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中國詩壇興起“朦朧詩”這一詩歌藝術潮流。李黎是較早關注的學者之一。本書為其詩歌評論集,探討了“朦朧詩”等詩歌創作和作品的一些本質特徵。作者的詩歌批評具有強烈的時代意識和前瞻意識,在汲取西方詩歌批評理論和借鑑中國古典詩歌理論方面把握到位。同時,作者具備批評家的個性、勇氣和直覺,對顧城、舒婷、楊煉等“朦朧詩”詩人的詩歌文本有很好的感受力和辨析力。本書中的觀點在當下仍閃耀著理性和思想的光芒,有很強的感染力和重要的文化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詩是什麼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頁數:294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青年出版社
- 作者:李黎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318424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1956年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1975年8月於瀋陽中學畢業後,到內蒙古科
爾沁草原插隊,期間發表長詩《朝陽初升》。
1981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讀三年級時,在《文匯報》發表《“朦朧詩”與“一
代人”——兼與艾青商榷》一文,之後發表數十篇評論文章和多首詩歌作品。
1985年獲中國人民大學碩士學位,同年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主授詩歌
美學。其間先後出版《詩與美》、《中國當代詩歌的審美特徵》、《中國當代詩歌藝術賞析》等著作。
1986年被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錄取,成為F·傑姆遜教授的博
士研究生。陸續在海外與港台發表多篇論文,致力於介紹中國當代文化。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李澤厚(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
名人推薦
——李澤厚
圖書目錄
解開詩學上的司芬克斯之謎
——對詩歌美學本質問題的探討
人類精神情感意境之中的繆斯
——對詩歌審美創作主體的探討
詩歌,期待著美學的批評
審美意象初探
審美直覺與抒情詩的創造
現實主義美學的魅力與局限
中國現代詩學的第一塊里程碑
——讀朱光潛先生的《詩論》
審美意象與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
詩是什麼
“詩中自我”與“詩外功夫”
“朦朧詩”與“一代人”
——兼與艾青先生商榷
新時期詩歌的主要美學特徵
新詩“民族化”之我見
審美規律與民族精神
還人情美於詩歌
中國當代詩歌的審美意象特徵
主客觀世界的意象式展示
——舒婷詩歌研究之一
詩歌直覺意象的新拓展
——舒婷詩歌研究之二
意象的並列與印證
——舒婷詩歌研究之三
意象的流動轉換
——舒婷詩歌研究之四
向著自在的藝術空間
——楊煉詩歌評述
中國當代文壇的奇觀
——近年來新詩潮運動述評
在融合中重鑄東方的現代詩魂
獨特的詩歌之路
——讀非馬的詩集《路》
附錄:
《詩與美》·序李澤厚
李黎和他的《詩與美》何慧
在詩與美的園圃中袁濟喜
後記·詩是什麼
序言
李黎
在二十一世紀高新科技與現代商業之大潮氣勢洶湧,仿佛欲將遠古的溫情與詩意掃蕩一空、吞噬殆盡的今天,“八〇”後與“九〇”後,是否還知道華夏神州曾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個詩的國度?
從《詩經》、《楚辭》、《樂府》等數千年前不絕如縷的吟唱,至唐詩、宋詞、元曲等諸多經典的傳頌不衰,擁有數千年歷史與文化積澱的中國確曾是一個詩歌大國;我們的祖先之中,曾出現過無數偉大的詩人,為人類抒寫過數不清的絕妙佳句。
也許是屈原當年用滔滔汩羅江水寫就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中華之詩魂;也許是李白狂放不羈、笑傲王侯的浪漫情懷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千古名句,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代代年輕的仁人志士去“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最終“換了人間”,成就了一個嶄新的人民共和國……
或是古樂府悽美婉約、透著淡淡的卻是深刻的傷感;或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浪漫派詩人瀟灑揮手,帶走了天邊的最後一抹雲彩;或是北島、舒婷、顧城們的朦朧月色,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預先灑下了無盡的遐思;中國的詩歌作品雖然各有千秋,卻因詩人們的獨抒性靈,賦予了詩歌長久的生命力而得以流傳至今。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國運昌盛,民族崛起。在中國又一次走向世界的進程中,隨著“中美文化年”、“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意文化年”等一系列國際交流活動的開展,無數事實在不斷地告訴我們:一個經濟大國必須要成為一個文化大國,才具備在世界舞台上的感召力與影響力;因而,詩人也理應以其心琴為這個偉大的時代奏出獨特的詩之旋律;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華夏臣民,也應該像我們的先人一樣為後人留下這個時代特有的詩的日誌與詩歌精神。因為詩,永遠是人性的不泯之光;她所抒寫的永遠是人類與他的子民心靈深處的對白與獨白……
當海外華僑幼小的孩童在遠離祖國、遠隔萬水千山的異國他鄉,用稚嫩的童音背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些流傳千古的名句時,我們有理由相信:華夏子孫無論身在何方,均永遠是龍的傳人與詩的傳人。此刻,我們呼喚詩的回歸,奉獻出了“詩歌中國”的篇章,推出了“詩歌中國”的系列活動。因為我們相信:中華民族偉大、豐富、代代相傳的詩歌藝術財富必將陶冶並激勵我們海內外的每一個炎黃子孫:不僅要成為華夏文明的傳承者,更要勇於擔當為一名21世紀中華新文化乃至世界新文化的創造者。
作為“詩歌中國”系列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願這套叢書與我們的相關活動能使更多的人沐浴、享受詩與美的洗禮,並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之根和永不迷失的精神家園,從而以詩歌的復興帶動中華文化的復興,以中華文化的復興帶動我們偉大民族的復興,創造出既無愧於前人、也無愧於後人的二十一世紀中華新文化,為人類文明再次做出我們應有的重要貢獻。
二〇〇七年深秋草畢;二〇一三年春夏潤色於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