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辦托拉斯

試辦托拉斯思想的形成,試辦托拉斯的情況,

試辦托拉斯思想的形成

1960年春,中共中央領導人在討論“二五”計畫後三年規劃時,劉少奇開始感到應從上層建築和生產關係方面進行一些調整。在生產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方式上進行改革,當時就議論過托拉斯問題。
1960年3月24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天津召開會議。鄧小平在會上說:大家贊成這個意見,就是生產關係要有個改革,實際上也是上層建築要有個改革。我們研究,恐怕要走托拉斯道路。最近我們在北京討論了托拉斯的問題,就是為了使工業發展速度更快一些,也是為了綜合利用。組織托拉斯,首先接觸到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問題。所謂搞托拉斯,就是以一個行業為主,兼管其它行業。比如準南,有煤有鐵,還有化工,搞一個托拉斯,或者歸煤炭部管,或者歸冶金部管,都可以。又比如石景山鋼鐵廠,京西煤礦就在它的門口,還有遷安鐵礦、龍煙鐵礦,這幾個點可以建立幾個鋼鐵基地、幾個化工基地,搞個托拉斯來管。
組織托拉斯的問題雖然早已明確提出,但由於當時國民經濟正在調整之中,沒有作具體部署。1963年國民經濟開始好轉,中央決定對工業管理體制進行改革,逐步減少行政管理辦法,增加經濟管理辦法,在工交企業組織托拉斯。
1963年夏,國家經委派工作組在瀋陽進行調研。當時瀋陽市463戶國營工業企業中,中央直屬企業102戶,省屬企業54戶,其餘為市屬企業。它們又分別隸屬於中央17個部委的38個局、省的18個廳和市的20個局或公司,再加上其它經濟部門、管理企業的機構縱橫交錯,關係複雜。而且各級主管部門都有自身的利益。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走“大而全”、“小而全”的道路,造成資源和設備的嚴重浪費和閒置。許多企業的領導幹部強烈要求改變這種管理體制,採取托拉斯式的專業公司。
同年9月,中共中央起草了關於工業發展問題的檔案,認為組織托拉斯是工業管理體制的重要措施。指出:“管理工業企業,主要是要用經濟辦法,而不能片面地依靠行政手段。”“可以考慮利用像托拉斯這一類生產、交換和科學試驗的綜合性的組織形式,來為社會主義服務。這是用經濟辦法管理工業企業的一種組織形式。”[1]這個檔案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正式通過。但是,組織托拉斯的問題開始在某些工業部門醞釀試辦。
同年10月21日、23日和24日劉少奇在聽取薄一波關於工業情況的匯報時強調指出,我們現行的辦法是用行政的手段去管理經濟,即由各級行政機關行使管理經濟的權力。這就造成經濟管理上或是“統”得過死,或是分散主義,造成經濟工作中的官僚主義。他還進一步指出:這種中央各部和省、市的廳、局都干預經濟的辦法,連資本主義的辦法都不是,“是超經濟的辦法”,“是封建主義的辦法”。[2]他再次提出要按行業組織專業公司,減少行政干預。他說:“要組織國內的統一市場,就要組織統一的生產。”[3]而這種統一的生產“由行政機關管,不如由公司管”,即用托拉斯這種經濟組織代替行政組織來管理經濟,並把各部、省的廳、局由以前的行政機構改為企業組織,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接近生產、接近企業”。[4]
同年12月,國家經委召開全國工業、交通工作會議,會上就試辦托拉斯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和徵詢意見。12月26日,劉少奇聽取薄一波、余秋里關於這次會議情況的匯報,並再次就如何組織托拉斯問題作了指示。
1964年1月7日,薄一波等向毛澤東、劉少奇匯報全國工業交通工作會議情況時,劉少奇再次系統地重申了他組建托拉斯,改善我國工業管理的意見。毛澤東也指出:“目前這種按行政方法管理經濟的辦法,不好,要改。比如說,企業里用了那么多的人,乾什麼,……用那么多的人,就是不按經濟法則辦事。”[5]
2月26日,煤炭工業部黨組向國家經委和中央書記處提交了關於華東煤炭工業公司組織領導關係的請示報告。報告提出:“根據少奇同志關於組織托拉斯、用經濟辦法管理工業的指示,今年我們準備首先在徐州成立華東煤炭工業公司進行試點,國務院已經正式批准。”4月30日,中共中央批准這個報告。這樣,我國試辦的第一個托拉斯企業正式成立。
根據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國家經委當即會同工業、交通各部門開始研究試辦托拉斯的具體方案。
1964年6月,國家經委在反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草擬了《關於試辦工業、交通托拉斯的意見報告(草稿)》。7月17日,正式向中共中央提交了這個報告。周恩來十分重視,親自主持會議討論這個檔案,並提出原則性意見:第一,要處理好組織托拉斯過程中中央和地方的關係;第二,托拉斯成立以後,要注意同外部的協作,同地方的協作等關係,包括產銷方面的協作,要避免什麼都自己搞;第三,要搞清楚托拉斯的發展前途;第四,托拉斯要按照經濟的辦法來辦,按照經濟規律的要求來管理。8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經委黨組的這個報告,並要求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區黨委,中央各部、委,國家各部委黨委、黨組參照執行。

試辦托拉斯的情況

國家經委的方案出台以後,正式的托拉斯紛紛組建起來。由於情況的不同,它們各具特色。第一批獲準試辦的12個托拉斯中,菸草公司和醫藥公司具有全行業的性質,集中管理全國所有的煙廠和藥廠;地質機械儀器公司僅限於管理原有的中央直屬企業;其餘6個全國性托拉斯,除管理原有中央直屬企業外,還上收了數量不等的地方企業。如鹽業公司集中了全國的大鹽場和鹽業銷售機構;汽車公司從全國169個地方專業汽車配件廠中上收了42個,在全國汽車配件產量中占39%;橡膠工業公司成立後,從全國205個地方橡膠企業中上收了103個;拖拉機、內燃機配件公司從全國122個地方拖拉機、內燃機配件廠中上收了23個;紡織機械公司從全國36個地方紡織機械企業中上收了3個;制鋁工業公司從地方鋁廠中上收了兩個較大的鋁廠。先後共有300多個地方企業收歸托拉斯管理。與此同時,部分省、市也試辦了一些由地方管理的托拉斯。如黑龍江的糖業公司,遼寧省的柞蠶絲綢工業公司,北京的玻璃總廠和塑膠總廠,天津工具機工業公司、造紙公司和染料化學公司,上海的輕工業機械公司、標準件公司和絲綢公司,浙江的糖業公司,重慶的皮革工業公司等。1965年,國務院又試辦了石油工業公司、儀器儀表工業公司和木材加工工業公司等3個。同年10月,全國基本建設工作會議也決定把工交各部的專業安裝隊伍和專業性很強的土建隊伍,按行業或聯合相近行業,組成若干個全國性的建設托拉斯。1966年7月,國家經委又批准幾個地方性的托拉斯。它們分別是:天津市試辦的針織、塑膠托拉斯,第一機械工業部籌組的華東電力機械公司,石油部成立的撫順石油公司,黑龍江省組織的省儀器儀表聯合工業公司,湖南省組織的省儀表工業公司等。
從幾個托拉斯試辦的情況來看,它們在組建之後,即著手改組生產組織,改革管理制度,建立適合社會化大生產和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經營管理方式,促進了設備的利用和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試辦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卻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果。
中國菸草工業公司,成立於1963年7月,1964年8月正式列入托拉斯。它對全部捲菸工業企業實行集中統一管理,統一經營菸葉的收購、復烤、分配和調撥。對菸草工業實行集中統一管理之後,按照合理的布局和專業化協作的原則,對全行業的工廠進行了調整,有力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捲菸廠由104個調整為62個,職工人數由5.9萬多人減為4.1萬多人,而捲菸生產能力卻從330萬箱提高到480萬箱,捲菸牌號由雜亂的900多種減為274種。1964年勞動生產率比1963年提高42.4%,捲菸的加工費用降低了21%。而且,菸草工業公司還協同農業部門抓菸葉的生產,開展科研工作,擴大高級煙原料基地,派技術員進行技術指導,提高農民種煙積極性,菸葉產量大幅度上升,質量也有所提高。1966年收購烤菸1200萬擔,比1963年增長1.7倍,中上等菸葉由23%提高到30%以上。由於上等菸葉比重增加,捲菸產品質量有明顯提高,甲級煙的產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從1963年成立菸草公司,到1965年末,共上繳利潤56億元。
中國汽車工業公司,成立於1964年10月,將全國汽車行業初步組織起來。新接收的38個地方廠,加上原有的直屬廠,共75個直屬廠,占當時全國180個汽車製造和汽車配件骨幹廠的42%。該公司按地區組成了長春、北京、南京和重慶4個分公司,濟南和武漢2個汽車製造總廠和以長春、北京、南京3個分公司為中心的,包括地方廠在內的專業化協作網。公司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按專業化協作的原則,對企業進行了調整和改造,使汽車生產大幅度增長。1965年全國汽車產量達到4萬多輛,比1964年增長40%多。同時,試製成功15種新型號汽車。汽車配件銷售業務由公司統一管理後,配件供應情況也明顯好轉。
醫藥公司將全國297個藥廠調整為167個,精減職工4700人,六大類原料藥的產量1965年第一季度比上年同期提高29%,同時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增加了品種。
鹽業公司由於實行了托拉斯的管理,儘管在1964年遇到自然災害,減產達50%,但仍然保證了國內供應,出口量也超過歷史最高水平。由於按照經濟規律組織運輸,1964年節約鐵路運力1億多噸公里,節省麻袋300萬條,實現利潤比原定計畫增加近1倍。
制鋁工業公司成立以後,集中資金擴建山東鋁廠、蘭州鋁廠,實施物資統一供應、統一調劑。這些措施於1965年初在山東鋁廠試行兩個月,調劑設備50餘噸、鋼材140噸,銅材140噸,鋁材和其他物資1.7萬噸。
華東煤炭工業公司實行統一管理以後,公司的經營管理得到了改善,1965年第一季度開始扭轉連續四年虧損的局面,盈利500萬元。
在試辦托拉斯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全國或跨地區性的托拉斯與地方的矛盾。這個矛盾突出地反映在:(1)上收企業。在試辦的12個托拉斯中,有些托拉斯是把所有的同類企業統統上收,有些則把主要的企業收了上來。一些地方有不同意見,以至有些原定要收的企業收不上來,有些地方甚至發生了調工廠設備、人員以至將工廠改行轉產等情況。(2)改組生產,調整企業。在這方面,因地方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調整方案有些未能實行,或有的雖實行了,但有許多問題。如上海工業基礎雄厚,希望自己組織專業生產和協作。在醫藥、橡膠托拉斯進行改組時,他們就認為無此必要。江蘇、山東、北京等省市也擔心托拉斯實行統一管理後,影響地方利益。又如醫藥托拉斯也因統籌安排不妥,丟掉了一些小的品種,影響了某些藥品的供應。(3)外部協作,有些托拉斯考慮行業內部的協作較多,而對地方的協作則注意不夠。
第二,托拉斯內部統一經營與所屬企業分級管理的矛盾。在試辦托拉斯的初期,有些托拉斯因直屬企業較少,分為公司和廠礦兩級;有些因直屬企業多而分為總公司、分公司和廠礦三級。有些托拉斯為了統一經營管理,著手將過去由各廠礦企業分散管理的計畫、財務、供銷、勞動等項業務權集中到分公司或總公司,實行產、供、銷和人、財、物的統一。這就同曾經是獨立核算單位的廠礦產生了許多摩擦,也不利於及時了解和解決生產中的問題。
第三,托拉斯同原有經濟管理體制的矛盾。試辦托拉斯,在中國是一件新事情,是中國工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史上新的嘗試,因而在試辦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原有體制產生一些矛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財政管理體制方面。當時,地方的財政收主要依靠工業利潤和稅收。托拉斯上收的企業,多半是效益較好的企業,必然減少了地方財政的收入,這是許多地方不贊同上收企業的重要原因之一。(2)物資管理體制方面。當時,物資是按企業隸屬關係分配的。托拉斯對歸口管理的地方企業,只管計畫,不管物資供應。物資分配渠道沒有打通,這些企業就很難完成計畫任務。(3)物價管理方面。有些企業劃歸托拉斯領導以後,其產品價格仍由地方物價部門制定,對托拉斯的統一經營十分不利。
托拉斯經過一年來的試辦,一方面由於採用經濟的辦法來管理工交生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另一方面由於是試辦,遇到了一些問題。因此,需要對經驗加以總結,對出現的問題,找到應有的對策。1965年5月10日至6月7日,國家經委黨組召開了托拉斯試點工作座談會。各個托拉斯和中央有關工交部門、綜合經濟部門的負責人以及9個省市黨委和經委的有關負責人參加了會議。劉少奇、鄧小平聽取了匯報,並作了指示。劉少奇指出:辦托拉斯就是要組織起來,組織起來才能搞專業化、標準化,才能增加產量,提高質量,發展新品種。托拉斯不是只辦幾個,要把眼光放大一點,全面看問題。鄧小平還提出托拉斯章程的問題。
然而,正當中央決定試辦托拉斯,並以此為契機,逐步改變中央經濟管理權力過分集中而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隨之,這個具有深遠意義的探索就終止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