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頻效應(word frequency effect)是指指人們對高頻詞的識別快於對低頻詞的識別。這一現象普遍存在於各種文字系統中,得到了大量實驗的證實。關於其產生機制,主要存在四種解釋:(1)練達猜測模式認為,當詞瞬時呈現時,被試只能看見某些字母或字母的某些部分,但他會根據覺察到的信息嘗試猜測該詞,並且多數人都會先猜測它是否為常見詞,因此產生詞頻效應。布羅德本特在提出該理論的同時,還提出了標準偏倚理論,並認為後者能更好地解釋詞頻效應。認為被試在認知高頻詞時採取一種比認知低頻詞較低的標準,所以對高頻詞只需接受較少的視覺刺激,而對低頻詞則需要較多的視覺刺激。(2)J.莫頓的單詞產生模型假設,人們掌握的每個詞,都有一個與之對應的單詞產生器,它會被來源於視覺與語境的信息激活。當激活達到閾限時,相應的詞就被認知。單詞產生器的閾限與頻率相反。高頻詞的閾限低,需要較少的相關信息就可達到閾限;低頻詞的閾限高,輸入較多的特徵才能達到閾限。因此,人們對高頻詞的反應快於對低頻詞的反應。(3)K.I.福斯特的搜尋模式認為,在心理詞典中,詞條的排列順序是從高頻詞到低頻詞,而詞的認知是通過搜尋達到的。由於高頻詞比低頻詞較早被搜尋,所以高頻詞比低頻詞被認知得更快。(4)P.B.高夫認為,認知低頻詞時可能需要經過語音轉錄,而在認知高頻詞時則可能只需通過視覺表征而達到心理詞典的詞條。所以認知高頻詞比認知低頻詞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詞頻效應
- 心理學:語言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