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植之,女,著名兒科專家,南京市兒童醫院創始人之一,主任醫師,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中華醫學會全國兒科學會委員,全國新生兒學組委員,全國圍產期學科委員等職,從事兒內科臨床工作50餘年,擅長小兒疾病、尤其擅長新生兒呼吸及結核病的診治,在省級以上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八十篇,主編《實用新生兒急救指南》、《新生兒呼吸系統疾病》等四部著作,參編12部,獲得省市科技獎20項。
南京市兒童醫院原副院長許植之教授因病搶救無效,於2012年2月7日11時52分在南京逝世,時年90歲。許植之教授1923年4月生於浙江省杭州市,1957年加入農工民主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植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南京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科醫師
- 畢業院校: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
簡介,事跡回顧,個人榮譽,
簡介
許植之,女,南京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科醫師,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中華醫學會全國兒科學會委員,全國新生兒學組委員,全國圍產期學科委員等職,從事兒內科臨床工作50餘年,擅長小兒疾病、尤其擅長新生兒呼吸及結核病的診治。
事跡回顧
“我是一名兒科大夫,就是要對兒童健康負責。”為了這一承諾,南京兒童醫院新生兒科許植之醫生為之奮鬥了一生。
1946年許植之從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畢業,進入了當時南京的教會醫院馬利醫院(現在的南京鼓樓醫院)。在那個戰亂紛紛的時代,有不少同學選擇到海外發展,可許植之為了報效祖國,她毅然選擇留下。為了她鐘愛的小兒醫學,一乾就是60餘年。她以自己精湛的技術,高尚的醫德創造了許多生命的奇蹟。
1952年10月,這位不滿30歲的女子接受了一項重要任務----在教會辦的聖心兒童院原址上興建一所兒童專科醫院。解放初期的南京,傳染病盛行,兒童死亡率極高,建一所兒童醫院對於這座百廢待興的城市是迫在眉睫。可是當時國家資金非常短缺,也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籌建工作面臨諸多難題。許植之毅然挑起了這副重擔。她和籌備組的同志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在實踐中探索,用一年半時間終於建成了我省第一所兒童醫院。新生兒病房最難度過的就是夏天,新生兒的體溫會隨著室溫的提升而升高。當時別說是空調,在物資匱乏的1950年代,就是想買一台電風扇都是十分困難的事情。許植之寫申請,打報告,籌資金,想盡辦法,終於為醫院買來了一台電風扇。可這對於高溫還是杯水車薪。她想到了用冰塊降溫,她親自跑大街走小巷,聯繫一家家的製冰廠,將冰塊運到了醫院,她帶領著醫務人員用冰水拖地,降低室溫。汗水浸透了她的衣服,淋濕了她的頭髮,她都捨不得靠近冰塊幫自己降降溫。多年超強負荷的勞動,讓這位女醫生年紀輕輕就落下了脊椎的病痛。
醫療工作中,她要求自己每一項工作都必須準確無誤。有一次,一位新入院的重症患兒出現了呼吸暫停的症狀,時間緊迫,等不及為孩子進行氣管插管了,許植之立刻為孩子進行了口對口呼吸,二十分鐘過去了,孩子還沒任何反應,孩子的父母都覺得沒有希望了,可她依然堅持搶救,終於孩子自主呼吸出現了,大家歡呼了起來,小患兒得救了。
那時候的新生兒病區沒有先進設備,醫生護士工作量巨大,醫生幾乎每隔幾分鐘就要觀察一次小病人,為了照顧好這些幼小的生命,許植之吃住在病區,她的生活中沒有節假日這個概念,更是無暇照顧老邁的父母和一雙年幼的兒女。一個隆冬節日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許植之剛回到家中,準備吃飯,窗外傳來一陣陣的“許主任”急呼聲,許植之丟下飯碗,直往醫院奔去。老母親看到桌上還沒有動的飯菜,只能搖頭,幼女看到媽媽離去,失望地大哭。媽媽在節日也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許植之醫生把所有的母愛都給了那些生病的患兒。多年以後提及這些,許植之總是很愧疚地說自己對一雙兒女虧欠太多了。她知道有更多的小病人需要她的照顧,她只能把對兒女們的愛藏在心的深處。
通過臨床接觸和對醫學前沿的不斷學習讓許植之領悟到兒科學均衡發展的必要。50年代末期,她選派2名年輕男醫師進修學習小兒外科,學成回來創建了小兒外科。經過六十年的風雨歷程,南京市兒童醫院的小兒外科已發展到涵蓋了普外科、骨科、神經外科、新生兒外科、泌尿外科、燒傷整形科等六個專科,成為江省重點臨床專科。在1980年代初,她借參觀日本的機會汲取先進的醫療經驗,回國後建立了我省第一個新生兒監護室,成功地搶救了瀕臨死亡的新生兒,使新生兒病死率由1984年的12%下降至2010年的0.4%。這些數據背後凝聚了許植之多少的辛勞!
1946年許植之從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畢業,進入了當時南京的教會醫院馬利醫院(現在的南京鼓樓醫院)。在那個戰亂紛紛的時代,有不少同學選擇到海外發展,可許植之為了報效祖國,她毅然選擇留下。為了她鐘愛的小兒醫學,一乾就是60餘年。她以自己精湛的技術,高尚的醫德創造了許多生命的奇蹟。
1952年10月,這位不滿30歲的女子接受了一項重要任務----在教會辦的聖心兒童院原址上興建一所兒童專科醫院。解放初期的南京,傳染病盛行,兒童死亡率極高,建一所兒童醫院對於這座百廢待興的城市是迫在眉睫。可是當時國家資金非常短缺,也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籌建工作面臨諸多難題。許植之毅然挑起了這副重擔。她和籌備組的同志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在實踐中探索,用一年半時間終於建成了我省第一所兒童醫院。新生兒病房最難度過的就是夏天,新生兒的體溫會隨著室溫的提升而升高。當時別說是空調,在物資匱乏的1950年代,就是想買一台電風扇都是十分困難的事情。許植之寫申請,打報告,籌資金,想盡辦法,終於為醫院買來了一台電風扇。可這對於高溫還是杯水車薪。她想到了用冰塊降溫,她親自跑大街走小巷,聯繫一家家的製冰廠,將冰塊運到了醫院,她帶領著醫務人員用冰水拖地,降低室溫。汗水浸透了她的衣服,淋濕了她的頭髮,她都捨不得靠近冰塊幫自己降降溫。多年超強負荷的勞動,讓這位女醫生年紀輕輕就落下了脊椎的病痛。
醫療工作中,她要求自己每一項工作都必須準確無誤。有一次,一位新入院的重症患兒出現了呼吸暫停的症狀,時間緊迫,等不及為孩子進行氣管插管了,許植之立刻為孩子進行了口對口呼吸,二十分鐘過去了,孩子還沒任何反應,孩子的父母都覺得沒有希望了,可她依然堅持搶救,終於孩子自主呼吸出現了,大家歡呼了起來,小患兒得救了。
那時候的新生兒病區沒有先進設備,醫生護士工作量巨大,醫生幾乎每隔幾分鐘就要觀察一次小病人,為了照顧好這些幼小的生命,許植之吃住在病區,她的生活中沒有節假日這個概念,更是無暇照顧老邁的父母和一雙年幼的兒女。一個隆冬節日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許植之剛回到家中,準備吃飯,窗外傳來一陣陣的“許主任”急呼聲,許植之丟下飯碗,直往醫院奔去。老母親看到桌上還沒有動的飯菜,只能搖頭,幼女看到媽媽離去,失望地大哭。媽媽在節日也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許植之醫生把所有的母愛都給了那些生病的患兒。多年以後提及這些,許植之總是很愧疚地說自己對一雙兒女虧欠太多了。她知道有更多的小病人需要她的照顧,她只能把對兒女們的愛藏在心的深處。
通過臨床接觸和對醫學前沿的不斷學習讓許植之領悟到兒科學均衡發展的必要。50年代末期,她選派2名年輕男醫師進修學習小兒外科,學成回來創建了小兒外科。經過六十年的風雨歷程,南京市兒童醫院的小兒外科已發展到涵蓋了普外科、骨科、神經外科、新生兒外科、泌尿外科、燒傷整形科等六個專科,成為江省重點臨床專科。在1980年代初,她借參觀日本的機會汲取先進的醫療經驗,回國後建立了我省第一個新生兒監護室,成功地搶救了瀕臨死亡的新生兒,使新生兒病死率由1984年的12%下降至2010年的0.4%。這些數據背後凝聚了許植之多少的辛勞!
個人榮譽
從醫60餘年的時間裡,許植之先後發表論文百餘篇,撰寫編著幾十部,榮獲省、市科技獎40餘項。黨和政府授予她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婦幼衛生先進工作者、省及市勞動模範等光榮稱號,江蘇省醫師終身榮譽獎。
“憑著良心和尊嚴行使我的職業,我首先考慮到的是病人的安全。”許植之用一生踐行著這句誓言,為年輕一代兒科醫生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