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可以觀:禮樂文化與周代詩學精神》一書的出版社是中華書局,出版時間是2010年11月1日。
基本介紹
- 書名:詩可以觀:禮樂文化與周代詩學精神
- 頁數:356頁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2010年11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信息
ISBN: 9787101075861, 710107586X
條形碼: 9787101075861
商品尺寸: 24 x 16.4 x 2.6 cm
商品重量: 558 g
內容簡介
《詩可以觀:禮樂文化與周代詩學精神》共分9個章節,主要對禮樂文化與周代詩學精神作了介紹,具體內容包括象樂的“戲禮”形態與史詩化敘事傾向、“興”的藝術源起與“詩可以興”的思想路徑、城邦社會與春秋時代的文化精神、《周易》的詩體結構形式與詩性智慧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圖書目錄
導論“六經皆文”與周代經典文本的詩學解讀7
一、“文本於經”與“六經皆文”的理論命題2
與“六經皆史”平行的另一個命題:“六經皆文”——“六經皆文”理論的理論來源——“文本於經”:文學借經學以自重,倚人門牆——“六經皆文”:文學為本,文學與經學並立,自立門戶
二、“六經皆詩”與歷史批評的詩學立場7
劉知幾《史通》“視史如詩”理論的提出——錢锺書史學批評的詩人立場——史學與詩學的關係:古詩即史、史蘊詩心、史有詩筆——“六經皆史”的老生常談與“六經皆詩”的理論帷幕
三、六經文本的文學示範與引申意義12
周代經典文本的文學示範意義——《詩》、《書》文本的文體發源與體用規範——兩周時期的“文言革命”與敘事文學的寫作原則——周代詩學的實踐精神與禮樂文化的藝術品格
四、“詩可以觀”與周代禮樂文化的歷史土壤22
“詩禮相成”的文學觀念——“詩可以觀”理論的禮樂文化背景——觀詩:觀禮、觀政、觀志、觀美——觀詩活動的藝術感染力量
第一章 《周易》的詩體結構形式與詩性智慧29
一、《乾》卦:天空之詩與《周易》的詩性智慧30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天空之詩與東方“蒼龍七星的思想啟示——濮陽西水坡水庫的蚌龍圖——《乾?文言》的對話式討論與哲學闡釋
二、《坤》卦:大地之詩與周易爻辭的詩體結構形式37
“《易》文似詩”——《周易》爻辭的整體結構原則——大地之詩
與《坤》卦爻辭的詩性世界——“大地”與“天空”的藝術象徵
三、《屯》卦:春天之詩與《周易》象徵體系的建立43
甲骨文的“屯、春一也”——《周易》象徵系統的基本原則——《屯》卦以春天立象,是春天之詩——《屯》卦爻辭的春婚禮俗與春天的演生儀式
四、《周易》詩體結構形式的邏輯與文獻證明49
“六爻”詩體形式的遮蔽——《鹹》、《漸》、《需》等爻辭的整體結構分析——“爻”、“繇”、“謠”文字之間的聯繫——符號的形式與意味
第二章 象樂的“戲禮”形態與史詩化敘事傾向
一、象的“摹擬”意義與象樂的“摹擬性”藝術特徵56
象的本義是形象和摹擬——象樂是以摹擬和形象表演為特徵的詩樂形式——象樂的歷史化傾向和敘事功能——“六樂”的紀念主題與英雄故事敘述
二、象樂與宗教文化背景下的典禮儀式63
儀式是一種“文化表演”(cultural perfommces)——“蜡祭”與古代之“戲禮”——扮演是古代禮樂活動的基本藝術方法——“摹擬舞蹈”與中國古代的“文舞”和“武舞
三、象樂的“演唱”特徵與史詩化敘事傾向70
史詩的“演唱”方式與“講唱”方式——“屍”的藝術扮演——“大合樂”藝術的職業化特徵——象樂藝術的紀念性主題的確立——象樂藝術完整敘事體系的形成
四、象樂以“成”為主的結構方式與表演空間80
明堂與象樂表演的藝術空間——《清廟》之象的意義闡釋——“成”與象樂的結構形式——“成均之法”與象樂表演的專門化特徵——樂象與象樂藝術的理論表述
第三章 城邦社會與春秋時代的文化精神97
一、春秋城邑文明的成熟與城邦自立96
城市革命與古典文明時代的到來——中國城邦制度的有無——中國城邑文明的歷史發展形態——春秋時期典範的城邦時代——春秋時代城邦貴族生活的一般形態
二、春秋時期城邦哲學的突破108
“哲學突破”與文化的“軸心時代”——“天人之分”與哲學人的主題的確立——“物生有兩”與歷史哲學的演繹法——以史學家為主體的哲學家構成——“三表法”的歷史邏輯
三、文化經典的形成與城邦史學的建立115
《易傳》、《詩經》、《春秋》等經典文本的形成——《周易》從經到傳標誌著春秋哲學的成熟——《詩》的風雅意義與世俗生活的詩化——城邦史學的建立與城邦立場——引證經典的學術思潮
四、春秋時期君子人格的形成121
“君子人格”與中國人的道德追求——城邑與鄉野:“君子詞的階級含義——“君子”的道德與人格意義的升華——“人之道即君子之道”的偉大命題
第四章 “文言”變革與春秋時代的文學繁榮125
一、春秋時代“新體文言”的產生及文學變革126
文學的歷史與文言的歷史——《尚書》典奧古拙的“舊體文言風格——以《易傳》和《國風》為代表的新體文言的成熟——“新體文言”與中國文學發展的新格局
二、孔門“言語”與春秋時代“建言修辭”的風尚132
中國語言的“古、今之別”與“語、文之別”——孔門四科中“言語”能力的培養——“三不朽”與春秋時代建言修辭的風尚——“言以足志”與文言創作的職業化
三、春秋辭令創作與文學形式的全面成熟137
“辭”的文辭與修辭的雙重意義——“六祝之辭”與宗教祭祀語言的修飾——子產獻捷與春秋行人辭令——《文言》的出現與“新體文言”的示範意義
四、“文亡隱言”與春秋文言理論的體系建立145
“文以足言”:“文亡隱言”命題的正面闡述——“有德者有言的文學自覺追求——“婉而成章”的文學表達——“辭達而已”的思想原則——“文質彬彬”的中和美學追求
五、關於春秋時代的文學自覺152
“魏晉文學自覺說”的理論反思——春秋時代的文言變革與文學全面繁榮——春秋時代文士集團的成熟與創作的興盛——春秋時代文學理論體系的建立
第五章 “興”的藝術源起與“詩可以興”的思想路徑156
一、興:一個詩學語詞的藝術源起157
關於“興”字執盤、舉帆及酒爵等不同意義的闡釋——“興”的
藝術象徵意味與原始宗教的歌舞形態——“興”的文學創作意義的轉變與大自然的神秘聯繫——“起辭”與“興”的開篇結構意義
二、“比顯而興隱”——興的歷史意味與原型特徵164
興的隱喻意義與原始意象的結構形式——興的象徵傳統與意
……
第六章 “詩可以觀”:春秋時代的觀詩風尚及詩學意義
第七章 鄉人、鄉樂與“詩可以群”的理論意義
第八章 “詩可以怨”嗎?
第九章 《月令》模式的思想意義與文學的四時結構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