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秦風·蒹葭

《詩經·秦風·蒹葭》作者是不詳,創作年代為前11世紀至6世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蒹葭
  • 創作年代:前11世紀至6世紀
  • 作品出處:詩經·國風·秦風
  • 作者:不詳
正文,注釋,鑑賞,譯詩,品評,

正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注釋

〔蒹葭(jiānjiā)〕蘆葦,又名荻。 〔蒼蒼〕蒼翠茂盛的樣子。
〔伊人〕指意中所思之人。 〔一方〕一邊,指河的對岸。
〔溯洄(sùhuí)〕逆著河流的道路往上遊走。
〔從〕追尋。 〔之〕指伊人。 〔阻〕險阻。
〔溯游〕順著河流的道路往下遊走。 〔宛〕好象。
〔水中央〕河水正中之處。 〔淒淒〕同"萋萋",茂盛的樣子。
〔晞xī〕曬乾。 〔湄〕水草交接之處,即岸邊。 〔躋〕登高,向上攀登。
〔坻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眾多的樣子。 〔已〕止。
〔涘sì〕水邊。 〔右〕迂迴彎曲。 〔沚zhĭ〕水中的沙灘。

鑑賞

這是一首優美的情人戀歌。全景融寫景、敘事和抒情於一爐,描摹傳神。在一個深秋淒清的早晨,水邊墨綠的蘆葦沾滿了潔白晶瑩的霜花,詩人踏著濃霜而來,佇立河邊,凝神"伊人"的一方,惆悵不已!一忽兒逆水而上,但因道險路長,不易找到;一忽兒順水而下,卻又仿佛在那水中央。一幅可望而不可及之景,使"伊人"高潔、美好的形象呈現在讀者眼前。同時也透露著一種企慕、惆悵和難言之情。因詩人明明知道:"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清人馬瑞辰說:"在水一方,詩言伊人在其地,有可求也。下四句言逆求之則遠而難至,順而求之則近而易見,非以在水一方為喻遠也。"(《毛詩傳箋通釋》)由此可見,詩人沒有直接去找"伊人",可能有一段得而復失而又不能忘懷的愛情的難言隱衷。這首詩在藝術結構上,一連三章對環境的渲染和人物心態的描寫上,既富有層次,又富有變化,層層推進:如景物有變化,時間有推移,情節有發展,感情有深化。因此,反覆吟唱,蘊含無限深情,令人心動神搖。這首詩確是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神韻飄逸的妙品!

譯詩

蘆葦密密又蒼蒼,晶瑩露水結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流而下尋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蘆葦茂盛密又繁,晶瑩露水還未乾。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邊。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嶇難登攀。順流而下去尋她,仿佛就在水中灘。 蘆葦片片根連根,晶瑩露珠如淚痕。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邊。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艱險如彎繩。順流而下去尋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品評

這是一首優美的愛情詩。在這個秋天的早晨,蘆葦上霜露濃重,詩人冒著秋寒在岸邊徘徊,尋找所思念的人兒。她(他)在哪裡呢?在水的另一邊。河道回曲盤紆,道路艱難遙遠,遠遠望去,所思念的人兒"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在這首詩中,詩人巧妙地利用蘆葦、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種淒迷氣氛,以此來烘托所思不見的悵惘心情。每章開頭兩句寫蘆葦上霜露的變化,以此來暗示時光的流逝,使人意會到他(她)已經在秋水畔徘徊了一個清晨。
還有一種說法說表達的是尋求知己的願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