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之血

詩人之血

《詩人之血》是法國影片,1930年出品。導演讓·谷克多,是先鋒派電影代表作之一。主演為Barbette Féral Benga Pauline Carton Jean Cocteau Jean Desbordes Fernand Dichamps Lucien Jager Enrique Rivero 。1950年和1960年的《奧爾菲》和《奧爾菲的遺囑》,與《詩人之血》組成一套三部曲。

基本介紹

  • 導演:Jean Cocteau(讓·谷克多)
  • 主演:Enrique Rivero
  • 中文名:詩人之血
  • 外文名:Le Sang du Poete
  • 製片地區:法國
  • 類型:奇幻
  • 上映時間:1930年1月20日 法國
影片信息,影片簡介,影片點評,演員表,外文別名,

影片信息

名稱 《》  外文名稱 Le Sang du Poete
詩人之血
詩人之血
導 演: Jean Cocteau
編 劇: 讓·谷克多 Jean Cocteau ....writer
主 演:
Barbette Féral Benga Pauline Carton Jean Cocteau Jean Desbordes Fernand Dichamps Lucien Jager Enrique Rivero
上 映: 1930年01月20日 ( 法國 )
地 區: 法國
對 白: 法語
評 分: 7.4/10( 332票 )
顏 色: 黑白
聲 音: Mono
時 長: 55 分鐘
類 型: 劇情 奇幻
分 級: 美國:Unrated

影片簡介

法國影片,1930年出品。編導:讓·谷克多先鋒派電影代表作之一。
一般評論將這部電影的主題圈定在“真理”、“自由”上。但是影片沒有統一的邏輯,也沒有統一的意圖。影片中經常出現非現實的古怪的畫面造型。如主人公凝視著他手掌中的那張說話的嘴,人被殺以後由脫離了人體的各部分肢體所組成的畫面等。儘管導演在以後表明這部作品“是和當時盛行的超現實主義相對立的”,但從影片實際來看,它還是有著某些超現實主義電影和詩歌的影響。
他在1950年和1960年分別拍攝的《奧爾菲》和《奧爾菲的遺囑》,與《詩人之血》有意識地採用了相同的主題,組成一套三部曲。他說:在這三部影片裡“我在不知不覺中給我自己作了漫畫式的寫照。”

影片點評

考克多(Cocteau)原來又是一位同志,少年起就迷戀一個名叫Pierre Dargelos的男孩,這段"戀情"對他今後的人生起了深遠的影響。考克多同志來頭也不小,可謂文學電影美術遍地開花,最後還被選進了法蘭西學院。我們仰望之下,只能擷取一些光輝的鱗爪,而1930年他自撰自編自導的實驗電影《詩人之血》(Le sang d'un poète)就是其中之一了。終於說到實驗的東西,竟然起了興頭,上面的片子說得旁敲側擊,就是因為電影本身沒太多可說。而《詩人之血》卻絕對是怎么說都不夠,非得弄來錄像帶自己看的東西。
不過,估計就算是把那50多分鐘堅持到底,卻仍然不知如何形容。
常有小說被改成電影,大家的評價往往是後者不如前者,眾口鑠金之下,仿佛電影整個地低人一等。其實,文學有它的好處,電影卻也不乏其專長,硬要拿文學形象的想像空間去比電影的一目了然,和上等馬對抗下等馬有什麼區別,這樣的輸贏又怎能有意義?個人以為,就實驗性而言,一目了然的電影反而勝過文學,比如超現實主義,詩人捧出些不相干的字詞,叫人在荒誕中看到匪夷所思的圖畫,其意往往不在字面(能指)而是畫面(所指);而到了超現實主義的電影中,能指所指合而為一,想像力被轉化成視覺衝擊,然而,荒誕非但不減,反而更為直接而驚人,所以這時的客群也並非被動接受,因為在常理被打破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開動腦筋苦苦尋找碎片堆里的意義,雖然這行為大多是有勞無功。再者,對自己的想像力,我一直沒有什麼自信,所以看實驗電影成了一種開拓,好像一個沒什麼氣力的小孩子,只能依賴考克多那樣的大人拉著登上峰頂窮千里目。其實讀他的詩作也好,只是較之電影,有點像魔法書之於魔法造就的幻境。
這么說來,超現實主義的詩人們最好都改行拍電影去。
考克多就是成功的範例。《詩人之血》是1930年的作品,原來的名字叫做《詩人的一生》(La vie d'un poète),故事勉強說說來是這樣的:按物理時間計,整個故事發生在煙囪倒塌的一秒之內,而在這段心理時間中,電影展開了四個互不相關的小故事,卻都與詩人主人公對於生命,死亡的臆想,以及其內心的恐懼和沉迷有關。類似的安排在博爾赫斯的小說里也曾出現,似乎是"德意志安魂曲"吧,那個被槍決的主人公也經歷了心理時間上的滄海桑田,而現實卻只是子彈飛行的瞬間。考克多的妙處還是在於細節,比如一旦打開就通向另一重空間的門,會說話的塑像,不時閃現的神秘符號等等,總之,超現實的很。好萊塢的模式劇已經把我的耐心考驗得所剩無幾了,以至於經常不能靜下心來看完一個完整的故事,竟然要靠上個世紀30年代的古董來提神,而那個時候,西班牙內戰還沒爆發,馬雅科夫斯基剛剛自殺,聶魯達正熱火朝天地幹革命,考克多和畢卡索是合作夥伴……真是讓人懷念的Pink Thirties(粉色30年代,偏左的意思)啊。
把這個段落叫做"鐘形罩里詩人血",只是覺得這種排列有點超現實主義的意味,雖然普拉斯與考克多沒甚么關聯,她倒是30歲上自殺的呢,終於在數字上找到了些呼應。《鐘形罩》是普拉斯的自傳體小說,直到現在都還熱賣,不久前特德休斯的去世更是讓他們夫妻倆又新聞了一把。去BLOCKBUSTER看,竟然有1979年電影版的《鐘形罩》,算是把普拉斯筆下成功職業女性的心理癥結和不幸遭遇搬上了銀幕,卻是泛泛之作,倒不是因為藝術性而壞了票房,或者什麼電影不如小說,那真的只是一部失敗的電影而已。看來,表現詩人的"內在生命",諸如臆想或精神狀態,非得靠考克多那樣本身就是詩人,或者至少具備詩人氣質的電影人才行。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Barbette----
Black AngelFéral Benga----
——Pauline Carton----
Bit Part (uncredited)Jean Cocteau----
Louis XV FriendJean Desbordes----
——Fernand Dichamps----
——Lucien Jager----
PoetEnrique Rivero----
——Odette Talazac----
StatueElizabeth Lee Miller----

外文別名

Blood of a Poet, The(1933) (US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