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訾姓
- 源流1:以地名為姓
- 源流2:為他姓所改
- 源流3:出自祭氏所改
氏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宗祠用聯,四言,五言,七言,八言,歷史名人,家族總群,
氏源
源流一
以地名為姓。春秋時期周國有地名為訾(在現今河南省鞏義市一帶)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將地名作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源流二
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嚳的一個妃子即為該部女子,訾陬氏後人有的省去陬字,成為訾姓。
源流三
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時候,居住在齊地的祭姓人認為祭姓不吉利,於是將祭姓改為訾姓,稱此氏。
源流四
出自姜姓,以城名為氏。周朝的爵位為伯的祭國(今河南省鄭州市的東北)有城名為訾。後來這個城被齊國奪取,此城的人遂以訾為姓。
源流五
源於國名,出自夏朝諸侯國中有皆陬國,屬於以國名省文簡化為氏。在三千多年前發祥於中原地區,有一個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娵氏,亦稱訾陬氏、有娀氏,是遠古“三皇”時期的著名的部落,主要分布於如今的山東省的曲阜一帶。
源流六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訾枝,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訾枝,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個邑地(今湖北枝江)。
在史籍《左傳·文公十六年》中記載:“(周頃王姬壬臣九年,公元前610年)楚大飢,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師於大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枝。” 在訾枝居住的楚國貴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宋國訾毋,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訾毋,是春秋時期宋國的一個邑地(今河南周口鹿邑馬鋪)。
在史籍《左傳·襄公十年》中記載:“(周簡王姬夷二十四年,公元前562年)楚子囊、鄭子耳伐宋,師於訾毋。庚午,圍宋,斗於桐門。”在訾枝居住的宋國貴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訾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後期趙國貴族訾辱氏,屬於以歷史事件為氏。在史籍《潛夫論·志氏姓》中記載:“訾辱氏,趙嬴姓也。”
訾辱氏與恭叔氏、邯鄲氏、嬰齊氏、樓季氏一樣,都是為周穆王姬滿駕御馬車的造父之趙氏支裔,是趙武靈王的後裔子孫。
得姓始祖
祭伯、祭公謀父、趙武靈王(趙雍)。
祭伯。關於訾姓,《姓苑》上有“今齊人本姓祭,以不祥為訾。”的記載。由此可見,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來的。這個姓氏的前身祭氏,系出周朝的爵位為伯的祭國。祭國的子孫,“以國為氏”而姓了祭。依照《路史》的考證,當時的祭國也就是今河南省鄭縣的東北。換言之,我國的訾姓家族,在3000年前發祥於中原地區,是一個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女取氏是上古“三皇”時期的一個古老而著名的姓氏,主要分布於如今的山東省境內。根據我國許多姓氏的得姓途徑判斷,很可能是由於他們的後人把自己的姓氏簡化為單姓的訾氏的緣故。而訾氏家族多年來,又主要以山東為繁衍中心。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省滄州市)。訾氏後人奉祭伯為訾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訾氏或是一個典型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七十八位門閥。
今山東省的泰安市泰山區邱家店鎮,無梁殿,北京市,河南省的許昌的禹州市、商水縣、永城縣、鞏義市、桐柏縣、溫縣、駐馬店市、信陽市、鹿邑縣、鄲城縣、尉氏縣、漯河市、洛陽市,江蘇省的宿遷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沛縣,台灣省的台北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城市,雲南省的昭通市,天津市紅橋區,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山東省的淄博市臨淄區、沂源縣、濟南市、陽穀縣、日照市、高密縣、章丘市、青島市、棗莊市 臨沂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昌吉市,遼寧省的大連市、瀋陽市、鞍山市、朝陽市、阜新市,安徽省的阜陽市、巢湖市、滁州市、蚌埠市、淮南市、淮北市濉溪縣、碭山縣,貴州省六盤水市、貴州省的威寧縣,山西省的呂梁地區,陝西省的延安市,西安市戶縣、榆林市神木縣、定邊縣,雲南省的曲靖市宣威市,吉林省的伊通滿族自治縣,河北省的石家莊市趙縣、邯鄲市永年縣、唐山市、衡水市的故城縣、保定市蠡縣、順平縣、秦皇島市盧龍縣,浙江省杭州市,黑龍江省的伊春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中衛市等地,均有訾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堂號
渤海堂:以望立堂。
魯國堂:以望立堂。
直博堂: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訾祏,是一個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說他既正直又博學。
宗祠用聯
四言
望出渤海;
源自訾城。
——佚名撰訾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訾姓的郡望和源流(見上題頭《四、郡望堂號》和《一、姓氏源流》介紹)。
樓虛位重;
守真名芳。
——佚名撰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訾順,以功封樓虛侯。下聯典指宋代名人訾亘,自號守真子(見上題頭《三、歷史名人》介紹)。
樓虛衍慶;
瑞氣開祥。
——佚名撰訾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西漢·訾順,以功封樓虛侯。
五言
守真子坐雪;
樓虛侯建功。
——佚名撰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金代博州人訾亘,曾向丹陽馬鈺、長春丘處機學道術,自號守真子,人稱訾仙翁。遊歷濟南時,遇到丈余深的大雪,他十幾天不出門,人們都以為他凍餓而死了,除去雪打開房門一看,他還端坐在那裡,絲毫沒有寒冷、飢餓的表情。金代滅亡時,據說他成仙而去。下聯典指西漢人訾順,成帝時,因抓捕到謀反的尉氏人樊並而立功,封樓虛侯。
七言
樓虛侯英風足表;
守真子坐雪不寒。
——佚名撰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訾順封樓虛侯。下聯典指宋·訾亘,自號“守真子”,有道術,大雪丈余,足不出戶,端坐十餘日無寒餒色。
元代有名大孝子;
漢時功封樓虛侯。
——佚名撰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孝子訾汝道,齊河人,以孝聞。下聯典指西漢·訾順,以功封樓虛侯。
八言
此時此地,涉身處境;
言事言人,入理合情。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訾姓“訾”字的析字聯。
歷史名人
訾 祏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他既正直,又有淵博的知識。有一次,范宣子與和大夫爭田,范宣子想去打和大夫。於是找到訾祏請教。訾祏用自己的端正糾正了對方的狡辯,用自己淵博的知識講道理。結果范宣子採納了他的建議,增加了給和大夫的田,兩人重歸於好。
訾 順
西漢人,成帝時,抓捕到謀反的尉氏人樊並而立功,因功被封為樓虛侯。
訾 亘
金朝山東博州人。寡默少言,稟賦淳厚。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遇丹陽真人,始入全真教,賜號“亘初”。明昌元年(1190年)改師丘長春,後又從劉長生學道。訾亘終年修行,勤而不懈,劉師盡傳道法,賜道號“守真子”,因避聖諱,改作“存真子”。承安年間(1196-1200年)抵鈞台,白日乞食街市,夜則歸河龕,隱跡於市中,世人未知其有道行。時逢大雪,人多餒死,而訾亘十日未飲食,仍端坐自如。自此之後,鄉間人士,俱往學道。貞祐四年(1216年)元兵侵關陝,破京師,官民散亂驚失,而訾亘料事平安,鄉人俱以保全。元光年間奉詔入京,庭對稱旨。正大元年(1224年)赴蔡州千簪會,深得稱譽.府掾遂舍家園三十餘畝,創立玄真道院,令訾亘為主持。不數年,道眾涌至,授徒數百人。金哀宗臨幸蔡州,詔殿上,亘對答稱旨,備受獎賞。天興三年(1234年)病卒,享年82歲。
訾汝道
元朝德州齊河人。少時以孝聞名,後來與弟弟分家時,將良田美宅都讓給了弟弟,他的家鄉鬧荒時,曾廣為借貸濟人,並把借券全部焚毀,鄉里人都感念他的善舉。
訾修林
訾修林(1915-1978),山東省陽穀縣人。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山東省莘縣保全隊政治處主任,中共河北館陶縣縣委組織部部長,魯西北游擊隊大隊長,築先縱隊主任,第五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0縱隊29旅政治部主任,湖北軍區襄陽軍分區副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組織部部長、政治部主任,中南軍區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治部主任,廣州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廣州軍區裝甲兵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78年9月20日因病逝世,終年63歲。
家族總群
訾姓家族全國總群創建於2013年6月24日,現有成員908人已初建規模,群內成員來自全國各地,建群宗旨:互助互愛,團結一致,德藝雙馨、和諧發展把訾姓家族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