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有三格是唐王昌齡用語。《詩格》:“詩有三格:一日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尋味前言,吟諷古制,感而生思。三日取思: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三格”指詩歌創作過程中三種不同的構思情況,即生思、感思、取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詩有三格
- 類型:唐王昌齡用語
詩有三格是唐王昌齡用語。《詩格》:“詩有三格:一日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尋味前言,吟諷古制,感而生思。三日取思: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三格”指詩歌創作過程中三種不同的構思情況,即生思、感思、取思。
詩有三格是唐王昌齡用語。《詩格》:“詩有三格:一日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尋味前言,吟諷古制,感而生思。三日取思: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三格”指詩歌...
詩有三境是唐王昌齡提出的美學觀點.認為詩歌的審美境界可分為物境、情境、意境三種形態或層次:“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極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用思,深得其情...
詩有五格是唐皎然從“用事”角度對詩歌品格的評價。《詩式》“詩有五格”條言:“不用事第一;作用事第二;其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者,黜人第二格。直用事第三;其中亦有不用事而格稍下,貶居第三。有事無事第四;此於第三格中稍下,故人第四。有事無事,情格俱下第五。情格俱下,有事無事可知也。
格律詩常用的格式。 與偏格相對。如五言詩第二字仄入、七言詩第二字平入,謂之正格;反之,則謂之偏格。詞中的正格。如:訴衷情令雙調四十四字,前段四句三平韻,後段六句三平韻晏殊 青梅煮酒斗時新 天氣欲殘春 東城南陌花下 逢著意中人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中中中平 中平中中中中 中仄仄平平 回繡袂...
詩詞格律很嚴謹,但絕不是一成不變。傳統說詩詞的格律,有一個說法叫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也是吟誦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說,對於七言來說,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有變化。如果是五言,則是一、三兩字。由於這種規律的存在,使得格律既嚴謹,又靈活。但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句口訣不能包打...
弗羅斯特強調詩歌創作中聲音和意義的和諧統一,並創造性地提出“有意義的聲音”這一詩歌美學理念氣。從格律和尾韻、頭韻和半諧韻兩方面可以看出此詩的語音過分規則化。格律和尾韻是詩歌的區別性特徵。此詩包括四個詩節,每節五行,主導格律為五步抑揚格,在此基礎上格律時而發生變化。以第一詩節為例:第二詩行前三...
這種音步是十六世紀以後才出現的;後是主要在無六韻體和其他詩體中與抑揚格配合使用,使全詩韻律有所變化,表現動作的突然性,或起強調作用。在句首的揚抑格常使讀者感到突然與駭異,有振聾發聵的效果。如丁尼先生的《鷹》詩,絕大多數音步是抑揚格,而第2行和第3行的兩個揚抑格短語“Close to”和“Ringed ...
是歐洲一種格律嚴謹的抒情詩體。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形式整齊,音韻優美,以歌頌愛情,表現人文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在他筆下的十四行詩,每首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由兩段四行詩組成,後一部分由兩段三行詩組成,即按四、四、三、三編排。每行詩句11個章節,通常用抑揚格。抑揚格 如果一個音步中有兩個音節,前者...
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詩歌的一種,為感於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基本特點 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與古詩相比,雖都為感於物而作,都是心靈的映現,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
1.憶秦娥:詞牌名,源於李白的詞句“秦娥夢斷秦樓月”。雙調,仄韻格,四十六字。該詞牌名的最早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此調別名甚多,計有《秦樓月》、《玉交枝》、《碧雲深》、《雙荷葉》,而《秦樓月》則與《憶秦娥》同取詞中首句為之名。2.婁山關:又稱婁關、太平關,位於貴州遵義北大婁山的最高峰上...
(2)自由詩:是近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一種詩體。它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數、行數、句式、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我國“五四”以來也流行這種詩體。(3)散文詩:...
詩有三格 一曰上格用意 詩云:那堪懷遠道,猶自上高樓。又云:九江有浪船難濟,三峽無猿客自愁。二曰中格用氣 詩云:直饒人買去,還向柳邊栽。又云:四海魚龍精魄冷,三山鸞鳳骨毛寒。三曰下格用事 詩云:片石猶臨水,無人把釣竿。又云:一輪湘渚月,萬古獨醒人。[四部叢刊本後有小字“貫休晚泊湘江...
律體詩歌是唐朝人根據南北朝時期律體詩歌的雛形逐漸完善、定型的。常見的是五言和七言句。也有極少的四言、六言句。律體詩歌的句式和整篇結構,即言數、對仗、韻律、韻腳、粘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這些規定是律體詩歌的基本要素。特點介紹 律體詩歌是唐朝人根據南北朝時期律體詩歌的雛形逐漸完善、定型的。律體詩歌...
《全唐詩》收宋之問詩三卷198首,沈佺期詩三卷156首,絕大部分是律詩。盛唐時期,律詩作者日眾,大致汰除了初唐的縟采靡詞,而風格趨向省淨自然。不過整個唐前期的五律,多還停留於消閒遣興、體正格圓的階段,很少觸及廣闊的社會人生。至於七律的興起,又晚於五律。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李嶠始有成篇,至盛唐,...
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韻。約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被柳永演為慢曲如《臨江仙慢》、《臨江仙引》等,九十三字是別格,常見的有三體,一是六十字,如蘇軾詞。二是五十八字,上下片第四句較蘇軾詞少一字,如李煜詞,三是五十八字,上下片起句較蘇軾詞少一字,如晏幾道詞。前人也有在後片換韻的。格律 九...
此詩題目,以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整首詩由景、理、情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詩人入手擒題,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
李白此詩影響頗大。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後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此詩...
註:《金針詩格》曰:“詩有齊梁格:四平頭,謂四聯皆用平字入是也;兩平頭,謂第一聯第三聯用平字入是也。”而言:故此說法更似齊梁格。蜂腰 說法一:指五言詩一聯內第二字與第四字同調。如: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從與方同平聲。即蜂腰。註: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源於《飲馬長城窟行·東漢...
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三》:“山谷作詩,有 押韻險處,妙不可言”。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四:“吏部 侍郎趙公玉峰曰:‘公詩大佳,尤難其押韻天然耳。’”洪深 《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五:“押韻是加強節奏的一種手段;韻 愈繁,節奏愈急”。所謂韻部,就是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
四、要求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七言律詩以首聯、尾聯都不對仗為常格。格律對照 (一)平起首句入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律對照例詩:韓愈《左遷至藍關示...
《華子岡》是唐代詩人裴迪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是與王維同詠《輞川集》的第二首詩。這首詩以“還家”為線索,通過落日、松風、草露、雲光、山翠等景物,展現了華子岡的自然美景。詩的前兩句,詩人運用動詞“起”和“落”勾畫夕陽西下、晚風初起的景象,並通過“還家”與“日落”的呼應,表現出遊興未盡、...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三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四 七步詩 煮豆然...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詩評》:俞犀月先生云:聲調自古樂府來,筆法古峭,質而有文。從行人口中說出,是風人遺格。清代張謙宜《繭齋詩談》:句有長短,一團氣力。“長者雖有問”數句作緩語,一間急勢。末用慘急調,收得陡。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曲折穿漏不直,亦有賓主。借“秦人”口中帶出,以所見...
胡震亨《李杜詩通》:《行路難》,嘆世路艱難及貧賤離索之感。古辭亡,後鮑照擬作為多。白詩似全效照。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冰寒雪滿,道路之難甚矣。而日邊有夢,破浪濟海,尚未決志於去也。後有二篇,則畏其難而決去矣。此蓋被放之初述懷如此,真寫得“難”字意出。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句格...
《全唐詩》收宋之問詩三卷近二百首,沈佺期詩三卷一百五十餘首,絕大部分是律詩。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說:“五言律體,兆自梁陳。唐初四子,靡縟相矜,時或拙澀,未堪正始。神龍以還,卓然成調。”五言律詩定型於初唐,而最終成熟於盛唐。盛唐最能代表五律成就的是杜甫的作品。胡應麟《詩藪》說:“唯工部諸...
三韻律詩又稱小律,這種律詩每首不管五言、六言還是七言,都是只有六句,共有三聯,平仄格律也同樣要講“對”、“粘”,平收句要押韻,首尾兩聯不要求對仗(首聯可以對仗),但中間一聯則必須對仗。如果首聯出句入韻,全詩共有四韻,首句不入韻,共有三韻。詩體釋義 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