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漁者對智伯

《設漁者對智伯》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採用史有其人的智伯與虛擬假設的釣魚人問答的對話體方式,從寓言落筆,借動物設喻,以史實為據,強調指出過分的貪慾必然會帶來破國殞身的結果,層層深入,擘肌人里,描寫雖明顯地誇張,卻寓意深刻。這篇散文結構清楚,層次分明,語言精練,文筆舒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設漁者對智伯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柳河東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柳宗元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設漁者對智伯
智氏既滅范、中行,志益大,合韓、魏圍趙,水晉陽。智伯瑤乘舟以臨趙,且又往來觀水之所自,務速取焉。群漁者有歸戒一人坐漁,智伯怪之,問焉,曰:“若漁幾何?”曰:“臣始漁於河,中漁于海,今主大茲水,臣是以來。”曰:“若之漁何如?”曰:“臣幼而好漁,始臣之漁於河,有魦、鱮、鱣、鰋者,不能自食,以好臣之餌,日收者百焉。臣以為小,去而之龍門之下,伺大鮪焉。夫鮪之來也,從魴鯉數萬,垂涎流沫,後者得食焉。然其飢也,亦反吞其後。愈肆其力,逆流而上,慕為螭龍。及夫抵大石,亂飛濤,折鰭禿翼,顛倒頓踣,順流而下,宛委冒懵,環坻漵而不能出。向之從魚之大者,幸而啄食之,臣亦徒手得焉,猶以為小。聞古之漁有任公子者,其得益大。於是去而之海上,北浮於碣石,求大鯨焉。臣擔您定之具未及施,見大鯨驅群鮫逐肥魚於渤澥之尾,震動大海,簸掉巨島,一啜而食若舟者數十,勇而未已,貪而不能止,北蹙於碣石,槁焉。向之以為食者,反相與食之,臣亦徒手得焉,猶以為小。聞古之漁有太公者,其得益大,釣而得文王,於是舍而來。”
智伯曰:“今若遇我也如何?”漁者曰:“向者臣已言過其端矣。始晉之侈家,若欒氏、祁氏、卻氏、羊舌氏以十數,不能自保,以貪晉國之利,而不見其害。主之家與五卿,嘗裂而食之矣,是無異鯊鱮鱣鰋也。腦流骨腐於主之故鼎,可以懲矣,然而猶不肯寤。又有大者焉,若范氏、中行氏,貪人之土田,侵人之勢力,慕為諸侯,而不見其害。主與三卿又裂而食之矣,脫其鱗,鱠其肉,刳其腸,斷其首而棄之,鯤鮞遺胤,莫不備俎豆,是無異夫大鮪也。可以懲矣,然而猶不肯寤。又勸駝朵有大者焉,吞范、中行以益其肥,猶以為不足。力愈大而求食愈無饜,驅韓、魏以為群鮫,以逐趙之肥魚,而不見其害。貪肥之勢,將不止於趙。臣見韓、魏懼其將及也,亦幸主之蹙於晉陽。其目動矣,而主乃慠然,以為鹹在機俎之上,方磨犁付希其舌。抑臣有恐焉,今輔果舍族而退,不肯同禍;段規深怨而造謀,主之不寤,臣恐主為大鯨,首解於邯鄲,鬣摧於安邑,胸披於上黨,尾斷於中山之外,而腸流於大陸,為鱻薧,以充三家子孫之腹。臣所以大懼恥擔充灶。不然,主之勇力強大,於文王何有?”
智伯不悅,然終以不寤。於是韓、魏與趙合滅智氏,其地三分。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智氏既滅范、中行:周貞定王十一年(前458年),智伯聯合韓、趙、魏三家滅煮射謎應了范氏、中行氏。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滅亡。
2.志益大:野心更大。
3.合:盛滲糠聯合。
4.水晉陽:用水灌淹晉陽城。水,作動詞用。晉陽,地名,故城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是當時趙氏的重要領地。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智伯聯合韓氏韓康子、魏氏魏桓子共圍趙氏的重要領地晉陽,並決汾河的支流晉水灌淹晉陽。
5.臨:本義為居高下視,此處引中為巡視、視察。
6.趙:這裡指趙氏的領地。
7.速取:迅速攻取。
8.漁:此處指釣魚。
9.幾何:多久。
10.主:文中之“主”,均為釣魚人對智伯的敬稱。
11.大茲水:使這條河(晉水)的水大,即指決口讓晉水淹晉陽。
12.漁:此處意指釣魚的技術。
13.魦(shā):同“鯊”,一種大小如手指的魚。
14.鱮(xù):即鰱魚。
15.鱣(zhān):同“鱔”,即黃鱔。
16.鰋(yǎn):即鮎魚。
17.不能自食:不能自己尋覓食物。
18.日收者百焉:每日可釣得上百條魚。
19.龍門:指陝西省韓城縣與山西省河津縣之間的龍門山。
20.伺:觀察,守候。
21.鮪(wěi):即鱘魚。
22.從:隨從,跟從。
23.魴(fáng):即鯿魚。
24.垂涎流沫:此指鮪魚垂涎流沫。
25.後者:指跟從著在後面的魴、鯉等魚。
26.其:此代指鮪魚。
27.肆其力:竭儘自己的力量。
28.慕:思慕,嚮往。
29.螭(chī)龍:古代傳說中無角的龍。
30.亂飛濤:在湍急洶湧的波濤中暈頭轉向。
31.折鰭(qí):折斷了鰭。
32.顛倒頓踣(bó):翻滾跌落,疲憊不堪。
33.宛委:蜿蜒逶迤。此指在蜿蜒曲折的河道中。
34.冒懵(měng):昏厥迷糊。冒,通“懣”,氣鬱,昏厥。
35.漵(xù):水邊,與“浦”義同,亦指水邊沙地。
36.向之以為食者,反相與食之,臣亦徒手得焉:意謂原先跟在鮪魚後面的魚群中的大魚,就有機會來啄食它,我也沒有用任何工具就抓到了它(指鮪魚)。
37.任公子:古代傳說中善於捕魚的人,即任父。相傳任公子釣魚時用粗大的鉤和帛製成釣具,用五十頭牛做釣餌,蹲在會稽山上,把魚鉤魚餌下到東海里,終於有一條大魚上鉤,牽著魚鉤在東海里驚揚奮鰭,掙扎翻騰,白浪如山,海水震動,聲同鬼神,驚震千里。任公子把它製成臘魚,浙江以東、蒼梧以北的人都吃到了這條魚。
38.北浮於碣(jié)石:乘船向北到達碣石山,想釣到大鯨魚。碣石,山名,在河北省昌黎縣西北。
39.大鯨:海中大魚。據古書記載,鯨魚常在五月產子於岸邊,八月率子返回海洋,激浪如雷,噴沫成雨,魚類畏懼。
40.鮫:即鯊魚,亦稱海鯊、沙魚。
41.渤澥(xiè):渤海的別稱。
42.尾:此指下游。
43.簸(bò)掉:強烈顛簸搖盪之意。
44.一啜(chuò):一口。
45.若舟者:如同船那么大的魚。
46.北蹙(cù)於碣石:被困於北方的碣石山下。
47.槁(gǎo):乾枯。此指因擱淺乾涸而死。
48.太公:即姜太公呂尚,字子牙,商末周初人。相傳他在渭水邊釣魚,受到出獵的周文王的賞識,載他同車而歸,尊為國師。
49.舍:捨棄,也是離開的意思。
50.已言過其端:已經說過來這裡的原因了。
51.侈(chǐ)家:奢侈之家,即指貴族之家。
52.欒(luán)氏:晉國大夫賓,傳六世而滅亡。
53.祁氏:晉國大夫祁奚,傳至孫輩而滅亡。
54.以十數:十多家。
55.主之家與五卿:你們家和韓氏、趙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五家。
56.嘗裂而食之:意謂曾經一齊滅掉了他們,把他們的領地瓜分了。
57.可以懲矣:可以作為鑑戒了。
58.寤(wù):睡醒。引申為醒悟。
59.食人之土田:吞占別人的土地。
60.侵人之勢力:侵占別人的勢力範圍。
61.慕:嚮往。
62.諸侯:古代對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統稱為諸侯。
63.主與三卿又裂而食之矣:意謂您與韓、趙、魏三家又瓜分、吞併了他們。
64.斷其首:砍斷它們的頭。
65.鯤鮞(kūn ér):魚子和魚苗。
66.遺胤(yìn):所遺的子孫後代。
67.莫不備俎豆:沒有不被當作任意宰割的祭物的。
68.益:增,增加。
69.肥:大。
70.無饜(yàn):不滿足。
71.勢:趨勢,勢頭。
72.其:代詞,代指范氏、中行氏被吞併的遭遇。
73.幸:慶幸。
74.蹙(cù)於晉陽:困於晉陽城下。
75.傲然:此處意指因對危險毫無所知而滿不在乎的樣子。
76.機俎(zǔ):此處意指圈套、機關或掌握。
77.方:正在。
78.磨其舌:獸類吞吃獵物前的動作。
79.抑:轉折連詞,意為“可是”。
80.有恐:有所擔心。
81.輔果舍族而退:意謂智果已脫離了智氏家族而改姓輔了。
82.段規深怨而造謀:意謂段規對您深懷怨恨,正在謀劃著名進行報復。段規,韓康子的相國。
83.為大鯨:就像那頭(擱淺乾死的)大鯨那樣。
84.首解:頭被割下。
85.鬣(liè)摧:即翅膀被折斷。
86.披:此處意為剖開。
87.上黨:地名,今屬山西省。
88.中山:春秋戰國時諸侯國名,後為趙武靈王所滅。其地在今河北省定縣、唐縣一帶。
89.大陸:古代湖泊名,地在今河北省深縣、趙縣交界處附近,已變為地勢較低的窪地。
90.鱻(xiān):即古“鮮”字,此處為鮮肉之意。
91.三家:指韓、趙、魏三家。
92.於文王何有:意謂與周文王相比,又有什麼不如呢?
93.於是韓、魏與趙合滅智氏,其地三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智襄子請地於韓康子,致萬家邑;又求地於魏桓子,復與萬家邑;又求蔡皋狼之地於趙襄子,襄子不與。智伯怒,帥韓、魏以攻趙,圍而灌之,城不沒者三版。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韓、魏曰:“唇亡則齒寒,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二子乃陰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韓、魏翼而擊之,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而分其地。

白話譯文

智伯在消滅范氏和中行氏以後,野心越來越大,又聯合了韓、魏兩家,包圍了趙氏,準備水淹晉陽。一天,智伯瑤乘坐一隻快船,前往巡察趙氏的防禦,並且前前後後觀察了晉水的上游,務必要急速攻取晉陽。這時,智伯發現在一群打魚的人中間,有一個人坐著垂釣,覺得有點奇怪,便過去問他說:“你千釣魚這一行,有多長時間了?”釣魚的人並不正面回答,兜著圈子說:“臣開始時在河中釣魚,中間在海上釣魚。如今聽說主人堵住了晉水,使這片水域急劇擴大,我所以來了。”智伯問:“你釣魚的技術怎么樣?”釣魚的人說;“臣自小喜歡釣魚。開始,我在河中釣魚,有吹沙魚、鰱魚、黃鱔,鮎魚等,不能自己尋拽食物,因此特別喜歡我下的釣餌,一天釣一百多條呀。我覺得這些魚太小了,便離開河邊到了龍門下邊,等著釣大鱘魚。鱘魚來時,後面跟著幾萬條魴魚、鯉魚。前面的大魚流出來的口水、唾沫,就成了後面小魚的食物。但那些大魚餓了的時候,也扭回頭吞食後面的小魚。吃飽以後,更極力逆流而上,希望越過龍門,變成無角的螭龍。等到它們碰到巨大的礁石上,在飛濤中卷上卷下,弄折了脊鰭,碰禿了魚翅,顛過來。倒過去,因勞累麗翻上翻下時,便在水中打著旋兒,昏迷不醒地頗流而下,圍著水中的小洲和河邊的淺水旋轉而游不出來。先前跟在它們後邊的魚群中的大魚便高高興興地上前啄食它們,我也可以空著手得到它們了。但還認為收穫太小。聽說古代釣魚的有一個任公子的,他釣的魚更大。於是便離開龍門,來到海邊,並乘船渡海,來到碣石山下,尋找大鯨魚。我的釣具還沒有放下去,便看見一條大鯨魚趕著一群鯊魚,在渤海中追逐一群大魚。它們遊動時掀起的波浪震動大海,仿佛巨大的海島也被顛簸得搖搖晃晃。大鯨魚一動便吞了幾十條像船那樣大的魚,但它的勇力還沒有用完,仍然貪心不止,結果往北擱淺在碣石山下,曬乾了。先前那些被它當作食物的大魚,反而回過頭來爭先恐後地吃它,我也可以空著手得到它。還認為太小。聽說古代釣魚的有一個叫姜太公的,釣魚而得到周文王的賞識,於是捨棄了那條大鯨魚,來到這裡。”
聽釣魚的人說到這裡,智伯問:今天你遇見我怎么樣?”釣魚的人說;“剛才我已經說了事情的原由經過了。開始,晉國的大家貴族如欒氏、祁氏、郡氏、羊舌氏等等,有幾十家,他們不能保全自己,主要是因為貪圖晉國的好處麗沒有看到其中的災禍。主人家與范、中行、韓、趙、魏五家聯合起來把他們消滅並瓜分了他們的領地。這無異於那些吹沙魚、鰱魚、黃鱔和鮎魚呵。它們在主人家的鼎中被煮得腦流骨爛,本萊許多人可以從中接受警誡,然而仍不肯清醒。還有大的呵,像范氏、中行氏,貪圖別人的土地,侵犯別人的勢力範圍,希望成為諸侯國而看不到其中的災禍。主人與韓、趙、魏三家聯合,又把他們消滅掉並瓜分了,剝了他們的鱗,吃了他們的肉,挖出了他們的腸子,把他們的頭割下來扔掉,甚至於連他們的子孫後代也無不被任意宰割,供人食用,與那些大鱘魚沒有什麼區別。本來可以從中接受教訓了,然雨有的人還沒有清醒。還有更大的呵,吞併了范氏、中行氏以擴大自己的勢力,還認為不滿足。勢力越大便越是貪得無厭,驅趕著韓、魏作為鯊魚群,去追逐趙氏那條大魚,而看不到其中隱藏的災秕貪圈肥大的情勢,還將不止於一個趙氏。我發現韓、魏巳經害怕受到同樣的侵害了,也希望主人在晉陽遭受困迫。他們已經虎視眈眈了,而主人竟然仍沒覺察,仍然是一副驕傲的神態,認為他們都已經陷入了自己的機關,被放到了切菜板上,正在舔著舌頭,準備吃掉他們。我因此為主人耽心。如今輔果已經離開了你們的家族,不肯與主人一同遭禍;段規也對您深懷怨恨而為他們出謀劃策,主人還不清醒,我深怕主人將要成為我剛才說的大鯨魚,在邯鄲被割下腦袋,在安邑被折斷魚翅,在上黨被劈開胸膛,在中山以外被斬斷尾巴,而腸子流到大陸澤中,變成魚乾,用來填滿韓、趙、魏三家後代的肚皮。我因此非常害怕。不然,主人這樣勇武,力量這樣強大,同周文王相比,有什麼不同呢?"
智伯聽了他的話,很不高興,然而到底也沒有清醒。於是韓、魏兩家與趙氏聯合起來,將智氏消滅掉,並將他的領地三家瓜分了。

創作背景

唐德宗死後(805年),太子李純即帝位,是為順宗。深受順宗信任的起居舍人充翰林學士王叔文隨即和左散騎常侍、待詔王侄以及禮部員外郎柳宗元、監察御史劉禹錫等人一起謀辦新政,推行了一系列使“人情大悅”的革新措施,其中就有“抑制藩鎮割據”這一重要舉措。這篇散文就是為了揭示了中唐時期那些“貪麗不能止”的割據藩鎮也必然會如智伯那樣滅亡的趨勢這一觀點而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篇散文第一段,漁者現身說法,凡貪慾者都沒有好下場:魦鰭等小魚因好餌而被收;鮪魚因慕為螭龍而沉海不出;鯨魚雖能倒海翻江也因貪而不知休止終於枯死海上、無論大魚小魚,都因貪心而落得可悲下場。作者寓意即在這裡。作者認為有貪心的智伯,就會有更貪心的漁者制服它。過去有人認為漁者影射智伯,因為漁者一求緲鱷,再求鮪,再求鯨,再求太公,其貪固然與智伯相仿佛。但二者有很大不同。漁者所求,無不如願以償,漁者順應形勢追逐目標,和野心益發膨脹的智伯有根本的不同。漁者所釣的魚,才是比喻智伯的。
這部分的寫法,一是師法《莊子》的汪洋恣肆的風格和誇張手法,漁者是任公子形象的再創造。一是模仿《戰國策》的層層推進的說理方法。《戰國策·楚策》有一篇莊辛遊說楚襄王的故事,其手法與此相同,而且字句亦有蹈襲,楚人莊辛規勸“淫逸侈靡,不顧國政”的楚襄王,用了幾個生動的事例,由小及大,由近及遠,層層進逼:先言蜻蛉被童子所捉,而“蜻蛉,其小者也”;再舉黃鵠被公子王孫所射,而“夫黃雀,其小者也”;再舉黃鵠被射者所殺,而“黃鶴,其小者也”;再舉蔡靈侯被大夫子發所捕捉,而“蔡靈侯之事,其小者也”;最後點明楚襄王正受到秦國的嚴重威脅。這樣,莊辛終於說服楚襄王改變初衷。柳宗元諳熟先秦典籍,集中有《非國語》六十七篇。套用《戰國策》手法不足為奇。
第二段主要寫漁者用智伯當前面臨的嚴峻事態,直接啟示他改變初衷,再不用前半部寓言的手法,但和前半部緊密呼應。而且還是沿用“莊辛說楚王”的手法。漁魚深入剖析了晉國的內部矛盾,層層推進地指出了智伯當前處境的危險。先說若欒氏等“侈家”,因貪利不能自保被人裂而食之,“是無異鈔筠鰉鰩也”;“又有大者焉”,再說若范氏、中行氏二家世卿“慕為諸侯”,又被人裂而食之,“是無異夫大鮪也”;“又有大者焉”,再說智伯“力愈大而求食愈無厭”,而且直接點明智伯將會落得大鯨一樣的下場,被韓、趙、魏三家吞併。漁者最後語重心長地提醒智伯:“你的勇力和強大程度比起周文王來,差得遠了,不可能像周文王那樣逐步統一全國。
這部分是在前半部分的基礎上生髮出來的,是就前半部分里說明的群魚貪而不知害的惡果來指明智伯的險惡處境,層次前後映襯,“貪晉國之利”照應上文“好臣之餌”;“慕為諸侯”照應上文“慕為螭龍”。作者精心結撰,匠心獨運,層次井然,渾然天成,可見柳宗元古文藝術技巧的圓熟完美。
最後的幾句話,作者交代了智伯終究也不醒悟,最後不出漁者之所料,被韓、趙、魏三家聯合起來消滅了。
這篇散文的寓意是說,貪得無厭、不知道滿足的人,就如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樣,自己反而被消滅和吞併。全篇結構清楚,層次分明,語言精練,文筆舒暢,是一篇富有深刻的生活哲理和自然法則的寓言。

名家點評

清·林紓《韓柳文研究法》:“華色似《漢書》,氣勢似《南華》,詞鋒似《國策》。”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因參加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被貶為永州(湖南零陵)司馬,十年後方得回朝。尋遷為柳州(廣西柳州)刺史,卒於任上。他與韓愈同為古文運動領袖人物,並稱“韓柳”。詩文創作極為豐富,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善賦,在唐代賦家中成就突出。著有《柳河東集》。
4.水晉陽:用水灌淹晉陽城。水,作動詞用。晉陽,地名,故城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是當時趙氏的重要領地。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智伯聯合韓氏韓康子、魏氏魏桓子共圍趙氏的重要領地晉陽,並決汾河的支流晉水灌淹晉陽。
5.臨:本義為居高下視,此處引中為巡視、視察。
6.趙:這裡指趙氏的領地。
7.速取:迅速攻取。
8.漁:此處指釣魚。
9.幾何:多久。
10.主:文中之“主”,均為釣魚人對智伯的敬稱。
11.大茲水:使這條河(晉水)的水大,即指決口讓晉水淹晉陽。
12.漁:此處意指釣魚的技術。
13.魦(shā):同“鯊”,一種大小如手指的魚。
14.鱮(xù):即鰱魚。
15.鱣(zhān):同“鱔”,即黃鱔。
16.鰋(yǎn):即鮎魚。
17.不能自食:不能自己尋覓食物。
18.日收者百焉:每日可釣得上百條魚。
19.龍門:指陝西省韓城縣與山西省河津縣之間的龍門山。
20.伺:觀察,守候。
21.鮪(wěi):即鱘魚。
22.從:隨從,跟從。
23.魴(fáng):即鯿魚。
24.垂涎流沫:此指鮪魚垂涎流沫。
25.後者:指跟從著在後面的魴、鯉等魚。
26.其:此代指鮪魚。
27.肆其力:竭儘自己的力量。
28.慕:思慕,嚮往。
29.螭(chī)龍:古代傳說中無角的龍。
30.亂飛濤:在湍急洶湧的波濤中暈頭轉向。
31.折鰭(qí):折斷了鰭。
32.顛倒頓踣(bó):翻滾跌落,疲憊不堪。
33.宛委:蜿蜒逶迤。此指在蜿蜒曲折的河道中。
34.冒懵(měng):昏厥迷糊。冒,通“懣”,氣鬱,昏厥。
35.漵(xù):水邊,與“浦”義同,亦指水邊沙地。
36.向之以為食者,反相與食之,臣亦徒手得焉:意謂原先跟在鮪魚後面的魚群中的大魚,就有機會來啄食它,我也沒有用任何工具就抓到了它(指鮪魚)。
37.任公子:古代傳說中善於捕魚的人,即任父。相傳任公子釣魚時用粗大的鉤和帛製成釣具,用五十頭牛做釣餌,蹲在會稽山上,把魚鉤魚餌下到東海里,終於有一條大魚上鉤,牽著魚鉤在東海里驚揚奮鰭,掙扎翻騰,白浪如山,海水震動,聲同鬼神,驚震千里。任公子把它製成臘魚,浙江以東、蒼梧以北的人都吃到了這條魚。
38.北浮於碣(jié)石:乘船向北到達碣石山,想釣到大鯨魚。碣石,山名,在河北省昌黎縣西北。
39.大鯨:海中大魚。據古書記載,鯨魚常在五月產子於岸邊,八月率子返回海洋,激浪如雷,噴沫成雨,魚類畏懼。
40.鮫:即鯊魚,亦稱海鯊、沙魚。
41.渤澥(xiè):渤海的別稱。
42.尾:此指下游。
43.簸(bò)掉:強烈顛簸搖盪之意。
44.一啜(chuò):一口。
45.若舟者:如同船那么大的魚。
46.北蹙(cù)於碣石:被困於北方的碣石山下。
47.槁(gǎo):乾枯。此指因擱淺乾涸而死。
48.太公:即姜太公呂尚,字子牙,商末周初人。相傳他在渭水邊釣魚,受到出獵的周文王的賞識,載他同車而歸,尊為國師。
49.舍:捨棄,也是離開的意思。
50.已言過其端:已經說過來這裡的原因了。
51.侈(chǐ)家:奢侈之家,即指貴族之家。
52.欒(luán)氏:晉國大夫賓,傳六世而滅亡。
53.祁氏:晉國大夫祁奚,傳至孫輩而滅亡。
54.以十數:十多家。
55.主之家與五卿:你們家和韓氏、趙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五家。
56.嘗裂而食之:意謂曾經一齊滅掉了他們,把他們的領地瓜分了。
57.可以懲矣:可以作為鑑戒了。
58.寤(wù):睡醒。引申為醒悟。
59.食人之土田:吞占別人的土地。
60.侵人之勢力:侵占別人的勢力範圍。
61.慕:嚮往。
62.諸侯:古代對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統稱為諸侯。
63.主與三卿又裂而食之矣:意謂您與韓、趙、魏三家又瓜分、吞併了他們。
64.斷其首:砍斷它們的頭。
65.鯤鮞(kūn ér):魚子和魚苗。
66.遺胤(yìn):所遺的子孫後代。
67.莫不備俎豆:沒有不被當作任意宰割的祭物的。
68.益:增,增加。
69.肥:大。
70.無饜(yàn):不滿足。
71.勢:趨勢,勢頭。
72.其:代詞,代指范氏、中行氏被吞併的遭遇。
73.幸:慶幸。
74.蹙(cù)於晉陽:困於晉陽城下。
75.傲然:此處意指因對危險毫無所知而滿不在乎的樣子。
76.機俎(zǔ):此處意指圈套、機關或掌握。
77.方:正在。
78.磨其舌:獸類吞吃獵物前的動作。
79.抑:轉折連詞,意為“可是”。
80.有恐:有所擔心。
81.輔果舍族而退:意謂智果已脫離了智氏家族而改姓輔了。
82.段規深怨而造謀:意謂段規對您深懷怨恨,正在謀劃著名進行報復。段規,韓康子的相國。
83.為大鯨:就像那頭(擱淺乾死的)大鯨那樣。
84.首解:頭被割下。
85.鬣(liè)摧:即翅膀被折斷。
86.披:此處意為剖開。
87.上黨:地名,今屬山西省。
88.中山:春秋戰國時諸侯國名,後為趙武靈王所滅。其地在今河北省定縣、唐縣一帶。
89.大陸:古代湖泊名,地在今河北省深縣、趙縣交界處附近,已變為地勢較低的窪地。
90.鱻(xiān):即古“鮮”字,此處為鮮肉之意。
91.三家:指韓、趙、魏三家。
92.於文王何有:意謂與周文王相比,又有什麼不如呢?
93.於是韓、魏與趙合滅智氏,其地三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智襄子請地於韓康子,致萬家邑;又求地於魏桓子,復與萬家邑;又求蔡皋狼之地於趙襄子,襄子不與。智伯怒,帥韓、魏以攻趙,圍而灌之,城不沒者三版。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韓、魏曰:“唇亡則齒寒,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二子乃陰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韓、魏翼而擊之,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而分其地。

白話譯文

智伯在消滅范氏和中行氏以後,野心越來越大,又聯合了韓、魏兩家,包圍了趙氏,準備水淹晉陽。一天,智伯瑤乘坐一隻快船,前往巡察趙氏的防禦,並且前前後後觀察了晉水的上游,務必要急速攻取晉陽。這時,智伯發現在一群打魚的人中間,有一個人坐著垂釣,覺得有點奇怪,便過去問他說:“你千釣魚這一行,有多長時間了?”釣魚的人並不正面回答,兜著圈子說:“臣開始時在河中釣魚,中間在海上釣魚。如今聽說主人堵住了晉水,使這片水域急劇擴大,我所以來了。”智伯問:“你釣魚的技術怎么樣?”釣魚的人說;“臣自小喜歡釣魚。開始,我在河中釣魚,有吹沙魚、鰱魚、黃鱔,鮎魚等,不能自己尋拽食物,因此特別喜歡我下的釣餌,一天釣一百多條呀。我覺得這些魚太小了,便離開河邊到了龍門下邊,等著釣大鱘魚。鱘魚來時,後面跟著幾萬條魴魚、鯉魚。前面的大魚流出來的口水、唾沫,就成了後面小魚的食物。但那些大魚餓了的時候,也扭回頭吞食後面的小魚。吃飽以後,更極力逆流而上,希望越過龍門,變成無角的螭龍。等到它們碰到巨大的礁石上,在飛濤中卷上卷下,弄折了脊鰭,碰禿了魚翅,顛過來。倒過去,因勞累麗翻上翻下時,便在水中打著旋兒,昏迷不醒地頗流而下,圍著水中的小洲和河邊的淺水旋轉而游不出來。先前跟在它們後邊的魚群中的大魚便高高興興地上前啄食它們,我也可以空著手得到它們了。但還認為收穫太小。聽說古代釣魚的有一個任公子的,他釣的魚更大。於是便離開龍門,來到海邊,並乘船渡海,來到碣石山下,尋找大鯨魚。我的釣具還沒有放下去,便看見一條大鯨魚趕著一群鯊魚,在渤海中追逐一群大魚。它們遊動時掀起的波浪震動大海,仿佛巨大的海島也被顛簸得搖搖晃晃。大鯨魚一動便吞了幾十條像船那樣大的魚,但它的勇力還沒有用完,仍然貪心不止,結果往北擱淺在碣石山下,曬乾了。先前那些被它當作食物的大魚,反而回過頭來爭先恐後地吃它,我也可以空著手得到它。還認為太小。聽說古代釣魚的有一個叫姜太公的,釣魚而得到周文王的賞識,於是捨棄了那條大鯨魚,來到這裡。”
聽釣魚的人說到這裡,智伯問:今天你遇見我怎么樣?”釣魚的人說;“剛才我已經說了事情的原由經過了。開始,晉國的大家貴族如欒氏、祁氏、郡氏、羊舌氏等等,有幾十家,他們不能保全自己,主要是因為貪圖晉國的好處麗沒有看到其中的災禍。主人家與范、中行、韓、趙、魏五家聯合起來把他們消滅並瓜分了他們的領地。這無異於那些吹沙魚、鰱魚、黃鱔和鮎魚呵。它們在主人家的鼎中被煮得腦流骨爛,本萊許多人可以從中接受警誡,然而仍不肯清醒。還有大的呵,像范氏、中行氏,貪圖別人的土地,侵犯別人的勢力範圍,希望成為諸侯國而看不到其中的災禍。主人與韓、趙、魏三家聯合,又把他們消滅掉並瓜分了,剝了他們的鱗,吃了他們的肉,挖出了他們的腸子,把他們的頭割下來扔掉,甚至於連他們的子孫後代也無不被任意宰割,供人食用,與那些大鱘魚沒有什麼區別。本來可以從中接受教訓了,然雨有的人還沒有清醒。還有更大的呵,吞併了范氏、中行氏以擴大自己的勢力,還認為不滿足。勢力越大便越是貪得無厭,驅趕著韓、魏作為鯊魚群,去追逐趙氏那條大魚,而看不到其中隱藏的災秕貪圈肥大的情勢,還將不止於一個趙氏。我發現韓、魏巳經害怕受到同樣的侵害了,也希望主人在晉陽遭受困迫。他們已經虎視眈眈了,而主人竟然仍沒覺察,仍然是一副驕傲的神態,認為他們都已經陷入了自己的機關,被放到了切菜板上,正在舔著舌頭,準備吃掉他們。我因此為主人耽心。如今輔果已經離開了你們的家族,不肯與主人一同遭禍;段規也對您深懷怨恨而為他們出謀劃策,主人還不清醒,我深怕主人將要成為我剛才說的大鯨魚,在邯鄲被割下腦袋,在安邑被折斷魚翅,在上黨被劈開胸膛,在中山以外被斬斷尾巴,而腸子流到大陸澤中,變成魚乾,用來填滿韓、趙、魏三家後代的肚皮。我因此非常害怕。不然,主人這樣勇武,力量這樣強大,同周文王相比,有什麼不同呢?"
智伯聽了他的話,很不高興,然而到底也沒有清醒。於是韓、魏兩家與趙氏聯合起來,將智氏消滅掉,並將他的領地三家瓜分了。

創作背景

唐德宗死後(805年),太子李純即帝位,是為順宗。深受順宗信任的起居舍人充翰林學士王叔文隨即和左散騎常侍、待詔王侄以及禮部員外郎柳宗元、監察御史劉禹錫等人一起謀辦新政,推行了一系列使“人情大悅”的革新措施,其中就有“抑制藩鎮割據”這一重要舉措。這篇散文就是為了揭示了中唐時期那些“貪麗不能止”的割據藩鎮也必然會如智伯那樣滅亡的趨勢這一觀點而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篇散文第一段,漁者現身說法,凡貪慾者都沒有好下場:魦鰭等小魚因好餌而被收;鮪魚因慕為螭龍而沉海不出;鯨魚雖能倒海翻江也因貪而不知休止終於枯死海上、無論大魚小魚,都因貪心而落得可悲下場。作者寓意即在這裡。作者認為有貪心的智伯,就會有更貪心的漁者制服它。過去有人認為漁者影射智伯,因為漁者一求緲鱷,再求鮪,再求鯨,再求太公,其貪固然與智伯相仿佛。但二者有很大不同。漁者所求,無不如願以償,漁者順應形勢追逐目標,和野心益發膨脹的智伯有根本的不同。漁者所釣的魚,才是比喻智伯的。
這部分的寫法,一是師法《莊子》的汪洋恣肆的風格和誇張手法,漁者是任公子形象的再創造。一是模仿《戰國策》的層層推進的說理方法。《戰國策·楚策》有一篇莊辛遊說楚襄王的故事,其手法與此相同,而且字句亦有蹈襲,楚人莊辛規勸“淫逸侈靡,不顧國政”的楚襄王,用了幾個生動的事例,由小及大,由近及遠,層層進逼:先言蜻蛉被童子所捉,而“蜻蛉,其小者也”;再舉黃鵠被公子王孫所射,而“夫黃雀,其小者也”;再舉黃鵠被射者所殺,而“黃鶴,其小者也”;再舉蔡靈侯被大夫子發所捕捉,而“蔡靈侯之事,其小者也”;最後點明楚襄王正受到秦國的嚴重威脅。這樣,莊辛終於說服楚襄王改變初衷。柳宗元諳熟先秦典籍,集中有《非國語》六十七篇。套用《戰國策》手法不足為奇。
第二段主要寫漁者用智伯當前面臨的嚴峻事態,直接啟示他改變初衷,再不用前半部寓言的手法,但和前半部緊密呼應。而且還是沿用“莊辛說楚王”的手法。漁魚深入剖析了晉國的內部矛盾,層層推進地指出了智伯當前處境的危險。先說若欒氏等“侈家”,因貪利不能自保被人裂而食之,“是無異鈔筠鰉鰩也”;“又有大者焉”,再說若范氏、中行氏二家世卿“慕為諸侯”,又被人裂而食之,“是無異夫大鮪也”;“又有大者焉”,再說智伯“力愈大而求食愈無厭”,而且直接點明智伯將會落得大鯨一樣的下場,被韓、趙、魏三家吞併。漁者最後語重心長地提醒智伯:“你的勇力和強大程度比起周文王來,差得遠了,不可能像周文王那樣逐步統一全國。
這部分是在前半部分的基礎上生髮出來的,是就前半部分里說明的群魚貪而不知害的惡果來指明智伯的險惡處境,層次前後映襯,“貪晉國之利”照應上文“好臣之餌”;“慕為諸侯”照應上文“慕為螭龍”。作者精心結撰,匠心獨運,層次井然,渾然天成,可見柳宗元古文藝術技巧的圓熟完美。
最後的幾句話,作者交代了智伯終究也不醒悟,最後不出漁者之所料,被韓、趙、魏三家聯合起來消滅了。
這篇散文的寓意是說,貪得無厭、不知道滿足的人,就如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樣,自己反而被消滅和吞併。全篇結構清楚,層次分明,語言精練,文筆舒暢,是一篇富有深刻的生活哲理和自然法則的寓言。

名家點評

清·林紓《韓柳文研究法》:“華色似《漢書》,氣勢似《南華》,詞鋒似《國策》。”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因參加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被貶為永州(湖南零陵)司馬,十年後方得回朝。尋遷為柳州(廣西柳州)刺史,卒於任上。他與韓愈同為古文運動領袖人物,並稱“韓柳”。詩文創作極為豐富,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善賦,在唐代賦家中成就突出。著有《柳河東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