入南京陸軍第四中學,在校期間加入
中國同盟會,和同學
陳果夫等人一同籌建中國同盟會陸軍第四中學分部。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爆發後,詹蒙積極回響革命,同
陳銘樞、
陳果夫、
季亮等同學先到
上海,隨
黃興赴鄂參戰,都督
黎元洪委任詹蒙為軍械科員,詹蒙卻嚴詞拒絕,力請上前線殺敵。後黎都督改編第四陸軍中學學生為南洋混成獨立隊,任命詹蒙為副隊長。
1911年11月21日夜,詹蒙參加了他的最後一場戰鬥。開始,他左耳中了一槍,戰友想替他包紮。詹蒙說,“今日死且不暇計,何恤一耳?”然後繼續戰鬥,直到頭部中彈犧牲。1911年10月23日,詹蒙在赴湖北之前,詹蒙寫下了最後一封家書《與父親書》。寥寥數語,充滿了對父母的感激和心中的負疚,可以看到詹蒙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信中的每一句話,都充溢著對父母,對國家的赤子之情,讀來讓人潸然淚下。
父親大人膝下稟者:
男游杭四載,所費銀錢實多,大人之汗血,而大人之望於男者,因切而且深矣。然而時丁厄運,中原逐鹿,人心思亂,揭竿而起者隨處皆是。男既為軍人,不能不從事於戎馬,惟兵凶戰危,不能料其必勝,亦不能預知不死。萬一男能出九死於一生,則當再養大人而盡孝道。不然,若從此久別,則四弟長大尚足以奉養父母而嗣後也。徜男得天之佑,蒙祖宗之庇,盡國民之義務,實亦終身願也!
父親閱男書,可以無生怨泣。蓋死生有命,人必有一死,況死中可以求生也。男此行矣,至於所在,則堂堂中國隨地可以立足。嗣後再行稟明,敬請福安。
九月初六日,男敬呈。
中華民國成立後,在
杭州孤山為詹蒙建烈士墓,入祀忠烈祠。詹蒙同學
祝紹周、
陳佑華將軍等每返杭州必到詹蒙墓前憑弔,祝紹周作詩:“三眼橋頭起暮笳、蹈湯赴火為誰家,孤鴻哭斷西州路、夢繞梨雲一樹花。”陳佑華作詩:“猶記畀屍當日事,忠魂長傷武林墳。漢陽血戰潮聲壯,開國名標敢死軍。”
人物評價
詹蒙家鄉三港鄉石浦於辛亥冬,在家族宗祠設烈士祠祭奠(抗戰末期家人在溪口村又增建烈士祠一座),百年以來祭祀不斷。今後人把烈士祠(宗祠)易名詹蒙英烈紀念館。館內陳列了大量詹蒙英烈史料、直觀地展示詹蒙等英烈在中國民主革命史上書寫的一段閃耀著血與火的戰鬥篇章。為浙江省內不多見的辛亥英烈紀念場所,更是一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1年,在華僑詹楊毅、詹應龍、詹子懂、詹子林、縣政協委員王華偉等資助下,三港鄉石浦村民自籌資金,再次重修詹蒙烈士祠,陳列辛亥革命首義夏陽保衛戰史料和詹蒙相關文物,其中十三件珍藏在武義縣檔案館的詹蒙烈士檔案入選《中國檔案精粹——浙江卷》。在維修期間,
台灣政要
連戰、
詹春柏等紛紛為詹蒙烈士祠揮毫題詞。
詹蒙烈士祠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幾年,經過村委會努力及上級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現在詹蒙烈士祠內容得到了豐富,挖掘了很多史料,烈士祠外牆的壁畫也重繪上牆了。”據介紹,他們結合宣平廟會台閣遊街民俗,製作詹蒙忠烈主題台閣參加巡遊。三港鄉村豆腐文化節上,當地政府為挖掘地方文化,宣傳歷史名人,還特地製作了辛亥革命詹蒙烈士祠文化展板展示詹蒙的事跡,讓不少慕名參加豆腐節的人知道了在三港鄉松宣古道還有這一文化節點,擴大了詹蒙烈士祠的影響力。
近些年,不少學校將詹蒙烈士祠當作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基地,一批又一批社會各界人士和中小學生來此,了解詹蒙當年的英勇事跡,被譽為“最親近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最近,石浦村正在武義縣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將詹蒙烈士祠提升為地方文化特色館,重點弘揚辛亥革命學生軍敢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展出內容也會不斷豐富。
主要功績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學生軍領導
軼事典故
詹蒙欲擬謀劃光復南京和暗殺保皇派張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