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穆尼(James D. Mooney,1884 1957),美國高級管理人員和管理學家,管理過程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被管理學家戴爾稱為“偉大的組織者”。出生於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1908年畢業於凱斯學院,獲採礦工程學位。1920年進入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工作,1922年任通用汽車公司副經理、通用汽車出口公司總裁,公司在全球100多個國家開展業務。穆尼分管海外生產工作,因此遊歷於世界各地,考察了通用公司在海外的無數的生產及裝備工廠,並有機會接觸到世界各國政要和商界精英,與他們探討國家及企業經濟管理問題。穆尼也因此成為管理思想和組織理論發展的先驅;通用公司海外業務的成功運作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極力把美國理論和技術套用到世界各國不同的環境中去,並促使其適應及生存。穆尼於1942年離開通用公司後,擔任美國海軍航空局局長;二戰後成為威利斯陸上汽車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穆尼是管理過程學派的集大成者,其研究方法注重過程分析,與自然科學方法類似,他的理論因為其科學性而被人們廣泛接受。
詹姆士·大衛·穆尼(James David Mooney),1884年2月18日出生於俄亥俄州伊利湖南岸的克利夫蘭市(Cleveland,Ohio),他的祖上是愛爾蘭移民。1908年,他在凱斯理工學院(Case School of Applied Sciences)獲得採礦工程專業的理學學士學位,這成為他後來事業的起點。凱斯學院是1880年由慈善家倫納德·凱斯創辦的一所私立大學,位於穆尼的出生地克利夫蘭,該學院1967年與西儲大學(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因位於康乃狄克州的西部儲備區而得名)合併為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這所大學在美國雖然比不上哈佛耶魯,但也是聲望卓著的大學之一,穆尼在這裡得到了良好的工程教育。
戰爭結束後,穆尼回到自己的國家,在斯隆主政的通用汽車公司下屬的雷米電氣公司(Remy Electric Company)任董事長兼總經理。1922年,他開始擔任通用汽車公司的副總裁和海外部經理,與上百個國家有業務往來。儘管通用的主體市場不在海外,但穆尼主持海外部時,正是通用汽車逐漸向海外伸出觸角的時期。可以說,通用汽車的主要海外業務,正是穆尼一手建立起來的。創辦和管理海外業務的職責,使穆尼在不同的國家到處奔波。他必須到海外各個分公司實地考察,馬不停蹄地到通用公司的海外製造廠和組裝廠巡視,檢驗海外產品的質量,處理海外業務的具體問題。穆尼在通用公司海外部的經歷,使他有了兩個方面的收穫,一是磨礪了他的談判能力和外交能力,二是對不同環境、不同政治和社會體制對公司的經營影響認識更為深刻。正是基於這種能力,他不僅在海外經營中,而且在國內政治中也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於他了解各國情況,熟悉世界經濟與市場,所以,美國政府的高級官員樂於找他談論國際形勢和外交政策,通用公司也通過穆尼同官員的交往影響政府。在聯邦相關部門的負責人以及國家級的權力巨大的掌舵人,都喜歡同穆尼討論經濟問題,討論美國在國際事務和世界市場上的影響力。正是這種影響,使穆尼被小羅斯福總統所賞識,曾作為總統的秘密特使前往柏林,與希特勒就和平問題、國際經濟問題進行談判。這種經歷,使穆尼成為一個精通外交和國際政治的企業經理人。
1939年5月,穆尼安排了甘迺迪-沃爾特哈德會議(Kennedy-Wohlthat meeting)。1939年春天,穆尼同納粹德國政府交涉有關歐寶公司的控制權問題。交涉期間,涉及到達成黃金貸款(gold loans)協定、停止德國出口補貼以及對出口商品的特殊津貼等政府間外交事項。為了解決這些問題,1939年5月9日,穆尼在倫敦安排了甘迺迪-沃爾特哈德會議,美國方面是駐英國大使約瑟夫·甘迺迪(Joseph Kennedy),德國方面是赫爾馬特·沃爾特哈德(Helmuth Wohlthat)。沃爾特哈德是德國戈林制定“四年經濟計畫”的得力助手,在納粹的經濟管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美國華盛頓特區喬治敦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 in Washington)保存有穆尼的日記,其中有18頁專門記錄當時德國的經濟計畫。這次談判使美國與德國之間達成了限定武器、保護自由貿易的約定。穆尼在這次會議中,僅僅是牽線人和會議安排者,沒有介入談判。
1940年3月,穆尼作為羅斯福總統的個人秘密特使,進行了希特勒/戈林-穆尼會談(Hitler/G?ring-Mooney meetings)。穆尼在3月4日會見了希特勒,3月7日會見了納粹二號人物戈林。在這些會晤中,穆尼帶去了與羅斯福探討過的“非正式”建議和“非官方”態度(informal and unofficial attitudes)。然而希特勒的胃口沒有那么容易滿足,他對穆尼的答覆是,美德關係被“不幸的傳言”(unfortunate rumors)扭曲了。同時,希特勒向穆尼“坦承”了德國的戰爭目的,強詞奪理為德國辯護,強調要實現第二帝國之後新的德國統一,保證德國的經濟安全等。戈林與穆尼討論了羅斯福的意見,並交換了對德國和美國關係的看法、美國的公眾輿論以及對芬蘭局勢的看法、對各種經濟問題的看法等,協商了如何實現兩國之間的最惠國待遇問題。
穆尼的民間外交行為,表現了職業經理人的談判能力和交往精神。在各種會晤中,他更多地依賴自己的意志,試圖將企業協商的方法引入國家之間的溝通,以達到制止戰爭的目的。曾經在二戰期間前往柏林大量報導納粹德國信息而獲得1939年普利茲獎的美聯社記者路易斯·羅切爾(Louis Paul Lochner),對穆尼有著很高的評價,他認為,穆尼的外交理念充滿著“古典哲學家所持的道德、經濟、政治一體的概念”。穆尼從事外交活動的最大特色,是把外交看作同商業談判同樣的事務。在給妻子艾達·麥克唐納(Ida May MacDonald)的信中,穆尼對職業外交官充滿不屑,而對商業協商倍加讚揚,並批評有些傳統的外交官寧願以百萬計的生命為代價引發戰爭,也不願意嘗試著相互協商,然而,相互協商要比訴諸戰爭便宜的多。可惜的是,政治不是商業,商業交易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政治鬥爭卻經常採用非自願的強暴手段。穆尼試圖以商業談判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儘管他抱著十分真誠的信念並使盡了渾身解數,但他把納粹當作可以協商的對象,立足點就是錯誤的,最後不但勞而無功,而且給自己帶來了極大的麻煩。在一定意義上,穆尼所犯的錯誤,與戰前英國首相張伯倫極為相似。但是,德國入侵波蘭打碎了張伯倫的綏靖夢想,卻沒有能夠喚醒穆尼。
納粹在擴張過程中,面對世界上的一片譴責聲,希特勒當然要充分利用能夠“理解”他的穆尼,在穆勒充當羅斯福個人特使之前的1938年8月10日,希特勒授予穆尼德意志雄鷹勳章(the German Order of Merit of the eagle)。德意志雄鷹勳章是納粹德國的外交勳章,1937年5月1日由希特勒特別設立,它的德文為“Verdienstorden vom Deutschen Adler”,主要授予當時與德國往來的涉外人士,不僅包括外國官員,也有一些商界人員。除詹姆士·穆尼外,IBM的創始人托馬斯·沃森(Thomas J. Watson)、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美國布希總統的祖父普雷斯科特·布希(Prescott Bush),也都獲得過這一勳章。也許,正是希特勒的授勳,使穆尼有了說服希特勒的底氣。但是,在美國國內,穆尼與納粹德國的來往及其斡旋的失敗,卻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在芝加哥的報紙上,有一系列時評文章,報導並批評穆尼與納粹政府的交往,輿論開始指責穆尼支持納粹。1940年夏天,羅斯福總統的顧問哈里·霍普金斯(Harry Lloyd Hopkins)以穆尼支持納粹為由,切斷了他與白宮的聯繫。
在輿論的壓力下,斯隆於1940年7月18日下令解除了穆尼的海外部職務,當然,不為外人道的一個原因是,歐寶公司已經被納粹頭子戈林的經濟部所掌握,戰爭導致通用汽車在歐洲的業務大大縮水。穆尼本人也回應輿論,在《美國周末晚報》(Saturday Evening Post)發表了文章《美國要戰爭還是要和平》(War or Peace in America),闡明自己避免戰爭的觀點。對於戰爭與和平,通用公司的很多經理人包括斯隆都寫文章支持穆尼,尤其是斯隆,他與穆尼實際上觀點接近。斯隆並不關心納粹的得勢,僅僅擔心戰爭對商業的影響。所以,斯隆在解除了穆尼海外部的職務後,又任命穆尼擔任通用汽車總裁查爾斯·威爾遜的執行助理,其職責是“全面負責所有的、包括國防裝備在內的事務的談判,以及與上述物資的設計和生產相關的、必要的聯絡活動”。這樣,通用公司的軍品生產就置於穆尼的掌控之下。對此,輿論又掀起了進一步攻擊。民間組織反納粹聯盟甚至寫信給羅斯福總統,強烈抗議對穆尼的重用。信中說:“把一個希特勒的同情者,一個納粹的服務者(要獲得那樣一枚勳章,這個人肯定為德國提供了服務),放在我們的防禦計畫的關鍵位置上,我們怎樣來解釋?”這封控告信最終被轉到聯邦調查局局長埃德加·胡佛手裡。輿論的壓力,還有對斯隆包庇穆尼的指控,最後導致聯邦調查局對通用汽車公司的艾爾弗萊德·斯隆、詹姆斯·穆尼、格拉米·霍華德進行調查。1941年7月中旬到8月初,FBI的調查最終得出結論,這幾位通用公司的高管都不存在違法行為或不正當行為。儘管官方和公司都有了結論,穆尼在戰爭期間負責通用公司的軍品生產這一安排本身也說明了公司和聯邦政府對他的信任,但是,民間的傳聞是要逐漸消除的,為了洗清自己身上的髒水,穆尼在後來整理了《戰爭與和平的教訓》(Lessons in War and Peace)手稿,內容包括他1925年到1955年的演講,包括他對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國際貿易的諸多看法,以向社會和公眾說明自己的無辜。
美國正式參戰以後,穆尼對外國的了解和對企業經營的熟悉,使他有了新的用武之地。伴隨著戰爭的爆發,穆尼先是在通用公司內部負責戰時生產,很快就被政府部門看中,1942年,他離開通用汽車公司,在美國航空局生產工程部供職(production engineering section of the Bureau of Aeronautics),為戰爭服務。戰爭結束之前,他是海軍作戰部的成員(the staff of the 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戰爭結束後,他再次回到通用汽車公司。此時的穆尼已經年過花甲。1946年,穆尼離開通用公司總部,擔任了威利斯·奧佛蘭汽車公司(Willys-Overland Motors)的總裁。1957年,他因病離世,終年73歲。
穆尼能夠進入管理思想家行列,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個傑出的經理人,更重要的是他有著自己的理論思考和學術探索。基於自身在公司中的經歷,穆尼對組織的本質和原理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理論研究。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衰退,使全球企業遭遇到20世紀最為嚴重的打擊,企業是否還有活力?人類能不能走出困境?危機周期的魔咒能不能化解?這些,都推動著穆尼展開自己的思考。穆尼和賴利(Alan C. Reiley)合作,從組織的有效設計和運轉中探討改善工業社會的途徑與方法。1931年,他們出版了《工業,前進!》(Onward Industry!)一書。後來,這本書被學界視為組織理論的經典之作。在書中,他們把組織比作“身體-精神”的統一體,尋求對組織的有機整體解釋,提出了三項組織原理,即協調原理、等級原理、職能原理,從這三個原理中確立提高組織效率的方法。1939年,穆尼和賴利修訂再版了該書,縮略名稱,改為《組織原理》(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在穆尼的晚年,他還組織了穆尼協會(J. D. Mooney Associates)並擔任該協會的主席。(《管理學家》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