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鎮-許疃鎮位於蒙城縣北部,地處東經116度39分46--116度49分4,北緯33度20分38--33度28分35之間,土地總面積125.89平方公里。西與范集工業園區、壇城鎮接壤,南臨板橋鎮,東、北兩面與濉溪相鄰。許疃鎮全鎮人口7.6萬,轄14個建制村、200個自然莊、2所中學、1所中心國小、20所農村國小,在校學生7000餘人。鎮內有年產300萬噸優質煤的許疃煤礦和正在籌建中的趙集煤礦、童莊煤礦;
許疃是人類早期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被譽為“中國原始第一村”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尉遲寺遺址——就位於該鎮。多年來,許疃鎮黨委、政府按照上級黨委、政府的部署和工作要求,深入開展“工業許疃、宜居許疃、人文許疃”的“三大許疃”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尤其是在“人文許疃”建設上更是成績喜人,2011年被評為亳州市“五佳鄉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近年來許疃鎮已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安徽省首批擴權強鎮試點鎮。許疃鎮各項工作綜合評比連續三年保持全縣前兩名,連續兩年被評為市級文明鄉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許疃
- 外文名稱:Xutuan
- 別名:許町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14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安徽省蒙城縣許疃村政通大道
- 電話區號:0558
- 郵政區碼:233529
- 地理位置:安徽省西北部,淮北平原中部
- 面積:126.66平方公里
- 人口:7.3W
- 方言:中原官話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尉遲寺新石器時代遺址
- 機場:亳州機場
- 火車站:亳州火車站,蒙城站
- 車牌代碼:皖S
許疃鎮簡介
歷史沿革
夏 《禹貢》:屬豫州之域。巴、過、戈氏族居於渦、淝間。
商 北冡山,乃《詩經·殷武》所記之景山;乃《竹書紀年》:盤庚自奄遷都的“北冡”;明嘉靖《壽州志》:“北冡”為商湯會盟之地; 《國語》記為“蕭蒙”之“蒙”;故蒙古稱景亳,湯的初都。今古城垣猶存,且有“殷社”古碑。 商時,蒙境有冡、嵇二方國。明萬曆《蒙城縣誌》云:“蒙為國,且數千年,舊故無志,於壽陽志中見之。”舊志又稱:商時為“北冡”。羅泌《路史》辯:“北冡,蒙字爾”。故“北冡”乃蒙也。
西周 為蒙國(見《阜陽地區志》)。
春秋 蒙國和蕭國(今蕭縣境)被宋國併吞,為宋“蕭蒙”之地(《國語·楚語下》云:“宋有蕭蒙”)。宋昭公曾將“蕭蒙”封給其弟公子鮑,鮑即宋文公。宋楚反覆爭奪“蕭蒙”,“蕭蒙”歸屬不定。
戰國 “蕭蒙”屬楚。莊子出生之“蒙”,即“蕭蒙”之蒙。
戰國末,楚於蒙故邑(今檀城)置蒙縣。
秦 蒙縣屬泗水郡(一說屬碭郡)。
西漢 置山桑縣,屬沛郡,治所仍為今檀城。
東漢 光武封橫野大將軍王常為山桑侯,建山桑侯國。王常子王廣時,國除,復置山桑縣,屬汝南郡。
三國 屬魏國豫州譙郡,後劃歸汝陰郡。
西晉 屬譙郡。
東晉 屬譙郡。
北魏 取南朝宋淮北之地後,廢山桑,於皇興年間(467年-470年),置渦陽縣,屬魏譙州南焦郡,治所遷至今蒙城渦河北岸漆園故址。
太和(477年-499年)中,改譙州為渦州,渦陽為州治(見《水經注》)。
景明(500年-503年)中,置渦陽郡(渦陽為郡治)。
梁大通元年(527年),梁取渦州,改置西徐州,渦陽仍為州治,治所遷至渦河南岸。梁同時置北新安郡(治今渦陽蒙關店)。
東魏 武定六年(548年),東魏取梁之西徐州、北新安郡,復置譙州、譙郡、渦陽縣,改北新安郡為蒙郡,轄蒙(蒙關店)、勇山(今渦 陽丹城集)二縣(見《輿地廣記》、《安徽建置沿革》)。
北齊 廢蒙郡,保留蒙縣。
北周 仍為譙州、譙郡、渦陽縣(治今蒙城縣)。蒙縣、勇山廢,併入渦陽縣。
隋 開皇初,廢郡,渦陽縣屬譙州。
開皇十六年(596年),改渦陽縣為淝水縣(治所今芮集),屬譙州。
大業七年(611年),復改淝水縣為山桑縣,屬譙州。
唐 貞觀十七年(643年),山桑縣屬河南道亳州。
天寶元年(742年 ),改山桑為蒙城縣(治所遷至今蒙城。縣名沿襲迄今,故以下只記隸屬變化),屬河南道亳州。
五代 屬亳州。
北宋 屬淮南東路亳州。
政和六年(1116年),屬安豐軍(治壽州)。
金 屬南京(開封)路壽州。
元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屬河南行省(治開封)安豐路(治壽州)。
至政二十六年(1366年),屬江南行省(治今南京)安豐路。
明 屬南京鳳陽府壽州。
清 順治二年(1645年),屬江南省鳳陽府(治鳳陽縣)壽州。
康熙十五年(1676年),建安徽省,蒙城屬安徽省鳳陽府壽州。
雍正十三年(1735年),屬安徽省穎州府。
民國 元年(1912年),屬安徽省壽州。
三年,屬安徽省淮泗道(道尹駐鳳陽縣)。
十七年,直屬安徽省。 二十一年,屬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治泗縣)。
二十七年(1938年),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治阜陽)。
二十七年六月,中國共產黨建立板橋區抗日民主政府。
三十三年(1944年)十二月,蒙城北境建立宿蒙縣,屬中共淮北路西第二行署。
三十四年十二月,宿蒙縣屬華中區第八行署。
三十六年六月,宿蒙縣屬豫皖蘇區第三行署。
十一月,縣南境中共建立蒙城縣,屬豫皖蘇區第六行署。
新中國時期 1948年淮海戰役期間,戰地中轉醫院就設在許疃,許疃人民成立擔架隊、運糧隊,搶救傷病員,運送給養,為新中國的解放作出很大的貢獻。1949年3月,裁撤宿蒙,宿懷、蒙城(渦河南)、雪渦四個邊區縣,建立蒙城縣,原蒙城轄區恢復。屬豫皖蘇區第六行署,4月,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據縣誌記載,在八分區時期(我黨新四軍根據地)宿蒙縣就設立許疃區,當時濉溪縣的任集、界溝、忠陽及我縣的范集、張集,板橋的一部分隸屬許疃區管轄。
1971年3月,屬安徽省阜陽地區。
2000年6月,屬安徽省亳州市。
地理位置
自然氣候
交通
資源
經濟發展
旅遊景點
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尉遲寺一帶的自然景觀十分優美。溪水潺潺,林木蔥蔥,各種動物遊蕩河畔林間,戲水覓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創造著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通過發掘使這座沉睡了五千年之久的古代遺址重放光彩,並以它獨具特色的文化面貌展現著當時人們的居住形式、文化生活、意識形態以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相傳是紀念唐代大將軍尉遲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稱“尉遲寺”。
遺址呈四周低中間高的凸形的地貌,遺址中的紅燒土排房是我國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最完整、最豐富、規模最大的史前建築遺存。該遺址是國內目前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晚期聚落遺存,東西長約37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
1989年至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後進行了8次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7000多平方米,共清理出紅燒土房基10排(組),計41間,墓葬217間,以及灰坑、祭祀坑、獸坑、活動廣場等遺址,出土陶、石、骨等文物近萬件,被史學界專家稱為“可與金礦媲美的資源”。該遺址於2001年7月17日被列為第五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