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中國-群英薈萃

話說中國-群英薈萃

《話說中國-群英薈萃》是2013年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話說中國-群英薈萃
  • 作者:顧承甫,劉精誠
  • 出版社: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1日
  • 頁數:227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4521262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話說中國》是一部具有多種便捷實用的檢索功能的中國歷史百科全書。全書兩千則景點故事,全面展示中國歷史悠久亘長而又風雲變幻的生動軌跡,八千餘幅細膩反映社會生活的生動圖片,立體凸顯光輝燦爛的中華五千年社會文明成果。
  享譽海內外的史學界學者李學勤教授擔任《話說中國:群英薈萃(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的中國故事三國)》總顧問,中國韜奮出版獎獲得者何承偉擔任《話說中國:群英薈萃(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的中國故事三國)》總策劃。

圖書目錄

出版說明
夢想與追求——為最廣大讀者編一部具有現代意識的歷史百科全書
一位從事出版工作30年的資深編輯對出版創新的領悟和嘗試
現代人與歷史
著名學者解析中華歷史如何與現代讀者對話,現代人如何走進歷史深處
專家導言
三國西晉專家談其對三國西晉歷史的最具心得的研究精華
把中國歷史的秀美景致盡收眼底
本書導讀示意圖
前言
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
群英薈萃氣象萬千——三國
○○一 黃巾起義轟轟烈烈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東漢王朝面臨休克
○○二 張天師控制漢中
東漢末年,曾在民間風行過五斗米道
○○三 大將軍何進掌權
宦官和外戚,兩種政治勢力的爭鬥趨於白熾化
○○四 袁紹殺宦官
一場血戰,結束東漢宦官擅權的局面
○○五 討伐董卓
關東的州牧郡守聯合採取軍事行動,進逼洛陽
○○六 勇悍的呂布
武功了得,號稱“飛將”,不可一世的溫侯
○○七 劉表守業不成
郭嘉曾經說荊州牧劉表是個“坐談客”
○○八 曹操的祖先是誰?
說曹操是西漢名臣曹參的後代,這是一種附會
○○九 曹操不忘知己
何顒、橋玄會看人,別具慧眼識曹操
○一○ 亂世出英雄
許劭說曹操是治世奸賊,亂世英雄
○一一 奮武將軍
曹操開始踏上披荊斬棘的創業之路
○一二 反目成仇
張邈和曹操原為知交,結果卻不可逆料
○一三 挾天予以令諸侯
曹操手中的漢獻帝,只是一個政治傀儡
○一四 苟或眼毒自殺
論其地位,可以比作張良,他心存漢室,崇尚仁義
○一五 奇策之士苟攸
軍師苟攸為曹操運籌帷幄,功績顯著
○一六 官渡之戰
袁紹與曹操為爭奪北方地區,一決雌雄
○一七 郭嘉英年早逝
曹操說:“助我成大業者,必是此人。”
○一八 赤壁大戰
烽煙濃,火燒火燎;天地驚,以少勝多
○一九 知足長壽的程昱
常言道:“知足不辱。”聰明人懂得急流勇退
○二○ 賈詡富有智術
為什麼天下談智計、論謀術的人都會敬佩賈詡?
○二一 志行高潔的徐邀
雖然嗜酒,卻辦事利索,是個幹練之才
○二二 威震逍遙津
曹丕稱讚張遼,說他不亞於西周時的著名勇士召虎
○二三 戎馬一生的樂進
披甲執銳,為曹魏徵伐攻堅幾十年,戰功卓著
○二四 于禁觀畫喪命
臨陣赴難,雖死猶榮;苟且偷生,終究有愧
○二五 張邰可比作韓信
能征慣戰,巧於機變,連諸葛亮都對他有所顧忌
○二六 徐晃的良將風範
長驅敵陣銳不可當,曹操把他比作孫武、周勃
○二七 壯烈的白馬將軍
龐德說:“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
○二八 有勇有略的曹仁
意氣風發,獨當一面,名副其實的曹營大將
○二九 父子大將軍
父子先後為大將軍,經歷相同,結局卻大相逕庭
○三○ 在敦煌的治績
敦煌太守倉慈等人管理得法,其治績令人緬懷不已
○三一 不朽的治農官
曹操為何稱讚屯田都尉棗祗完成了“不朽之事”?
○三二 才高八斗
謝靈運分析天才的話語,表明他對曹植佩服至極
○三三 是誰巧施空城計?
用空城計的人果真就是諸葛孔明嗎?歷史記載說不
○三四 司馬懿裝病
薑還是老的辣,比起司馬懿來,曹爽可算堤嫩著呢
○三五 爭分奪秒的讀書人
董遇善於利用“三餘”,反映了一種積極的人生觀
○三六 清廉的家風
胡質一生清正廉明,為家人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三七 神童的人格魅力
處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任嘏的人格魅力仍活力四射
○三八 政治家的眼光
九品中正制不僅對曹魏,而且對後世影響都很大
○三九 孔融的悲哀
劇變的年代,為人處世要不要強調傳統規範?
○四○ 曹魏大權旁落
處心積慮的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開始逐漸奪權
○四一 義士的哀嘆
明白事理的大司農桓范,卻不料連同曹氏一起遭殃
○四二 王凌回天乏術
王凌謀立曹彪未成,成了魏政權的迴光返照
○四三 聰明的選擇
身處亂世識時務,鐘繇很會發揮自己的文武才幹
○四四 禍從口出婁圭遭殃
人最怕的就是得意忘形,說話無遮攔
○四五 放牛娃成了一代名將
胸懷遠見,有志者事竟成。鄧艾就是一例
○四六 征西將軍鐘會伐蜀
聰明而有才智的鐘會,最後因為功高震主而遭殺害
○四七 獨特的隱士
阮籍說“小隱在山,大隱在朝”,是什麼意思?
○四八 任俠的嵇康
表面上曠達灑脫,骨子裡性格剛直
○四九 神醫華佗
不事權貴,淡泊功名的杏壇傳奇人物
○五○ 涿郡起兵
劉備喜怒不形於色,是一個胸有城府的人物
○五一 關羽的出身
文武二 聖有靈光,武聖公本是亡命徒
○五二 怒鞭督郵
血與火的年代,何事促使劉備棄官離職?
○五三 “劉豫州”成為徐州牧
在夾縫中求生存,劉備多年積聚,以冀重振旗鼓
○五四 巧借震雷飾驚恐
長於韜晦的劉備,有超乎尋常的應變能力
○五五 三顧茅廬
求賢若渴,是成就大事業者的必要手段
○五六 隆中對策
杜甫為什麼說諸葛丞相“功蓋三分國”?
○五七 孔明娶醜女
透徹天下事的人,對於自己婚事怎么想?
○五八 關雲長偶像
為什麼稱關羽為“漢壽亭侯”?
○五九 水淹七軍
關羽威震華夏,英名千古流傳的突出戰績
○六○ 敗走麥城
神勇人物關羽無可奈何的結局
○六一 雄壯威猛張翼德
張飛,人稱三國名將中的第一條好漢
○六二 悲劇人物馬超
活著八面風臨終辛酸語
○六三 老將黃忠
“膽氣驚河北,威名鎮蜀中。”定軍山戰役建首功
○六四 勸服關羽
黃忠為蜀軍上將,有人不服,費詩讓矛盾得以化解
○六五 白帝城託孤
君臣以肝膽相照劉備有臨終遺囑
○六六 七擒孟獲
攻心為上,諸葛亮平定南中
○六七 殞命五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六八 諸葛家的榮耀
諸葛亮兄弟幾個,分別在魏蜀吳三國擔任顯職
○六九 魂壯綿竹
諸葛瞻、諸葛尚為國赴難,名垂千古
○七○ 孔明的後代
諸葛亮的後裔,信史可靠記載是傳到第三代
○七一 渾身是膽趙子龍
長坂坡單騎救主,名彪青史
○七二 儒將黃權
有遠見,有氣度,處事穩重得體
○七三 崇尚清儉的高士
劉巴不願與張飛對話,卻不失其獨有的風範
○七四 穩重內向的王平
識字極少,卻有悟性,不愧為蜀中名將
○七五 失街亭
自以為是,死抱住教條,到頭來就會自食苦果
○七六 白眉馬良
荊州重鎮,有個蜀漢的重臣
○七七 社稷之才蔣琬
諸葛亮被比作“臥龍”,而他被比作“伏虎”
○七八 治國良才
繼諸葛亮、蔣琬之後,費褘掌管蜀政
○七九 鄧芝出使吳國
孫權對諸葛亮說,蜀、吳兩國和好,沒有這人不行
○八○ 清正的董允
他和諸葛亮、蔣琬、費褘並稱蜀國“四相”
○八一 法正獻策
法正與劉備的關係,跟郭嘉與曹操的關係差不多
○八二 一生曲折的孟達
曲折多變的時代風雲多變曲折的人生經歷
○八三 姜維伐魏
文武雙全,不甘寂寞,蜀漢後期的顯要人物
○八四 扶不起的阿斗
十七歲的劉禪當蜀主,後來降魏,竟“樂不思蜀”
○八五 篤學好古的譙周
不修邊幅,頗具見識,蜀中有位著名學者
○八六 好學的向朗
為人甘貧樂道處世以和為貴
○八七 破虜將軍
孫權的父親孫堅,是吳國的奠基人物
○八八 傳國玉璽
“受命於天”的象徵,道不盡的撲朔迷離
○八九 孫策剖據江東
威震東南,與天下爭鋒抗衡
○九○ 壯士太史慈
忠誠信義有膽識,堪稱江東一傑
○九一 生子當如孫仲謀
坐斷江東戰未休,孫權贏得曹操的讚嘆
○九二 張昭輔吳
東吳元老級的人物,晚年卻在賦閒
○九三 江東周郎
蘇東坡說周瑜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九四 蔣斡不醜
《群英會》戲中的穿線人物,是玩花樣的小丑嗎?
○九五 顧雍為相
做東吳丞相十九年,要么不開口,開口則言必有中
○九六 知人善任
不拘一格推薦人才,顧劭像是東吳的“伯樂”
○九七 聰明人誤事
顧譚最終因聰明而招禍,祖父顧雍對此早有預感
○九八 肝膽相照
諸葛瑾和孫權的關係,稱得上生死之交
○九九 諸葛恪才捷善辯
能說會道、思維敏捷的東吳神童
一○○ 忍讓為貴
胸懷寬闊的步騭,與人為善,終成大器
一○一 東吳的智者張紘
孫權建都秣陵(今南京)的決策,和張紘有關
一○二 江東大儒闞澤
當時人把這位名士比作董仲舒、揚雄一流人物
一○三 富家子弟
魯肅繼周瑜之後,成為東吳第一重臣
一○四 鼎足江東
頭腦清醒的魯肅,有著高瞻遠矚的眼光
一○五 單刀赴會
孤身赴單刀會的是魯肅,不是關羽
一○六 吳下阿蒙
呂蒙為打造東吳江山,有過突出的貢獻
一○七 刮目相看
努力讀書的呂蒙,很快就像換了個人似的
一○八 偷襲江陵
兵不血刃,取得關羽的轄地,呂蒙自有—套辦法
一○九 勇將徐盛
以少勝多,巧設疑城,戰功顯赫的東吳將領
一一○ 猛將潘璋
武猛校尉、振威將軍,戰擒關羽,建立首功
一一一 小將丁奉
從孫權到孫皓,先後為東吳三位君主效力
一一二 江東朱氏
江東朱氏和孫權家族關係特殊,因而享有榮貴
一一三 朱然臨危不懼
病危時的呂蒙向孫權推薦自己的接班人
一一四 秉公正直的呂范
孫權說,魯肅好比劉秀時的鄧禹,呂范就好比吳漢
一一五 陸遜出仕
出身江東世族,又是孫權的侄女婿,他有特殊背景
一一六 韜隱的外衣
陸遜利用關羽的弱點,連施妙計
一一七 夷陵之戰
一介書生陸遜展宏略,一代梟雄劉備遭重創
一一八 尋求夷洲
歷史上大陸赴台使團的第一次正式記載
聚焦: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的中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