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說資治通鑑

評說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中國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全面總結了歷朝歷代的政治智慧,記錄了上起春秋戰國,下至宋朝建立之前,總共1362年歷史發展的軌跡。展示了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曾經出現的諸多王朝興衰交替的滄桑歷史,揭示了其中蘊含的歷史發展的規律。

基本介紹

分集劇情,第十一集,第十二集,第十三集,第十四集,第十五集,第十六集,第十七集,第十八集,第十九集,第二十集,

分集劇情

選集
第1集 探尋歷史的密碼
司馬光生活的時代背景是怎樣的呢?
第2集智伯之亡
《資治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那么,《資治通鑑》開篇寫的是哪個歷史發生呢?
第3集魏文侯其人
戰國七雄的格局形成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看不出哪個國家有統一天下的氣魄。而戰國七雄中第一場有聲有色的大戲,是從魏國開始上演的。魏國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崛起的國家,而它的崛起,和魏國的一代有為之君魏文侯密不可分。
第4集魏文侯圖強
在戰國初期的歷史舞台上,魏文侯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戰國時期弱肉強食的現實,使他有振興魏國的內在動力。但魏文侯也知道,靠自己一個人不能包攬所有的事,他需要讓各有特點,各有長處的賢能之才,在合適位置上發揮合適的作用。
第5集吳起的悲情人生
吳起是戰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改革家。他是兵家的代表人物,後世把他和孫武並稱為“孫吳”,被譽為兵家“亞聖”。吳起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在軍事上能夠以少勝多,在政治上能夠強魏富楚。但是吳起的一生卻毀譽參半,在歷史的評價中充滿矛盾和爭議,那么吳起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繼續看6-10集
選集
關閉

第十一集

樂毅伐齊
燕昭王為了報仇雪恥,金台招賢,苦心經營二十八年。一方面整頓內政、開疆拓土,使國家的實力得到了增強。另一方面,派蘇秦做間諜,使齊國的齊湣王不斷發動戰爭,四面樹敵。而依仗齊威王打下的威名霸業,湣王雖然四處征伐多有獲勝但卻失去了聲望人心。
齊湣王滅掉宋國後,他終於成為眾矢之的。戰國諸強趁機聯合起來要討伐齊國,一心想要報仇雪恥的燕昭王,終於等到了這個天賜良機,燕國的大將樂毅作為聯軍統帥,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那么樂毅都打了哪些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呢?
樂毅率領五國聯軍討伐齊國,把齊國軍隊打得潰不成軍。在五國聯軍解散後,樂毅單獨率領燕軍繼續進攻齊國,齊國軍隊仍然節節敗退,最後齊國只剩下了莒和即墨這兩個城池沒有被攻下。那么在這么有利的局面下,樂毅為什麼圍住莒和即墨這兩個城池,花了五年工夫也沒有打下來呢?
不管樂毅出於什麼樣的想法,齊國的即墨,燕軍五年時間也沒有打下來。最終齊國內部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激起了齊國人鬥志。而燕國內部同樣也發生了變化,但這變化的結果,卻是樂毅失去了燕軍統帥的職務,齊燕兩國內部發生的變化,最終是怎樣在戰場上反映出來的呢?

第十二集

田單復國
公元前284年至前279年,齊宣王趁著燕國內亂,藉口替燕國平亂,派兵進攻燕國,並逼死了燕王噲。噲的兒子燕昭王即位後,一心想報仇雪恥,於是就開始招賢養士,樂毅在這個時候被拜為上將軍。
燕昭王的授意下,樂毅統率五國聯軍攻打齊國,由於齊愍王驕傲殘暴,失去人心,樂毅在短短的六個月內,竟然攻占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整個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個地方沒有被燕軍占領。
樂毅之所以能充分發揮他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是與燕昭王對他的絕對信任和堅定支持是分不開的。燕昭王用人不疑,知人善任,換來的部下忠誠。但這對於齊國的人來說,絕不是什麼好訊息,燕軍再不撤退,即墨城也岌岌可危。
眼看齊國就要亡國了,在這最緊要的關頭,一位臨淄城的基層官員站了出來,一舉完成了匡扶國家的壯舉,此人就是田單。那么田單是什麼人?他是如何完成這一重任的呢?著名的火牛陣又在田單復國的計畫中描繪了怎樣精彩的一筆呢?

第十三集

張儀連橫
戰國後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一國獨大;齊國楚國是僅次於秦國的強國。但無論如何,東方各國都不能單獨抗秦。這就產生了兩種政治訴求,韓趙魏燕等弱國希望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齊國兩大強國,稱為“合縱”。就是許多弱國聯合起來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而秦國和齊國則希望對弱國進行分化瓦解,稱為“連橫”。就是由強國拉攏一些弱國來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併土地的目的。
合縱連橫不僅僅是一些外交活動,其威力是無窮的,這對諸侯列國有很大的誘惑力。那么要搞合縱連橫,就需要一些有能力的人來穿針引線,溝通串聯。縱橫家就此應運而生。張儀就是這些人的主要代表。
張儀通過自己極富效果的努力,確實影響了戰國後期的政治發展。但是他的求職生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歷經波折之後,張儀終於到了秦國並成為了秦相。張儀的確為秦國的發展做了不少的事情,在他的策劃下,秦國在各諸侯國之間,不斷地“騷擾”其他諸侯國,其他諸侯國攝於秦國的壓力,小心應對,用心防範。
當秦國拿下了魏國以後,這個時候,秦國最大的敵人就變成了齊國。秦王想征伐齊國,但又顧慮齊國與楚國有互助條約,於是便把矛頭指向楚國。那么在這件事情上,張儀如何為秦國謀劃呢?那么張儀是一個什麼人?他是如何影響諸侯各國的呢?

第十四集

是非孟嘗君
戰國後期,各諸侯國貴族養士之風大盛,因為是鐘鳴鼎食之家,這些人有足夠的財力養士,於是一時之間,聲名廣為傳播,一些士人紛紛投奔到貴族麾下,成為其忠誠的門客,食人之祿為人解憂。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這四位王公貴族被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
對於這四個人,他們的作為,歷史給出了不同的評價。荀子對孟嘗君田文的評價,讓人深思。荀子是戰國後期最有影響力的大學者,他與孟嘗君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因此評價也較為客觀。那么,荀子為什麼把孟嘗君列為篡臣呢?
在同時代人眼中的孟嘗君被視為篡臣,那么在後世人的眼中呢?一千年後的北宋時期,王安石和司馬光也在各自的文章中談到了孟嘗君。在王安石的人生詞典里,“士人”都是有崇高人格和高貴修養的。他看不上孟嘗君所豢養的士人,因此對他的批評絲毫不加掩飾,認為孟嘗君只是一些雞鳴狗盜之人的首領罷了,真正的士人是不會到他那裡去的。後世的王安石和司馬光對孟嘗君的判斷是不是受到荀子的影響呢?

第十五集

輔臣平原君
在對戰國四公子的評價上,思想家荀子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他對孟嘗君田文的評價是篡臣,而他對平原君趙勝的評價則是“輔臣”,這個評價儘管不高,但是比起對孟嘗君的評價,則是高出許多。那么,這個平原君又是何許人呢?
平原君即趙勝,趙武靈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賢能而聞名。他禮賢下士,門下食客至數千人,和朋友關係處理的很好。平原君初為惠文王之相,惠文王死後,他又為趙孝成王之相。戰國時期養士成風,各種頗有能力的人紛紛投奔名望、財力顯赫的王公貴族們,於是,如何籠絡人才成了貴族們的必修課。
平原君為了網羅更多的人,不惜放低姿態去交好門客。因為當時養士可以提升自己的聲望,好聲望則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來;再加之士人與貴族是雙向選擇,流動性很大。所以就有了“門客馮諼彈鋏而歌,孟嘗君就拜求賜教”的典故。而如今平原君也遇到了個棘手問題:家中的美人譏笑殘疾的門客,被羞辱的門客要求殺掉美人,那么,平原君該怎么辦呢?是殺掉美人,還是保護美人?每一個選項的背後會導致什麼後果呢?
多年執掌趙國相印的平原君終於遇到了一個最大難題:長平之戰。這是趙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秦將白起一戰讓趙國損失40萬青壯年,直接導致趙國沒落。因為這件事,司馬遷認定平原君利令智昏,“未睹大體”。這也是平原君一生中永遠的痛,他對趙國長平之戰的失利有沒有責任,歷史上一直有爭議。但是作為趙國相國,平原君無論如何都是難辭其咎的。
而後世的司馬光則認為,儘管平原君能力平平,但做人上還算是一個無大虧之人,比起孟嘗君不知要好多少。在戰國四公子中,平原君算是一個賢者,他性格中有忠厚的一面,他也是四公子中得善終的一位,那么,在平原君身上,都有哪些缺點和優點呢?

第十六集

天下無雙信陵君
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也就是今河南省寧陵縣,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戰國四君子。
信陵君魏無忌生活於魏國走向衰落之時,他和孟嘗君、平原君一樣延攬門客,養士數千。而且他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
可以說信陵君用人做事的方式,甚至直接影響了後來歷代帝王將相,對人才的選擇和使用,對後世的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對信陵君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戰國四公子之中,信陵君當居於首位。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他寫傳都不直接稱呼他的封號,而名為《魏公子列傳》,並且借平原君之口給了信陵君四個字的評價——“天下無雙”。
那么,在《資治通鑑中》又是如何記載信陵君這個人的?他那套獨特的識人用人之法究竟是什麼?在信陵君的三千門客中,究竟是誰幫助他成就了一番大事業的?

第十七集

戰國春申君
春申君黃歇,楚國人,戰國四公子之一。黃歇年輕的時候,曾四處拜師遊學,見識廣博,以出眾的辯才深得楚頃襄王的賞識。在秦軍兵伐楚國時,黃歇的才能得到了展現的機會,而這機會卻是因楚國戰場上一敗再敗換來的。
公元前298年,秦國大舉出兵攻打楚國,奪下巫郡(重慶東)、黔中郡(湘、渝、黔交界處)兩郡,並於前278年攻下楚國都城,向東直打到竟陵(湖北潛江),楚頃襄王被迫把都城向東遷往陳縣(河南淮陽),這時的楚頃襄王急於和秦國求和,於是派辯才出眾的黃歇出使秦國。
儘管春申君最後官至楚國相國,但司馬光評價戰國四公子時,首推信陵君,其次平原君,再次孟嘗君春申君只居於末位。因為在司馬光看來,春申君儘管“智勇忠信有足稱者”,但是蓋棺論定“罪又甚焉”。也就是說他的智勇忠信,這些方面還是有為人稱道的地方的,但是終其一生,他又是罪大於功,而且其罪過比出賣國家的孟嘗君還要大。
那么,為什麼司馬光會如此評價春申君呢?春申君到底後來做錯了一件什麼事,最終導致他成為戰國四公子中下場最慘的一個?

第十八集

范雎入秦
戰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群雄逐鹿的亂世為那些英雄豪傑的橫空出世提供了絕佳的舞台。范雎就是其中一位堪稱改變戰國格局的傳奇人物。著名京劇《贈綈袍》和四川木偶劇《跪門吃草》的主人公就是范雎。
他“長袖善舞”、恩怨分明,他的人生經歷充滿了戲劇般的千迴百轉,極富傳奇色彩。他身為魏國人,卻逃到秦國,成為秦國歷史上和商鞅李斯張儀這些人相提並論的傑出政治家。他對秦國的統一居功至偉,卻直接害死了秦國大將白起。
那么,為什麼說在真實的歷史中,范雎是以一個被侮辱和被傷害的身份登上歷史舞台的?為什麼說范雎是一位堪稱改變戰國格局的傳奇人物?他的傳奇人生和成敗得失又能給後人什麼啟示呢?

第十九集

高士魯仲連
在戰國這個空前絕後的大舞台上,無數的英雄豪傑你方唱罷我登場,為了名利和功業費盡心機,甚至搏命而為。然而在紛亂複雜的戰國時代,還有一種高士,他們洞若觀火,救人之所急、解人之所難,不避艱險、不畏困難,晉代的左思曾以“功成不受賞,高節卓不群”的詩句,稱頌他們這種絲毫不為功名利祿所動的高尚情懷。
在《資治通鑑》中就專門記載了這么一個人,他的名字叫魯仲連。魯仲連是一位讓人敬佩的布衣高士。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寫道: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而成語“魯連蹈海”,說的就是魯仲連曾說,秦如稱帝,則蹈東海而死的典故,表示寧死而不受強敵屈辱的氣節。
周恩來總理年輕時,寫過一首詩《大江歌罷掉頭東》,其中最後一句“難酬蹈海亦英雄”,就是借用魯仲連的典故,來抒發自己為了民族、國家的未來,立志奮發的豪情壯志。那么魯仲連在十二歲時,做了什麼事情,名噪一時?成年後,他又是做了哪三件世人爭相傳頌的大事?

第二十集

秦統六國
戰國末年,在七雄中日益強大的秦國,在秦王嬴政的領導下,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整整10年的時間,相繼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以及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六個國家,結束了春秋以來多達五百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建立起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大一統的君主制王朝秦朝
秦王贏政改號稱皇帝,即赫赫有名的秦始皇,從此戰國七雄,成了歷史書中的一個名詞,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的原因很複雜,那么這次讓我們僅從被滅國六國的角度來分析,為什麼說趙國的骨頭最硬,韓國最熱衷於權謀,齊國最富庶,楚國的滅亡最屈辱,燕國的滅亡最悲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