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該鄉始建於解放初期,1950年改為許家坊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建制,1994年被定為土家族鄉,1995年4月與甘堰、陽和兩鄉合併為許家坊土家族鄉,1998年11月又恢復1994年建制。全鄉總面積80.52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積1.9萬畝,全鄉有16個村、219個村民小組、5114戶、19484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4535人、農業人口18200人。2002年,該鄉糧食總產量達8280噸,農業總產值3000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530元。該鄉因盛產苧麻,苧麻年均種植面積15000畝,年均產量在2000噸左右,素有“苧麻之鄉”的美譽。
基層組織建設
該鄉黨委帶領全鄉26個黨支部、544名共產黨員,通過深入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活動、實施“三富”工程等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不斷提高農村基層黨員幹部的政治文化素質,選準、配強農村黨組織班子,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和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使黨支部和絕大多數黨員在各自的生產單位中都享有較高的威信,成為民眾的主心骨、致富奔小康的引路人。2002年,全鄉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共產黨員就有116戶,人均年收入增長在100元以上的黨員家庭有1683戶,並湧現出了象浮石村種植優質棚桔的朱桂玉、陽坪村養殖湘西黃牛的向崑崙等一大批市縣科技示範戶,極大的促進了全鄉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
該鄉經過多年艱苦奮鬥,已實現組組通公路,照明入戶率達100%;程控電話用戶已達1850戶,新建成一座聯通基站和一座移動基站,手機用戶達1500人;有線電視覆蓋全鄉,已發展用戶1700戶,衛星收視用戶1630戶。小城鎮建設已具規模,已建成可容納70輛中巴車停靠的客運中轉站;已立項的集鎮自來水工程也在籌建之中;新建了近4000平方米、可容納5000人的農貿市場,每逢周三、周六,八方客商雲集,人頭涌動,生意十分興隆,年成交額在5000萬元上下。許家坊現在已成為慈利名副其實的“西大門”。
經濟建設
該鄉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和有利的區位優勢,大力實施“旅遊帶動、貿工農一體化”戰略。經過幾屆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現擁有精幹麻廠、浮石磚廠、建築公司等6家鄉鎮企業,並以這些企業為龍頭,帶動了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和第三產業的興起,從業人員達2000多人,2002年度鄉鎮企業總產值達4000萬元,創利稅500萬元,是全縣鄉鎮企業經營較好的鄉鎮之一。特別是精幹麻廠,通過改制,2003年3月與張家界市農豐公司聯姻,實現了資產重組,投資300萬元進行了改擴建,使年加工能力增加到1200噸,成為全縣鄉鎮企業的龍頭。2003年7月,與湖南楚霸水泥有限公司合作興建環保水泥廠,現已開工,2004年即將正式投產。在農業上,該鄉主要農副產品有
稻穀、
苧麻、
玉米、
花生、
油菜、
板栗、
桐油等。近年來,該鄉民眾在政府的引導下正在逐步調整產業結構,由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向以養殖業和以水果、蔬菜為主的經濟作物種植模式轉變,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養殖業與農業
伍家溶特種養殖農場,農場始建於2010年11月,位於許家坊鄉伍家溶水庫旁,交通方便,專業從事生態土雞孵化、優良品種引進、種雞繁殖、品種提純篩選,所養土雞羽毛艷麗,純正。土豬、野豬養殖也很傳統,自然放養,豬肉味道一絕。
天然不刺激的生態養殖產品,對兒童營養補充、婦女貧血、產後體虛有良好的食品營養療效。
未來發展
對於今後的發展思路,該鄉黨委政府的目標就是要在把現有苧麻生產和加工等優勢產業做大做強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和最佳化產業結構,主動融入“旅遊興市”戰略,使許家坊鄉成為張家界市水泥、紅磚、板材等建築材料提供地,成為水果、蔬菜、肉類的供應基地,搞活旅遊貿易的參與者,依託風景明珠張家界,使該鄉經濟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