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人物概述,藝術啟蒙,從卵石花狗到對話宇宙,從雪中寫生到雪水作畫,從隨意畫畫到藝術本意,求學經歷,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北京大學宗教研究生班,2004-2005 塞納河畔的首秀,2005—2012 詩迪作品巡展,2005 上海美術館,2006 中國美術館,2010 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2013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代表作品,北京奧運 《騰歡2008》系列作品,《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系列4》,文學創作,冥想宇宙,著作序言,藝術評價,境·天水無居,可以安居的詩意,純粹的繪畫,內在的原風景,圖冊欣賞,
人物簡介
現為中國美術學院色彩研究所首席高級研究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國內首位美國寶石學院(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GIA )
專業珠寶學家Accredited Jewelry Professional- (AJP )。
美國ASA評估師。
人物概述
詩迪(Angélique·ShiDi)
冥想藝術家。
中國寶石玉協會理事。
詩迪迎來了藝術新的一輪10年。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政府設立的當代藝術館,2012年10月開館後,舉辦了“重新發電、2012上海雙年展”。 2012年年底,“法國蓬皮杜館藏展”閉幕後,“天水無居·五洲同源詩迪個展”在同一個空間展出。與詩迪個展平行展出的是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個展。
這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裡舉辦的第一個中國當代藝術家個展。
媒體稱為“當代藝術館首次為在世藝術家辦個展”;“趙無極走了,詩迪來了’’…
2013年4月,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
詩迪專著《冥想宇宙》。全書分9個季展示了大地、人間、宇宙的冥想,用詩意的表達詮釋以冥想為藍本的唯美藝術的發生,讓讀者在輕鬆愉悅的心情中了解詩迪的藝術與冥想。那
是關於有形的宇宙和生命…
著名詩人、藝術評論家葉衛平先生評價她是一位“缺席”前古希臘哲學的冥想家。
在過去的10年裡,詩迪的藝術作品參與了國家兩大盛事——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
2012年7月22日,詩迪帶領的團隊前後歷時7年時間準備的3D公益短片《細胞哭了》獻給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辦的第19屆世界愛滋病大會。在此基礎上,詩迪帶領的團隊依舊致力於打造關懷細胞生命的公益片《細胞哭了》系列。
2010年5月9日,由
中國美術館館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和魯迅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韋爾申共同策展。
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整個展館隆重展出《天水無居·五洲同源》詩迪作品展,一位沒有上過美術學院的藝術家,卻在美術學院美術館裡大辦了一場個展。
2010年,《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系列作品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中國紅頂樓60.6 米迎賓廳迎接各國貴賓。
2008年至2010年,再度歷時三年創作《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系列作品。
這是2008迎接奧運會火炬期間唯一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
2008年8月5日,迎奧運火炬進北京同日同時,巨幅水彩畫《騰歡2008》系列一、三、五號作品被我國歷史文化藝術的最高殿堂——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從2006年至2008年,詩迪用三年時間創作《騰歡2008》系列作品。
2006年10月25日中法文化年,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和義大利文化藝術中心主席溫琴佐·桑福共同策展。《天水無居·詩迪作品巡迴展》第三站亮相中國美術館一樓3個大廳帶2個小廳。此次歐萊雅贊助詩迪個展是繼1998年在中國上海贊助抽象派藝術大師趙無極一生繪畫回顧展後,第一次贊助中國藝術家的個展。
2006年作品《天水無居》系列入選義大利都靈“奧林匹克冬季奧運會主題展”,其後作品《天水無居》被義大利文化藝術中心收藏。
2005年6月2日,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和中國美術館研究部主任張晴共同策展。中法文化年第二站在上海美術館整個2層隆重舉辦,詩迪個展——《天水無居·詩迪作品巡迴展》。與此同時,上海美術館同期展出的藝術家蓋·伯丁被認為是二十世紀視覺文化領域最大膽、最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之一。
2005年1月19日,法中文化年。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和法國巴黎文化中心主任侯湘華共同策展。第一站從法國巴黎文化中心出發,舉辦《天水無居·詩迪作品巡迴展》。繼趙無極、朱德群的展覽之後,詩迪在同一空間舉辦了個展。這是詩迪的第一次個展,她的作品首次公開亮相。
2004年法中文化年。代表中國藝術家個展在歐美一舉成名。
藝術啟蒙
從卵石花狗到對話宇宙
童年的小卵石是詩迪最忠實的小夥伴,小花狗是她最初的藝術追隨者。
從小,詩迪對自然就有著超乎尋常的敏感。當別的小女孩都在把弄著手裡的布娃娃時,她卻對石頭產生了興趣。每當在江邊發現一個與眾不同的小卵石,她就興奮地像認識了一個新夥伴。她老是心裡想著,小卵石的家在哪裡?它們來自於什麼地方?它們在這裡已經生長多少年了?它們的爸爸媽媽是誰?在家裡,她把這些小卵石按顏色深淺仔細安置。每天上學前,挑上幾顆,放在兩邊的衣服口袋裡,上課時怕它們寂寞,時不時把手放到小口袋裡,去撫摸它們一下,打個招呼。她覺得石頭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可以說話,可以歡樂悲傷。令她沮喪的是,這些石頭何時形成的她卻說不清楚。這卻激發了她童年對科學的興趣。
從江邊回家的小路上,總能看到一個小女孩兒在前走,一隻小花狗跟在身後。小姑娘常到河床邊撿石頭,直到這隻小花狗長大了,它的身上多了一個布褡褳,一左一右兩個大口袋,裡面裝著滿滿的從江里精挑細選的小卵石,就這樣,一前一後滿載而歸,小花狗任勞任怨地跟在詩迪的身後。童年的詩迪,期盼快快長大,登上最高的山峰,近距離仰望天空,冥想:一定是空中的哪個星星爆炸了,變成無數小石頭,掉下來,掉到了地球上。掉下的時候,他們一定很痛,裹著厚厚的塵埃。她希望,有一天,能夠把這些小卵石聚集在一起,匯成一股誰也無法抗拒的力量,讓他們飛回天空,回到他們的家園。
從雪中寫生到雪水作畫
一個大雪過後的晴天,陽光明媚,但冷得刺骨。許江老師帶著詩迪外出
寫生。在白雪皚皚里,他打開畫架說:“今天隨便畫,只要把今天的這股寒風畫出來就可以了……”詩迪眯著眼睛望著陽光,心裡開始打冷顫。這么冷的天,還要畫寒風刺骨?她急著想跑進雪中的湖光山色,融進神秘的皚皚白雪,卻又懼怕老師眼鏡片背後嚴峻的目光。
迫使自己打開畫架,一瞬間,一個奇妙的創意凌空而降。何不捧一大把雪直接往畫紙上扔?於是,她背著老師,快速地用雙手捧了幾把雪往畫紙上扔去。不巧抬頭遇見老師陽光照射下彎曲的身影。正想著一隻手裝著樣子拿起筆,另一手還捏著一把雪,一不小心蘸了顏料的畫筆染在了雪紙上......陽光照射下,只見顏色慢慢展開,就像一群放任的精靈,在雪紙上自由地跟著陽光跑......沒有任何事物具有的形態,通透,明亮,閃爍,似飛如飄。畫面的這一幕讓詩迪眼前瞬間閃耀起白光,耳畔有似鐘似笛的聲音吟唱。她想,這個狀態就是白洞......是陽光照徹心靈的地方。
就在那一刻,“我看到雪水慢慢浸透畫紙,我開始拿起色彩來追趕它,一下子我就喜歡上了水彩,從那以後我再也不選擇其他的畫種了。”詩迪回想。一次牴觸繪畫的舉動,讓詩迪喜愛上了繪畫。自那以後,詩迪在水與色創作中,只用雪水、泉水等自然水,而不用家裡的自來水。佛語中,雪水是“無根之水”…追求雪水在流淌時化開來的那種感覺,成為了詩迪後來最主要的創作方法。詩迪喜歡雪水,每次水與色一次次浸染在水彩紙上,記載著穿越黑洞,來到白洞,心靈和作品一同生長的軌跡。
從隨意畫畫到藝術本意
2003年非典時期,大半年時間過去了,詩迪還不能講話。只能躲在工作室,一個人畫畫。
她竟然畫的作品,斑斕濃郁、洋洋灑灑,讓人看了好不驚訝。當這些作品展現 在中央美院院長潘公凱老師面前的時候,潘老師十分驚訝。詩迪不好意思地嚷著說:“亂畫的嘛!就是畫著玩,給自己看。”看著滿紙大筆揮灑,水與色隨即流淌碰撞、變化出夢幻般的青春詩意……不知不覺已經幾十幅看下來了,這些畫都顯得自然大氣,沒有一點做作,猛一看以為是大師作品。潘公凱老師感嘆:“現在這世道,一不小心就掉下一個天才,以後我們這些專業美術工作者靠什麼掙飯吃呢?“
後來,潘公凱先生在文章《心之所至》中評價:“女性往往比男性多一些藝術細胞,女性往往更感覺、更細膩、以至更過敏,隨心所欲的、不加控制的情緒波動容易更直接地流露在言語和行為中,使得女性的生活本身更接近藝術。女性又往往比男性更難成為出色的藝術家,是因為女性往往缺乏表現的執著與自信,藝術創作需要激情、勇氣與魄力,女性的柔弱容易使作品瑣碎與小氣,於是女性更難在藝術圈子裡成功。然而,我們身邊真有幸運者如詩迪既有女孩兒的細膩與敏感,又有大男子的氣魄與自信,畫起畫來,如池塘春草,如閒雲野鶴,心之所至,了無掛礙。這就是天性,是先天生成的性格優勢,真能把苦苦修煉的後天習得者氣死。詩迪就是這樣一個人,她畫畫隨意任性,做人也任性、隨意。畫得開心、活得也開心。——而這,正是藝術最原本的意義。”
在畫畫的時候,詩迪找到了靈魂遊蕩的天地。她只在乎:是否真正擁有快樂的心情,這遠遠勝於那冠冕帶來的一切。是否能獲得真正的體悟,從而更加平靜和安詳。趴在地上畫畫,在那裡遊蕩宇宙,在那裡夢幻虛無。
求學經歷
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
詩迪複雜的知識結構,一直讓她的求學經歷成為一個謎一樣的猜測。媒體稱她是“跨界才女”,跨界詩歌、寶石鑑定、水彩畫、心理治療、營養學、細胞學、神學等多領域。
美國寶石學院
詩迪是國內首位美國寶石學院(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GIA )專業珠寶學家Accredited Jewelry Professional- (AJP )。研究寶石學家Graduate Gemologist-(G.G)。美國ASA評估師。
20世紀九十年代末,詩迪走進了美國寶石學院。在美國寶石學院的實驗室里,每天浸泡在來自世界各大洲的寶石之中,她在寶石的世界裡,感受到寶石堅守著原有的那種純淨的心靈,一塵不染,端莊沉靜。各色寶石帶她進入色彩的世界,穿越時空,進入了幾億、幾十億年前的世界。
北京大學宗教研究生班
在美國寶石學院(GIA)上課的時候,詩迪利用寒暑假完成了北京大學哲學系新開設的“宗教研究生班”課程。兩個班上,有七十五個同學,大多是寺廟的主持、道長、活佛、尼姑,以及來自各個宗教工作領域的研究人員。它的課程設定主要是各種宗教的起源和石窟藝術的風格變遷,這為詩迪後來考下美國ASA國際寶石評估師課程做了充分的準備。在整個學習過程,她了解到世界有一萬七千多個宗教,其中還有兩三千個邪教。這些宗教圖案和符號的變遷,似乎像一個個原子事態與原子事實連貫著整個地球村…
2004-2005 塞納河畔的首秀
2005年1月,法中文化年。
“天水無居”為名的詩迪作品展在巴黎塞納河畔的巴黎文化中心揭幕。
在這所曾是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寓所的典雅宅邸里,中法兩國文化、藝術、外交界人士對詩迪的抽象繪畫表示出濃厚興趣。無論到場者的文化背景有多大的差異,大家都愉快地徜徉於這位來自遙遠東方的年輕女畫家所創造的澄淨而旖旎的詩性空間裡。對於各色展覽連綿不絕的巴黎來說,詩迪的首秀就在塞納河邊留下了一個令人難忘的倩影。
與此同時,法方派出的藝術家代表是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大師趙無極。小荷才露尖尖角,詩迪首展就與中國在海外的“藝術三寶”之一趙無極先生並置,國內外引起了轟動。
詩迪在巴黎個展的成功,迅速引發了國際關於抽象派藝術的討論。
法國全國美術協會主席 Le Belec先生:
2005年1月巴黎個展留言
每幅畫都讓想像力縱橫馳騁。始終朦朧的色彩和“滴斑”將觀者引入無止境的筆戲。
每幅畫給人的“意象”總是和植物、聲音、流水,即流動的、可演變的事務相聯繫的。
這是一次漂亮的畫展。祝您取得成功。
莫奈博物館館長 Granier:
2005年1月巴黎個展留言
一個華麗的畫展!在純粹的夢境裡,既有愉悅亦有哀傷!對水和顏料的運用達到高超的地步。是東方印象派的佳作。
法蘭西學院美術院終身秘書長 D’Hautrerive:
2005年1月巴黎個展留言
我懷著十分愉快的心情發現了詩迪的作品。她善於在新舊之間有所取捨並保留那真實的部分。這正是我們所認同的中國文化的靈敏之處。
高慈先生:
2005年1月巴黎個展留言
畫展很美!為詩迪小姐拍手叫好!卓越的色彩運用,確實讓人聯想到寶石。本人曾在法國國立科研中心任地質專家,故對這些作品倍加讚賞。
馬雷盧先生:
2005年1月巴黎個展留言
充滿詩意的畫作,使人心情舒暢,高!
Chazal先生 小宮殿博物館館長:
2005年1月巴黎個展留言
很真誠地歡迎詩迪去小宮辦展覽!
法蘭西學院美術院終身秘書長 D’ Hautrerive先生:
2005年1月巴黎個展留言
致以親切的問候!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先生:
詩迪如一眼清水,天真爛漫,從無拘束,從無羈絆。
正所謂:天水無居。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宋建明先生:
在她的那個世界裡,奇蹟不斷地被孕育,不斷地造化著更多的謎,我不知道這個謎般的畫者,將會把我們帶向何處……
中國駐法大使趙進軍:
欣然題詞:“純美的意境,獨特的藝術,震撼的衝擊,永存的印象”。
《詩迪:純粹的繪畫》中國美術館館長、教授、藝術評論家范迪安評論摘錄:
詩迪的畫作展現在眼前,展現的是一個非常豐富而多彩的世界,如同把人帶向一片寬闊的用鮮花與綠色織繡出來的原野。在一幅幅畫面上,千姿萬態的各色線條、滴斑,象天籟的旋律,象隱身人的樂舞,更象無形春風將生命的色彩翻飛,使之高蹈清揚如音樂的節奏和詩歌的韻律。
《詩迪之畫 言猶未盡》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翟振明評論摘錄:
你也可以稱詩迪為一名東方藝術家,但這並不會引導你走上正途。你可能會有一種衝動,想給她貼上現成的抽象畫家的標籤,但那樣也並不明智。當然,你在她的畫中看不到人或動物的形象,但是你真的看見了水和樹、玉和石、雲和山、沙灘和海浪嗎?這一切並不完全確定,我們最好忘掉那些對她的風格或樣式進行分類的企圖,不管是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畢竟,詩迪是獨一無二的,或者說她是一個拒絕分類的精靈。她看自己的內心,然後讓她所看到的東西與她自己拉開距離,然後讓她自己與她看到的拉開距離,然後讓自我與對象在恰到好處的瞬間合而為一。她另闢蹊徑是為了回到正道,回到她遊蕩的本性。蹊徑?遊蕩?其實,可能正好相反。沒有人敢於宣稱他/她找到了描述詩迪的本然、或是詩迪所面對的本然的終極詞語,只要詩迪繼續用令人吃驚的舉動來重塑自己。
《像寶石一樣明亮的心境——詩迪畫作印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藝術司 藝術評論家安遠遠評論摘錄:
詩迪把她和寶石對話中得到的感覺,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宣洩在這幅幅畫面中。她將對寶石的美意,以及純真明朗的感情流淌在這些色彩中,有絢麗,有沉思。在這片天地里,她只是無拘無束表達她的感受,像一個生長在寶石中的小精靈,不分晨暮,自由自在的穿越時光,不拘形,不逐名,卻留著四季的芬芳。在詩迪的畫中,你能從繽紛的色彩中看到時光的晶瑩,如同她內心中寶石的閃亮。她想和寶石一樣一道成長。
《尋覓真我·看詩迪畫》中國美術館研究員、藝術評論家徐虹評論摘錄:
詩迪作畫時顯得沉靜而自信,她總是在追求著畫面形式的完整和表達的充分,在色彩和構成上顯得胸有成竹而且十分深入。將形式的自由酣暢和情境的深遠寬闊結合得恰到好處。這種表達既靠靈氣,也靠她與自然溝通時特有的某種溝通形式,而這種形式的選擇需要性靈和精神的自由,是否有專業教育背景倒在其次——從藝術的本源而言,藝術創作可以不要專業訓練背景,卻不能不要對自然的敏銳感覺和對於親手表現這種感受的興趣;藝術創作可以離開他人制定的習規,卻不能離開創作者的“真我”。
《詩迪,謎一般的畫者,謎一樣的畫》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藝術家宋建明評論摘錄:
到了展場,我還是暗暗感到詫異。詩迪的首次個展,是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展出。這個“文化中心”坐落在塞納河畔,與大皇宮隔河相對,據說原是拿破倫家族居住過的建築。這是一座典型的法蘭西貴族的建築,四層砂岩壘砌的建築,外裝典雅得體。高高的室內,彩牆描金,雕樑畫棟,華貴非常,像在法國經典電影中常見上流社會生活和社交的場所。
從色彩表現的角度來看詩迪的畫,大概可以分為三類:其一、以水墨為主體,配以彩色沖染的畫面。其二、由濕潤的艷麗而強烈對比的大色塊交織而成的畫面,色光泛濫,矛盾叢生,斑斕交融,肆意塗抹,大有欲追絢爛之極而後快之感。第三、形象朦朧,但主色調明晰,畫面中色相間的色距頗短,水染水洗、色粉皴搽,或青紫灰調,或黃褐色調,像霧裡觀景,天籟寂寥,似有開啟神話之境……
《本然之色 天然之聲——詩迪的畫》藝術評論家賈方舟評論摘錄:
詩迪的畫完全是隨心所欲的,隨意生髮的,自由自在的,像植物一樣自然地生長,出人意料地長成各種各樣的形狀,然後就像那個打水漂的孩子,心滿意足地欣賞自己的一幅幅傑作。看詩迪的畫,我們不禁會問,你從畫中看到了什麼?因為她的畫既沒有對“形”的塑造,也沒有對“象”的描繪。我們看到的只是色彩和線條的無窮變化,只有心緒的激越或寧靜——那是一個無法把握也無法預知的未知世界。它們隨著畫家的靈感之源泉自由地流淌、傾瀉、溶融、幻化,時而如風之驟起,時而像夜之靜息;時而雲蒸霞蔚,時而燦爛輝煌……
那種毫無功利目的的自由創造,使她輕而易舉地進入一種純然的藝術境界。憑著自己對藝術的理解,憑著自己良好的藝術天性,她很快找到一種對應於自己的心靈、也對應於自然的話語方式,很快能夠自如地表達“我”的心境和自然的意境。
2005—2012 詩迪作品巡展
繼法國巴黎首展的影響力。
2005 上海美術館
● 2005年6月2日,詩迪在國內首展,《天水無居·詩迪作品巡迴展》從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被接回到上海美術館舉辦。
中法文化年,第二站在上海美術館整個2層隆重舉辦。在上海美術館與詩迪個展同期展出的藝術家蓋·伯丁,被認為是二十世紀視覺文化領域最大膽、最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之一。
《詩迪作品展與中國抽象繪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藝術評論家水天中評論摘錄:
(《美術觀察》2005年第06期)
詩迪出生在六十年代中後期,與老一輩藝術家相比,她從事藝術創作的環境遠為明朗安詳,這使他充分享受藝術創作的愉悅,並說出了前輩藝術家不能說出的話:“繪畫給我快樂,在那裡沒有清規,沒有束縛。在一張張畫面上留下的是像陽光和晨風一樣流變的自己......”這本是藝術創造應有的情境,但卻是老一輩抽象繪畫藝術家所缺乏的。詩迪畫畫是與自己對話,只對自己的心境負責,因此,她的作品才會如此澄明清澈,靜謐典雅,從容精緻。這是一個沒有人造污染的活動,是一個在自然面前不去表現人的自不量力之狂妄的天地。這種單純的非功利的前提,又使得她與那些追求看似宏大、神秘甚至超驗,或者傳達著當代人特有的焦慮的當代藝術家拉開了距離。
《精神的戲游——看詩迪的畫》中國藝術研究所、美術研究員、藝術評論家郎紹君評論摘錄:
詩迪作畫非功利動機:作畫是她的餘事,源於她在特定情境中的生命需要,是她的一種精神戲游,戲游的過程遠比結果重要,這個過程沒有任何功利性雜念的干擾,是“解衣盤礴”——全身心投入、明澈純淨、真正自由的。
詩迪作畫用水彩紙、水彩色而不用宣紙和中國畫顏料,畫中經常出現的細線以硬筆而非毛筆勾畫。這使得墨、色、筆和紙形成的張力,是外擴性的,而與用宣紙、追求書法用筆和內滲性張力的傳統水墨畫有很大距離。它的風格是現代的,東方的,它具有抽象表現主義的激情和率意,也不乏中國藝術的朦朧和精微。它的似乎在不假思索中流淌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跨文化氣質,贏得了國內外專業與非專業人士的喜愛與好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詩迪的繪畫標示了現代世界文化交融的新景觀。
《傾聽自然》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研究》副主編、藝術評論家殷雙喜評論摘錄:
“心事浩茫連廣宇”。詩迪的繪畫以自由無拘的色彩表達了個人的情感,也在視覺的層面與讀者達到了靈魂的溝通。正如蒙德里安所說:“生命顯示為在平衡里的不斷的動力……在這樣的形態里,節奏溶解於統一性。”它表明人類的生活雖然屈服於時間的流逝,但仍然建基於感性與理性的平衡之上。
她在夢幻與真實之間穿行於綺麗的色彩世界,“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借用“莊生夢蝶”的典故,她將自己的靈魂與繪畫融為一體。詩迪畫中的色彩意象,似乎來自偶然性的眷顧,具有不可重複之美,但她長期在世界各國旅行所獲得的四季風景的體悟以及對寶石這一自然之靈的精微觀察,使她有可能一窺大自然的天機妙化。詩迪畫中的色彩意象,是東方女性對於生命的禮讚,更是人類對於自然的崇敬。
2006 中國美術館
● 2006年10月25日,《天水無居·詩迪作品巡迴展》第三站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個展由歐萊雅獨家贊助。當日,來自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中國駐法大使館、中國美術館、中國美協、義大利文化中心、法國駐華大使館的官員,文化界學者及社會名流都出席了畫展,還舉行了由范迪安主編的詩迪畫冊《天水無居系列Ⅱ——詩迪作品選》首發式。
《詩迪的繪畫:源自心靈的氣象》中國美術館館長、教授、藝術評論家范迪安評論摘錄:
(《中國美術館》2006年 第10期、《天水無居---五洲同源·詩迪作品選之二:漢、英、法》序 )
她全部作品匯集起來的,則是一種充滿蓬勃生機、閃耀著灼灼光華的氣象。我們能夠感受到詩迪在藝術創造上的天賦與才華,而她也願意讓人們與她一起分享她畫中世界的陽光、雨露、煙嵐、雲水和流霞——這正是藝術創造最可貴的品質:自己獲得的發現和充分的表現是一種快樂,讓人們共同感受和獲得,則圓滿了這種快樂。
我想從“韻”、“態”、“光”、“色”幾個角度來簡明地分析詩迪的作品,這是中國繪畫傳統中對視覺化形象的品評角度。在每一幅作品的營構中,詩迪顯然把握住了畫面結構的“韻”,也就是善於在直覺的瞬間構成畫面形象的分布,用點、線、面形成畫面的“韻律”。在這方面,她的繪畫是不斷發展的,前幾年已有對畫面韻律的探索,近幾年更是熟練地控制整個畫面生髮的趨向。在一些大尺幅的作品中,她也同樣能夠創造不同的韻律,使得作品如同多聲部構成的交響樂,產生多層次多角度但又協調的和聲。她的畫中有許多與自然界萬物相關聯的形象,但那些形象不是自然事物的實像,而是得於自然的意象。她用了許多時間感悟自然,但基本上不直接描繪自然,而是將對自然的感受加以釀化,使感受轉變為感覺和修養,因此, 她落筆之際,畫面上的形式語言十分豐富,構成每一幅作品獨具特點的“意態”。
《源自心靈的氣象——詩迪畫展在京舉行》藝術評論家徐良瑛評論摘錄:
(《藝術教育》2006年12期 )
歐萊雅1997 年在中國獨家贊助了“從北京到凡爾賽”中法美術交流博覽會,展現中法兩國長達300年的藝術交流史;1998年,還贊助了抽象派藝術大師趙無極在中國內地首次舉辦的一生繪畫回顧展;這次攜手女畫家詩迪,獨家贊助她的《天水無居》個人畫展,是因為他們對詩迪在作品中詮釋出的中國人的國際化、時尚、無邊的想像力和深邃的智慧,非常地認同和重視。
《思緒的色痕——詩迪繪畫的語言圖式和觀念形態》《美術》雜誌執行主編、藝術史學博士尚輝評論摘錄:
她用滲化而靈動的水與色的痕漬,去呈現吹皺一泓春水的池塘;她用相互浸染與觸碰的水與色的動態,去捕捉霓裳羽衣般俊俏而瑰麗的捲雲;她用透疊與交合的水與色的層次去營構蒼茫無盡、淡定而透明的天靄。分明描繪的是春池倒影,偏說風吟雲舞;分明表現的是山光水色,偏說以太聽音;分明捕捉的是幻影夢痕,偏說海浸潮韻。她像詩人那樣用通感重組印象,或者將味覺變幻為視覺,或者將旋律轉換為色彩,或者將觸感虛擬為線條和節奏。
她把詩的純粹性轉化為繪畫語言的純粹性。如果說詩的純粹性在於濾除對於生活情節的敘述,單純以有意味的形象組合營構意境,那么詩迪對於繪畫語言純粹性的追求,則是放棄現實形象的描繪,單純以彩色以及水與色之間觸碰、離合、浸透、滲化而形成的節奏呈現與提純她對於日常視覺經驗的印象。這種繪畫語言的純粹性,一方面抽離了具象性的描繪與再現,單純以彩色和筆觸捕獲心愫的波動和記憶的碎片,體現了心靈世界對於現實世界的高度超越;另一方面詩迪的這些作品又不是單純的抽象性繪畫或表現性繪畫。她的那些作品並沒有完全脫離現實形象的身影,完全用抽象性的線條、色塊與符號表達理性思維的感性顯現;或者凸現色彩與筆觸的審美獨立性,用暴力性的色彩和狂放不羈的筆觸傾泄內在的激盪。
《唯美的詩魂——詩迪的抽象表現繪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評論摘錄:
詩迪的繪畫傾向於康定斯基注重直覺的抒情抽象,而不是蒙德里安注重理性的幾何抽象。雖然她的專業是自然科學,但她的繪畫卻超越自然的現象而深入內在的精神,脫離科學的理性而依賴藝術的直覺。這種直覺相當於中國傳統哲學和美學的“頓悟”和“妙悟”。詩迪自稱她的繪畫是純視覺、純感性的,不受“思”或理性的束縛,可見她非常重視直覺。就直覺的敏感來說,女性是天生的藝術家,何況詩迪是東方的女詩人、女畫家,她的審美直覺特別敏感,生命衝動特彆強烈。
《詩意的神化,神性的詩化——詩迪印象》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陶詠白評論摘錄:
可以說,在她的生命意識中有一種常人所缺少的“神性” ,一種能超越萬物和自我經驗的“詩性智慧”,它帶著神秘主義色彩,具有強烈的感受性和廣闊的想像性,有一種超知性、超見解、超本質的不可言說的神秘洞見。具備了這種神秘的生命體驗,賦於她的心靈以深邃和悠遠,能在詩意的想像中,在神秘的幻覺中,飛身世界之外,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界域之外,不僅與億萬年來生存於地層深處的寶石交談;與前世巨匠們氣息相通,也能騰躍入茫茫太空穿梭於天外星系之中,雲遊在浩渺的蒼穹中,任憑自己豐沛的想像力,展開詩意想像的翅膀自由翱翔,把一個內在荒涼的物質世界提升為一個充滿感情和美的世界。並把她那神秘的生命體驗用畫筆傾訴在絢麗多彩、變幻無窮的畫面上。
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可信與不可能”,難以解釋的“世界和生命”之謎的哲學命題,詩迪卻以東方神秘主義的詩性智慧,“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詩迪“宇宙樂章”的作品,把生命的偉大、神聖、完美,如綿延無盡的音符,流入不可知的永恆之中,不正是在科學探索的極限處,宇宙秩序呈現出的不可思議的美,那是天命流行之處,神意薈萃之所,宇宙大化之大美矣!
《超越存在 復歸天性》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鄧平祥評論摘錄:
詩迪是以詩性的方式表現天理和天道本象的,更深入地說一個豐富而敏銳的心靈和造化之神的對話。從詩迪的畫中看她更多的體悟是積極的,她的作品傳遞出了這樣一種願望:她要通過藝術超越生命的存在,在藝術中表達個體生命力的痕跡——就如她所珍愛和熟知的寶石那樣。
詩迪的近 期作品是更為純粹了,似乎是在向抽象藝術的“無物象”境界跨進了一步,是否她會由此發展到純粹抽象(形式抽象)的地步,筆者不敢揣測,這裡有兩點需要指出:一是中國的抽象藝術“是”或者“應當是”何種形態的問題;二是具有本土特徵的“自然抽象”,或者由“意象”而抽象的藝術形態是否需要和西方抽象藝術趨同?——筆者以為這似乎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由詩迪以及中國當代有志於抽象藝術的藝術家在實踐中回答的問題。
《“天水”涌自內心的泉》藝術評論家王海珍評論摘錄:
或許是天性中那抹純淨,亦或許是她長久以來放逐自己的想像與幻想在渺遠的蒼穹,她與先哲們,竟然有著共鳴式的相互感應的神奇關係而達到精神的貫通。詩迪,如同未沾染塵世一星點蒙塵那般,擁有著少見的“神性”,在藝術世界中擁有天賦異稟的“悟”,她的生命中似乎擁有超常感受性與廣闊的想像性。她總是能感受到美對於她心靈的撞擊:她看黃公望的畫,有一種升騰飄浮起來的感覺;看董其昌的字,似乎被一股力推動,神遊走在他的橫、豎、點、捺、撇、勾之間;她看吳昌碩的花卉畫,似乎聽到吳家花園裡的花伸展枝節的聲音;“看黃賓虹畫,我當時感到有股強烈的氣向我衝撞過來,我就象是被重拳擊中,很疼,我被打暈了,吃不下飯,甚至病倒。”未遭塵世渲染的她,在心靈深處與天,與自然似乎達到了完美的和諧。
2010 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
●2010年5月9日,詩迪作品被邀請在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
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整個展館隆重展出詩迪的99件作品,是藝術家近 五 年來心路歷程的一次集中總結。一位沒有上過藝術學院的藝術家,她的大量作品卻在國內外高規格地集中展出,她被媒體形容為“橫空出世的精靈”。
《海德格爾的詩意》魯迅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韋爾申評論摘錄:
繪畫本是屬於個人的事,但當畫家的自述得到認同與回應時,共頻的振盪極其愉悅。這對畫家來說是可遇不可求的美麗,詩迪以其天成的畫境承載了這份恩寵:一方面她有著自己真正的獨立精神、形式語言;另一方面又天然具備與大眾認知互動、靈犀相通的能力。這是才華加神賜幸運皆備時的情況。在此基礎上,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將世間眾物之像的靈光片羽攝取、建立再展開的其實是畫家本色的精神現實。豐沛的心源給了詩迪橫躍於世的能量,而當內外互為彼此時,釋放則轉為消解,此時作者與觀者將共享歡愉的優美。我想那該是藝術的化境了 。
《天水無居·蕩滌成詩》藝術評論家楊涓評論摘錄:
(《東方藝術》 2010年11期 )
詩迪的繪畫並不只具有一種面貌,純淨與斑斕恰如其分地融合在她的繪畫中。純淨的繪畫表現出一種寂靜的美,但是詩迪的純淨又不是單調和寂寥的,那種透著瑩瑩光澤的畫面本身就是豐富的,尤其是通過留白、肌理等的處理,這種豐富性就更加體現了出來。另一些則採用色彩之間的撞擊、對峙、交融,最後形成了豐富的色彩變化。因此我認為,詩迪的繪畫具有花的意象,恰似那種怒放時的絢麗與繽紛。她將自身那種無拘無束的個性氣質自然地流淌在畫布上,於是色彩碰撞、抗拒、交織、融合,最終形成了肌理感極強的作品,那種自然形成的如同豹紋一般的圖式透析了藝術家的秘密,其中的力量感和強度就以一種隱秘的方式在唯美的畫面中透露出來,詩迪在這樣的空間裡充分展現著她的“能量”。詩迪只是在畫著她自己,她如無居的天水有時奔騰歡快,有時安寧深邃,於是就蕩滌出了一首首別樣的詩。
2013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2013詩迪藝術新的一輪10年啟動。
2013年4月30日——10月31日,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籌建辦主任李向陽總策展,“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紀念上海世博三周年暨詩迪藝術展”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始為期半年的個展。這次畫展以詩迪繪畫作品為媒介,提倡" 表達性藝術" ,對社會公眾進行健康促進,重構美好的心靈家園。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由政府設立的當代藝術館。至2012年10月開館後,《天水無居-五洲同源》在《法國蓬皮杜館藏展》撤展後的同一個空間裡展出。詩迪是第一個被邀請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裡舉辦個展的中國藝術家。
展覽共分三個部分:
1.致富春山居圖
江南,有山,有水,山沿著水走,水繞著山行。
江南,有雨,有霧,雨在霧中飄灑,霧在雨中瀰漫。
江南有一條富春江,江水如藍,丘巒如黛,煙花兩岸。岸邊,有一處翠竹掩映的山谷,數百年前,它把一位叫黃公望的隱者滋養成了絕世的藝術大師,一幅《富春山居圖》,風光絕倫,收百里江川。數百年來,高懸於東方藝術殿堂,讓無數心靈陶醉其間,流連忘返。
數百年後,詩迪從黃公望的視野中走來。她在飄灑的雨中痴迷於霧的迷離,她在迷離的霧中聆聽雨的旋律。她友於草木,侶於卵石,和青山碧水對話,同綠樹煙花交談。萬物有靈,那萬物的靈性,如雨如霧,大象無形,潛入富春江的波影和西子湖的風情,構成她內在世界的原風景。
富春江畔的詩迪,默默站在《富春山居圖》前,她說:我看見了黃公望,坐在雲端,在雲霧中潑灑出心中的世界。
古人說:一心一世界。《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內在世界原風景的寫照,詩迪的藝術毋庸置疑是詩迪內在世界原風景的呈現。
似乎她還從黃公望的藝術獲得了這樣的啟示:
讓靈魂飄逸於雲端之上。
因此,她用她的藝術,向《富春山居圖》致敬!
2.記憶五洲
紅寶石,藍寶石,鑽石……它們來自世界各處的大陸和海洋,是穿越時空的夢,那綺麗璀璨的夢中,有宇宙母體的低語,有濃縮了億萬年時間的記憶,有地球成長的信息。
詩迪巡禮於寶石之間,如真如幻,它們引領著她--進入地殼深處,她仿佛看見,曾經的它們生長於無邊的深邃,在漫長的寂靜之後,大地板塊猛烈動盪,火山爆發,噴涌的岩漿翻滾出一個個透剔斑斕的精靈。
同時,江南的雨和霧陪伴她行旅於塞納河畔、萊茵河畔和阿爾卑斯山……江南的水鄉匯入了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的涌浪……
在擁有億萬年生命的寶石的注目中,悠遠傳來似笛似鐘的天籟,內在世界的原風景因此而重構,藝術因此而獲得更為宏大的立場。
一幅幅長卷緩緩展開,
水在長卷上深情地漫溢、滲透,
寶石微晶悄然灑落,宛如廣袤時空的點點星光。
五大洲人們明亮的眼睛,再一次歡聚在上海世博這塊曾經流淌歡樂的土地上。
靈魂呢?靈魂在星光閃爍的非線性的混沌中飛翔。
3.冥想宇宙
目光,透過寶石那五彩通透的晶體,越過遊走地球上空的雲霓,詩迪開始了神奇的冥想之旅。
億萬光年在她的臉頰涌流而過,她“看見”了,真的看見了--宇宙柔軟地展開永恆而無限的母體,一派混沌,微塵在遊絲般的旋律中,團聚成一顆又一顆星光……
時間,空間,彎曲成沒有邊界的穹廬,星團溢出河漢,彗星穿越迷茫,那是何等恢弘燦爛的殿堂……
黑洞,不是吞噬萬物的魔窟,而是所有星球在行旅的末路回歸母體獲得新的孕育,那是生命的再生之地……
圓錐般黑洞的末端之外是白洞,那是燦爛無邊的大光明之所在,所有嶄新的生命元素,在那裡漫步,舞蹈,團聚……
於是,一派派奇異的景象,在她的內在世界交織出奇妙的境域。“把這一切呈現出來”,她仿佛聽見:宇宙母體在向她悄然耳語。
《天水 天真 天趣 ——“天水無居·詩迪畫展” 序》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藝術家、教授許江評論摘錄:
詩迪繪畫的特點第一是奔放。只若一泓清水,天真爛漫,從無拘束,從無羈絆,正所謂“天水無居”。她的色彩單純、濃烈,正是天性使然。潑潑灑灑,層層疊疊,相互映襯,凝放自由。那彩中仿佛有彩,一若寶石初露的端倪。她讓水彩清清地流過,然後在某個瞬間將水色光彩打撈起來。準確地說,不是她在畫水彩,而是水彩在畫她。
特點第二是韻味。中國人講韻,仿佛漣漪,四方回應,“猶之蕙風,荏苒在衣。”那份滋潤是在中國江南的溪雲煙雨中陶養而成,也是黃子久能將富春山居意象千古延展的那般深蓄纏綿的原因。“畫眉深淺入時無”,詩迪用筆放骸,其心只在墨團團、色團團中翻轉,一遍遍地熅過畫面,一遍遍地讓水色溫潤起來,藉以釋放內心的濕潤和鄉戀一般的流連。
特點第三是浪漫。此浪漫總讓我憶起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樣的詩句。浪漫的意象在於張力,在於“別樣紅”與“無窮碧”這般簡與放的對比。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一方面看到大自然中風日流麗,綺妙輪環,另一方面又被某種天機的流蕩、宇宙的冥想所觸動。
《策展人語》 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籌建辦主任李向陽評論摘錄:
或許,她就是她的作品,她的作品也就是她,行雲流水,飛珠濺玉,一如她自己描述的那樣,“像泉,……訴說著平面深處的細語” ,“像火,……充滿了熱情的流動”。然而,有一點,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的,是從她捉摸不定的詩樣的身份中得到啟迪的,那就是一個有大愛的人,關於世博的眷戀和情懷,或者說,作為一個世博人關於美好生活的激情和夢想。
上海世博會催生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矗立起未來生活的溫度計。因為世博,因為藝術,有了《天水無居·五洲同源》這樣一個展覽,而這個展覽所呈現的不僅僅是某種邏輯的必然,還有我們光大世博精神、構築心靈家園的期盼和實踐。
代表作品
北京奧運 《騰歡2008》系列作品
2006年至2008年,詩迪用三年時間創作《騰歡2008》系列作品。2008年水彩畫《騰歡2008》系列一、三、五號作品被我國歷史文化藝術的最高殿堂——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這是2008年迎接奧運會唯一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
2006年2月,詩迪《天水無居》系列作品入選義大利都靈“奧林匹克冬季奧運會主題展”,其後作品《天水無居》被義大利文化藝術中心收藏。這一年的第一張畫,詩迪因展覽正好在義大利。她親歷了都靈冬季奧運會賽場上,滿天飄揚的雪花與運動員朝氣蓬勃的氣氛。隨即取來當地的雪水,在迎接中國奧運的作品上灑下了歷史性的第一筆。紛紛大雪中,詩迪萌生了創作《騰歡2008》系列的靈感。期間,用這三年三場大雪完成了《天水無居·騰歡2008》系列。
上海世博 《EXPO2010 天水無居·五洲同源》
進入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館60.6米高的頂層空間,走出電梯門,“第一眼”看見的就是詩迪的巨幅水彩《EX-PO2010天水無居·五洲同源》。 這幅作品是詩迪從2008年至2010年,歷時三年創作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系列作品在中國館中國紅頂樓60.6 米迎賓廳迎接各國的貴賓。中國館現改為中華藝術宮,集中展現中國近現代美術的起源與發展脈絡。至此,詩迪是少數作品同時珍藏於“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館)的藝術家。
這是一組三幅從左到右分別為紅、黃、藍三種色調的系列作品,以寶石微晶和著雪水,運用毛筆、油畫筆等各種畫筆,在藝術家的冥想下繪製而成。該系列位於迎賓廳的西南方位,右靠巨大落地窗的大牆面,長10米,高5米。詩迪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第一個冬季的雪水畫出一片玫瑰色的世界;用2009年阿爾卑斯山初冬的雪水畫出了一片蔚藍色的天地;用2010年上海除夕夜的雪水畫出了一條橙黃色的江河。在這些不同的雪水中,她還拌入了來自五大洲不同的寶石微晶。
2009年,詩迪在歐洲阿爾卑斯山畫畫,當時她已知道世博中國館,但還未確定是否將作品給中國館,這幅畫尺寸整紙3米多高、1米5寬。當她開始畫第三張的時候,接到世博會中國館的通知。那時,紅色和藍色部分已先創作完成。最後這張黃顏色的作品,用2010年上海除夕夜的大雪畫出一條橙黃色的江河。詩迪特地請朋友採集浦東與浦西兩岸的雪送到杭州用於創作,《EXPO2010 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的最後一部分才創作完成。詩迪解釋其主旨是:“金生水,水生萬物——這些雪水和寶石微晶創造了一個美好和諧的世界,共同迎接世博會的璀璨繽紛。”
據中國館設計團隊中的中國美院副院長宋建明分析,因為頂層空間作為序廳,必須在第一時間給觀眾視覺衝擊力,因此柔中顯剛的巨幅水彩較為適合。於是,詩迪的這幅作品進入了專家視野。其作畫材質和過程又恰到好處地詮釋了世博會的主題。
《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系列4》
詩迪為上海2010世博所作《天水無居·五洲同源系列4》作為國禮被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收藏。
文學創作
冥想宇宙
詩迪著作《冥想宇宙——冥想的藝術與藝術的冥想》三卷本,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在2013年5月份出版。書中展示她對大地、人間、宇宙的冥想,詮釋以冥想為藍本的唯美藝術的發生。
詩迪的冥想囊括了地球生命與宇宙的全過程,對於人類社會後工業時代所導致的危機發出了她的警示。她對宇宙時空的冥想浪漫而綺麗。在她冥想中的黑洞,絕非原來宇宙物理學界所認知的滅絕一切生命的死亡之地,而是通向一個新的宇宙的通道。所有衰老的事物,通過它獲得新的孕育和能量。黑洞的出口處是白洞,白洞是一個充滿了許多巨型卵泡的空間,來自黑洞的物質在這些卵泡中繼續生長。有意思的是,最新的科技資訊披露,西方天體學家對黑洞的最新認知,認為黑洞作為一個新的宇宙的入口處,在其之外存在著眾多泡狀天體,這和詩迪的冥想不謀而和。
著作序言
天水無居 冥想宇宙
——冥想的藝術與藝術的冥想序
藝術評論家 葉衛平
(Angélique · ShDi)詩迪,是一位2004年中法文化年期間,在歐美和中國獲得巨大成功的藝術家,也是一位獲得美國寶石學院“GIA”和“ASA”的國際研究寶石學家、評估師、珠寶學家。
同時,還是一位“缺席”前古希臘哲學的冥想家。
《天水無居 冥想宇宙——冥想的藝術與藝術的冥想》該書是她繪畫通向宇宙的獨白,以她真實的人生軌跡為嚮導,袒露了她神奇的冥想和藝術相伴相生的心靈歷程。
該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她的目光不斷穿梭於現實和冥想之間;她的冥想不是以論道的方式進行表述,而是以詩意綻現於有趣的藝術感慨之中。
在她的冥想中,關於有形宇宙和生命從誕生到湮滅,又重新開始 ……那是一個難以想像的大時空輪迴。
這一輪迴,是宇宙母體的規定。
宇宙母體是宇宙智慧、宇宙意志、宇宙關懷的象徵,它是一切能量、一切理性的統一體。
該輪迴分為九個季———
第一季:光明的白洞,它是黑洞的另端出口,聚集眾多巨大的光明的時空卵泡, 容納了生命的最基本元素——微塵。
第二季:非線性混沌。所有微塵團混雜,呈現出迷離的無序狀態。
第三季:微晶是宇宙最絢麗的生命。混沌瓦解,微塵在碰撞中形成微晶,這是最初的物理生命形態。
第四季:星空是宇宙的殿堂。高密度的微晶團聚結成形,星空出現了,這是相對混沌的宇宙狀態。
第五季:生命在地球的搖籃中萌動。宇宙中,地球(極少數星球)萌生出有機生命,比如單體細胞。
第六季:人類,在地球的搖籃中成長。以人類為代表的智慧型生命誕生了,種種反自然意志的欲望, 促使智慧型生命去追求所謂“完美的形”。
第七季:望星空,孤獨的人類。當人類“完美”成形後,當人類感到極度孤單而企圖在宇宙中尋找同類的時候,人類正經受著種種的考驗。
第八季:黑洞呼喚“完美”的生命。細胞哭了,細胞笑了,母體召喚人類和生命所在的這個宇宙。黑洞不是毀滅而是孕育,它收回所有的生命和宇宙能量,進行重新孕育。
第九季:宇宙母體將在白洞開始新的周期。那光線無法逃逸的終端不是奇點,而是光明無限的白洞,是生命再次誕生的世界。
Angélique·詩迪的冥想催生了她內在世界的原風景,在其中,她用微晶的語言和宇宙的色彩、與宇宙母體對話,她漫遊於天水之中,她出沒於混沌之間。
於是,繪畫的時候,她的手不屬於她,屬於宇宙母體。
因此,她的水彩藝術:像霧一樣迷濛,像雪一樣飄灑,像水一樣流淌, 像宇宙的一片時空,空茫而斑斕。
因此,許江先生題名為:
天水無居。
藝術評價
境·天水無居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中國油畫學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許江
詩迪如一眼清水,天真爛漫,從無拘束,從無羈絆。
正所謂:天水無居。
遠歌葉紅
詩迪學畫之初,司徒兄、小健兄同我商量:不可太難!如畫櫻桃,不要求太象,只要畫出那份滋味就行。
僅僅幾年,詩迪已畫出許多作品。這些畫,既不象“櫻桃”,也不似“櫻桃”自己的氣息;既不寫實,亦非寫意,而是直接地傳達出如“櫻桃”般的心情,一種面對“櫻桃”時的感覺,一種如是的生機和趣像,一種天水映物的無知和爛漫。
墨雨筆風
繪畫象一扇窗。從視窗向外觀,看窗外四季,看自然眾象,看山川萬物。同時,又從這視窗向內觀,看情感波漾,看意態生動,看生趣盎然。多少畫者都忙於在窗的兩邊側身穿梭。詩迪卻仿佛從一開始就站在了窗的外邊,單純而天真地看自己,看自己的內心,看心象的演化和生長。實際上,她對自然之物頗留心,留以一種簡放的“粗心”。由於這份簡放和粗心,那物的意態是模糊的、渾沌的。詩迪非常簡單地將自然渾沌之象疊影而為自己的心象,並一任心象自由地生長。
詩迪自由地站在窗的一邊,天真地看著:那緊張地從視窗兩邊側身穿梭的人們。
靜之遠息
詩迪天真地站在窗的一邊,看著另一邊的自己。她並不去辨析,卻總把那當作一個陌生者;一個鮮活的玩偶;一個新的生長的意像。她只看到純然之象,又不願讓那象凝固下來。她在水下玩味著這流動無定的象。有時,她將這些象推得很遠,靜靜傾聽。象之聲息,如水如香。
南山鐘
詩迪好象在一個早晨,就“玩”通了繪畫的基本方法。她讓水一遍遍地從畫面上流過。這水仿佛在洗滌,又仿佛在尋覓。她真的用心去承受這水和水的影像。這影像永無定形,浸潤著一種清瑩瑩的生命意態。她不是去畫自己的所見,而是用心去承接自身流動的意象。她從來都不想畫象什麼,卻總想讓畫活起來,就象水中的天空和群峰;就象湖面上滑動的落霞;就象日出前如縷如煙的薄霧;就象南山晚鐘在峰巒上的鳴響……
(許江 2004年7寫於杭州)
可以安居的詩意
——魯迅美術學院院長 、藝術家、中國美協副主席 韋爾申
世界以它的方式存在,繽紛而完雜。當代畫家常常以焦慮、嘻哈或無奈來做詮釋。但在詩迪這裡你卻感覺不到一絲的窘迫和塵囂,這是一片雲層之上的境像。它以眼見牽引出耳聽、鼻嗅、手觸、口嘗、和心想的畫面。一幅又一幅的音聲美色,芬芳甘爽而又情絲迷離。從某種意義上說,畫面既是這個世界相對於某個空間的視窗,也是一個血肉之軀內在心靈世界的展現。面對詩迪的畫作,你幾乎不能夠拒絕那片貼近於絕對的引力場,它是獨一無二的。是生命以個體的感悟呈現的一種傾情相述。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畫面即是心圖是人生存在狀態的一種視像顯示。詩迪的好處在於她可將物象的意髓與形上的純粹共呈給我們。而能這樣的前提是其自身的純度。它使得整個創作思維過程不中斷、不分散、無障礙的捕獲靈魂光華。否則它會沾染矯飾、謊言、或乾脆失語,成為技巧、功夫的承載物,這對知識分子沒有意義。在詩迪這兒,我們重溫了通過大師已很熟悉的語言和內境的漸至單純——既海德格爾的那份可以安居的詩意。
(韋爾申 2006年9於瀋陽)
純粹的繪畫
——中國美術館館長、策展人、教授、藝術評論家 范迪安
繪畫藝術的最高價值正是隱藏在藝術家無功利的動機之中。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詩迪是一個畫家,她的繪畫是一種純粹的繪畫。繪畫本來就是一種源自心靈的感動,這種感動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畫面上的色彩、線條、肌理、結構、空間相互共鳴——與畫家的心靈共鳴,繼而與觀者的心靈共鳴。
從詩迪的繪畫中,觀者盡可以覺察到她作畫時的單純與歡悅。或許晨光微熹之際,她燃香沐手,便可沉浸在“繪”的感性之中。構成畫作的物質材料經她信手拈來,落在紙上便皆成“文章”。按作畫的常規而言,每一個畫家都有一種“直接表現”的願望,並且希望達到“無礙抒發”的境界,但繪畫的困難就往往在於橫擋在作品完成形態之前的許多障礙。詩迪沒有經過規範藝術教育的單純心理恰好彌補了從感覺返往完成途中可能的斷裂,也給了她敢於表現、任性傾訴的勇氣,使她能夠畫得暢快、也畫得充分,讓潛意識自由地顯現出來,奇妙地諧和成一個統一的有機生命體。
詩迪作品的貌相是現代的,但從中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語言方式,那就是她大量使用的水墨。把詩迪的繪畫稱為“純粹的繪畫”,或有可能提示進入她的繪畫“世界”的路徑,也為我們從常規視角欣賞她的藝術和避開常規作對話式的體察提供了可能。面對她的作品,我們面對的是一份活潑的天性。實際上,許江先生為她的展覽和這本畫冊題寫的“天水無居”四字,也正暗含了這種意味與意思。
(范迪安 2004年10月於北京)
內在的原風景
藝術家內在世界的原風景,是藝術發生的藍本。藝術圖象的差異,本質上取決於內在原風景的差異。詩迪內在原風景構成的三個基本元素:江南水鄉,寶石,修煉及宇宙冥想時所發生的意象,它們相互交織糅合出詩迪的內在原風景。詩迪內在原風景呈現大時空非線性狀態,即混沌狀態,她的藝術圖象也呈現非線性的混沌情景。由此可見,詩迪的藝術與其他藝術家有著極大的差異性,詩迪的混沌意境,東方先賢所謂“大象無形”。
圖冊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