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漢語拼音:she bei wei xiu·
英語翻譯:equipment repair
釋義
設備技術狀態劣化或發生故障後,為恢復其功能而進行的技術活動,包括各類計畫修理和計畫外的故障修理及事故修理。又稱設備修理。
·
範圍
設備維修包含的範圍較廣,包括:為防止設備劣化,維持設備性能而進行的清掃、檢查、潤滑、緊固以及調整等日常維護保養工作;為測定設備劣化程度或性能降低程度而進行的必要檢查;為修復劣化,恢復設備性能而進行的修理活動等。
·
工作指標
設備維修的結果要用相應的技術經濟指標進行核算,反映設備維修工作效果的指標有兩類:
1.維修後技術狀況指標。
2.維修活動經濟效果指標
·設備維修工作的任務是:根據設備的規律,經常搞好設備維護保養,延長零件的正常使用階段;對設備進行必要的檢查,及時掌握設備情況,以便在零件進入設備問題前採取適當的方式進行修理。
·常出現的設備問題主要有:磨損、腐蝕、滲漏、衝擊、沖刷、結垢、變形等等,因各種行業設備多種多樣,表現形式也呈現多樣化。
·傳統維修方式主要有:潤滑、補焊、機加工、報廢更新、誤差調正、垢質清洗等。
·
西方較先進的維修維護方式:高分子複合材料技術、納米材料技術、陶瓷材料技術、稀有金屬材料技術等等,如:福世藍高分子複合材料技術可快捷高效的實現線上維修、自主維修;一些納米陶瓷技術可在保持高強度、高硬度基礎上,更輕、更耐腐蝕等惡劣環境,讓設備更實用、耐用。
內容
設備維修的基本內容包括:設備維護保養、設備檢查和設備修理。
一、設備維護保養
設備維護保養的內容是保持設備清潔、整齊、潤滑良好、安全運行,包括及時緊固鬆動的緊固件,調整活動部分的間隙等。簡言之,即“清潔、潤滑、緊固、調整、防腐”十字作業法。實踐證明,設備的壽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維護保養的好壞。維護保養依工作量大小和難易程度分為日常保養、一級保養、二級保養、三級保養等。
日常保養,又稱例行保養。其主要內容是:進行清潔、潤滑、緊固易鬆動的零件,檢查零件、部件的完整。這類保養的項目和部位較少,大多數在設備的外部。
一級保養,主要內容是:普遍地進行擰緊、清潔、潤滑、緊固,還要部分地進行調整。日常保養和一級保養一般由操作工人承擔。
二級保養。主要內容包括內部清潔、潤滑、局部解體檢查和調整。
三級保養。主要是對設備主體部分進行解體檢查和調整工作,必要時對達到規定磨損限度的零件加以更換。此外,還要對主要零部件的磨損情況進行測量、鑑定和記錄。二級保養、三級保養在操作工人參加下,一般由專職保養維修工人承擔。
在各類維護保養中,日常保養是基礎。保養的類別和內容,要針對不同設備的特點加以規定,不僅要考慮到設備的生產工藝、結構複雜程度、規模大小等具體情況和特點,同時要考慮到不同工業企業內部長期形成的維修習慣。
二、設備檢查
設備檢查,是指對設備的運行情況、工作精度、磨損或腐蝕程度進行測量和校驗。通過檢查全面掌握機器設備的
技術狀況和磨損情況,及時查明和消除設備的隱患,有目的地做好修理前的準備工作,以提高修理質量,縮短修理時間。
檢查按時間間隔分為日常檢查和定期檢查。日常檢查由設備操作人員執行,同日常保養結合起來,目的是及時發現不正常的技術狀況,進行必要的維護保養工作。定期檢查是按照計畫,在操作者參加下,定期由專職維修工執行。目的是通過檢查,全面準確地掌握零件磨損的實際情況,以便確定是否有進行修理的必要。
檢查按技術功能,可分為機能檢查和精度檢查。機能檢查是指對設備的各項機能進行檢查與測定,如是否漏油、漏水、漏氣,防塵密閉性如何,零件耐高溫、高速、高壓的性能如何等。精度檢查是指對設備的實際加工精度進行檢查和測定,以便確定設備精度的優劣程度,為設備驗收、修理和更新提供依據。
三、設備修理
設備修理,是指修復由於日常的或不正常的原因而造成的設備損壞和精度劣化。通過修理更換磨損、老化、腐蝕的零部件,可以使設備性能得到恢復。設備的修理和維護保養是設備維修的不同方面,二者由於工作內容與作用的區別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應把二者同時做好,以便相互配合、相互補充。
1.設備修理的種類。根據修理範圍的大小、修理間隔期長短、修理費用多少,設備修理可分為小修理、中修理和大修理三類。
(1)小修理。小修理通常只需修復、更換部分磨損較快和使用期限等於或小於修理間隔期的零件,調整設備的局部結構,以保證設備能正常運轉到計畫修理時間。小修理的特點是:修理次數多,工作量小,每次修理時間短,修理費用計入
生產費用。小修理一般在
生產現場由車間專職維修工人執行。
(2)中修理。中修理是對設備進行部分解體、修理或更換部分主要零件與基準件,或修理使用期限等於或小於修理間隔期的零件;同時要檢查整個機械系統,緊固所有機件,消除擴大的間隙,校正設備的基準,以保證機器設備能恢復和達到應有的標準和技術要求。中修理的特點是:修理次數較多,工作量不很大,每次修理時間較短,修理費用計入生產費用。中修理的大部分項目由車間的專職維修工在生產車間現場進行,個別要求高的項目可由機修車間承擔,修理後要組織檢查驗收並辦理送修和承修單位交接手續。
(3)大修理。大修理是指通過更換,恢復其主要零部件,恢復設備原有精度、性能和生產效率而進行的全面修理。大修理的特點是:修理次數少,工作量大,每次修理時間較長,修理費用由大修理基金支付。設備大修後,質量管理部門和設備管理部門應組織使用和承修單位有關人員共同檢查驗收,合格後送修單位與承修單位辦理交接手續。
2.設備修理的方法
常用的設備修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一些:
(1)標準修理法,又稱強制修理法,是指根據設備零件的使用壽命,預先編制具體的修理計畫,明確規定設備的修理日期、類別和內容。設備運轉到規定的期限,不管其
技術狀況好壞,任務輕重,都必須按照規定的作業範圍和要求進行修理。此方法有利於做好修理前準備工作,有效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轉,但有時會造成過度修理,增加了修理費用。
(2)定期修理法,是指根據零件的使用壽命、生產類型、工件條件和有關定額資料,事先規定出各類計畫修理的固定順序、計畫修理間隔期及其修理工作量。在修理前通常根據設備狀態來確定修理內容。此方法有利於做好修理前準備工作,有利於採用先進修理技術,減少修理費用。
(3)檢查後修理法,是指根據設備零部件的磨損資料,事先只規定檢查次數和時間,而每次修理的具體期限、類別和內容均由檢查後的結果來決定。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由於修理計畫性較差,檢查時有可能由於對設備狀況的主觀判斷誤差引起零件的過度磨損或故障。
成本
控制
企業為了提高競爭能力,提高產品質量、產品更新換代、擴大增加品種、改進包裝、改進加工工藝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必須投入大量資金,對設備進行更新,這既是企業發展自身的需要,也是市場對企業的要求所在。但同時也增加了企業設備維修費用的支出,一般情況下,企業設備維修費用控制在設備固定資產的6%左右這個目標。設備是不可能不維修的,也不是設備維修費用越低越好,那么設備維修成本控制在一個什麼刻度為適呢?如何降低設備維修成本,這的確是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
組成
設備維修費用的組成從抽象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這部分成本大約占設備維修成本的35%,也可稱為固定成本。因為設備的維修,總是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財力的,在某一段時間內它是不變的,通常所說的維修定額就是指的這一部分,即使變動它的變幅也很小。另一部分則是對磨損的設備零部件需要進行整體和局部更換與修復,這部分成本稱為備件成本,占維修費用的50%到65%之間,也可稱它為可變成本。備件成本稱為可變成本不僅僅是因為它在設備維修費用中所占的比例較大,主要的是備件在投入運行前,受裝配水平和製造工藝的影響,備件本身的缺陷,給設備在運行中埋下隱患。那么在運行中,又受生產工藝、操作行為和環境的影響,使備件的劣化程度加劇。另外,備件之所以稱可變成本,還因為設備的零部件在磨損後,可以通過工藝修復,使之恢復原有的物理狀態和性能,再投入使用。而且精度越高,性能越好的設備,其設備備件的購置價值越高,修復價值的空間也越大,特別是一些進口設備的備件,備件價值比國內同技術性能相同的備件價值要高出3-4倍,這就為降低備件成本提供了空間,從而為降低設備修理費用提供了潛力。
構成
前面我們了解了設備維修費用的組成,那么作為設備維修費用中占絕大部分費用的備件成本又由哪些費用構成呢?設備備件費用的構成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備件購置成本,二是備件的機會成本,三是維修成本。備件的購置成本是一種顯性的有形成本,可以通過商務談判和技術談判,來降低這部分成本。機會成本指的是企業為了應對設備突發故障和設備備件周期保養,保持生產的連續性,而提前購置回後入庫備用的成本。這部分成本是一種隱性的成本,主要是因為購置回後入庫的備件,有可能即時用上,有可能多少年用不上。如果多年用不上就勢必造成資金積壓,維護和管理成本上升,從而導致整個設備維修費用的上升。維修成本是指對更換下來的備件,進行維修而投入的成本。備件的購置成本、機會成本和維修成本這三個方面,是造成備件費用較高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好解決好這三個因素,備件費用就會大大降低。
目標
實施雙贏
航運企業的設備備件品種、規格、型號等都在上萬種以上,但從購置的方式來看有兩大類,即進口備件和國產備件,這些廠家分布在國內和國外上千家企業。從企業內部來講,從事設備訂貨的人員為了使企業採購成本降低,他們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查閱同一型號備件承制方的資料(資質、生產能力、質量保證體系、工藝流程、價格),甚至到廠家實地考察,目的是為了貨比三家,這不僅勞動強度大,增加了企業本身的經濟負擔,也給對方造成經濟上的壓力,甚至滋生一些腐敗現象。既然要降低備件的採購成本,減輕勞動強度,又要保證備件質量,那么建立一個“雙贏”的採購供貨機制,就應該成為企業的首選目標。一個長期穩定的備件供應網路,不僅給供方帶來穩定的客戶,也使用戶在採購中減少一些中間環節,降低採購成本。雙方從買賣關係發展成一種合作關係,它給雙方帶來共同的利益。這種“雙贏”的策略還可擴展到大專院校,利用大專院校的人才優勢,解決設備備件的技術難題,特別是對一些進口備件這點尤為重要。另外我們可通過商務和技術談判,達到購買的備件價廉質優的目的。
零存管理
1.把好進口設備的前期管理,由於受技術制約和產品對設備功能的要求,我們有些設備和備件不得不從已開發國家進口,且這些設備大多都價格昂貴,對我們的成本壓力構成直接壓力,但我們還不得不去這樣做,問題是我們怎樣去做好。筆者認為首先是要對進口設備和備件做好調研、選型工作,特別是對一些用計算機和微電子控制的設備,是否能與現有的設備相匹配,是否具有先進性,要認真審視。我們決不能將購置回後的設備因為它不能適應於產品的需求,不能與設備的整體性相融讓它沉睡於庫中,在過去我們有些企業在這方面是比較盲從的,這既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也會使企業背上沉重的成本負擔,與管理的目標相悖。為此,我們要通過強化管理和與供應商的合作,最大限度實施設備備件的零庫存管理,。讓這些“虛擬”企業為我服務。
2.根據設備使用壽命周期,編制設備備件更新和採購計畫。任何一種設備都有一個使用周期,且包括維護周期和更換周期兩個時段。隨著設備信息化建設工程的建設和運行,設備使用壽命周期的信息將會通過計算機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所提供的設備使用壽命周期表,對編制設備備品
備件計畫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可以極大地提高備件計畫的準確性和適時性,從而降低機會成本造成的壓力。
3.運用設備診斷技術,及時診斷和排除因設備劣化而造成的突發事故。設備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巨大的,特別是一些突發事故既會造成人員傷害,也會造成財產的經濟損失。在實際工作中要杜絕設備運行中人為劣化的現象外,還必須運用設備診斷技術,儘早地發現設備的異常狀態,制定異常情況下的處理預案。診斷技術的套用這不僅僅是消除
事故隱患,更是減少因設備事故而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
降低費用
備件修復是降低備件成本的有效途徑,在備件的修復中對進口備件的修復是備件修復的重點。進口備件由於受國外技術的封鎖和所提供資料的殘缺,往往出現故障和損壞後,一時難已處置,造成極大的損失。所以對進口備件一是要敢於利用新技術,自主創新,要打破國外技術的壟斷,要掌握核心技術,通過修復後使之恢復原有的技術性能,繼續發揮設備的效用功能。二是作為團隊要給予高度重視,建立
激勵機制,鼓勵員工進行技術攻關,並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
五個階段
設備維修體制的發展過程可劃分為事後修理、預防維修、生產維修、維修預防和設備綜合管理五個階段。
1.事後修理
事後修理是指設備發生故障後,再進行修理。這種修理法出於事先不知道故障在什麼時候發生,缺乏修理前準備,因而,修理停歇時間較長。此外,因為修理是無計畫的,常常打亂生產計畫,影響交貨期。事後修理是比較原始的設備維修制度。除在小型、不重要設備中採用外,已被其它設備維修制度所代替。
2.預防維修
第二次大戰時期,軍工生產很忙,但是設備故障經常破壞生產。為了加強設備維修,減少設備停工修理時間,出現了設備預防維修的制度。這種制度要求設備維修以預防為主,在設備運用過程中做好維護保養工作,加強日常檢查和定期檢查,根據零件磨損規律和檢查結果,在設備發生故障之前有計畫地進行修理。由於加強了日常維護保養工作.使得設備有效壽命延長了,而且由於修理的計畫性,便於做好修理前準備工作,使設備修理停歇時間大為縮短,提高了設備有效利用率。
3.生產維修
預防維修雖有上述優點,但有時會使維修工作量增多,造成過分保養。為此,1954年又出現了生產維修。生產維修要求以提高企業生產經濟效果為目的來組織設備維修。其特點是,根據設備重要性選用維修保養方法,重點設備採用預防維修,對生產影響不大的一般設備採用事後修理。這樣,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做好重要設備的維修保養工作,同時也可以節省維修費用。
4.維修預防
人們在設備的維修工作中發現,雖然設備的維護、保養、修理工作進行得好壞對設備的故障率和有效利用率有很大影響,但是設備本身的質量如何對設備的使用和修理往往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設備的先天不足常常是使修理工作難以進行的主要方面。因此,於1960年出現了維修預防的構想。這是指在設備的設計、製造階段就考慮維修問題,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和易修性,以便在以後的使用中,最大可能地減少或不發生設備故障,一旦故障發生,也能使維修工作順利地進行。維修預防是設備維修體制方面的一個重大突破。
5.設備綜合管理
公設備維修預防的基礎上.從行為科學、
系統理論的觀點出發,於70年代初,又形成了設備綜合管理的概念。
設備綜合工程學,或叫設備綜合管理學.英文原名是Terotechnology,它是對設備實行全面管理的一種重要方式。1970年首創於英國,繼而流傳於歐洲各國。這是設備管理方面的一次革命。日本在引進、學習的過程中,結合生產維修的實踐經驗,創造了全面生產維修制度,它是日本式的
設備綜合管理。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企業中套用的發展。設備維修領域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基於狀態維修(Condition-basicmaintenance)和智慧型維修(Intelligentmaintenance)等新方法。
基於狀態維修是隨著可程式邏輯控制器(PLC)的出現而在生產系統上使用的,能夠連續地監控設備和加工參數。採用基於狀態維修,是把PLC直接連線到—台線上計算機上,實時監控設備的狀態,如與標準正常公差範圍發生任何偏差,將自動發出報警(或修理命令)。這種維護系統安裝成本可能很高,但是可以大大提高設備的使用水平。
智慧型維修,或稱自維修,包括
電子系統自動診斷和模組式置換裝置,將把遠距離設施或機器的感測器數據連續提供給中央工作站。通過這個工作站,維護專家可以得到專家系統和神經網路的智慧型支持,以完成決策任務。然後將向遠方的現場發布命令,開始維護例行程式,這些程式可能涉及調整報警參數值、啟動機器上的試驗振動裝置、驅動備用系統或子系統。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正在開發遠距離維護監控系統(RMMS).它是維護自動化未來發展方向的一個範例。在有些例子中,可以用機器人技術進行遠距離模組置換。
維修費用
一、重視設備的採購管理
設備的採購在選型上極其重要,若其可靠性高,可維修性良好,設備的後期維修費用就會減少很多。
另外,要選擇統一的機型,既便於備件的儲備,通用互換,也便於維修的組織,節省庫存費用。
設備選型的好壞,決定著設備壽命周期費用的多少。
二、選擇適宜的維修方式
如何擺正生產與市場的關係、生產與維修的關係至關重要。不重視維修,生產上隨意性大,在組織上、資金上、時間上不能給予設備管理與維修最基本條件的保證,必然會造成設備失修,設備完好狀況下降,進而影響設備效能的發揮,造成設備維修費用的增加。改進過去被長期採用的設備三級保養,大、中修等傳統作法。應由專人,組織合理的時間進行保養,對於大、中修等
計畫預修制,則改用靈活的項修、保養來替代。
三、提高設備的有效作業率
設備性能不好,效率不高,以及閒置過多,也是對設備資產的一種無形浪費,造成成本的增高。為此,重視提高設備的有效作業率,實行“責任與維修”、“維修人員年度考評制”等管理制度,加強設備管理激勵機制的建設與維修人員自我約束機制的建設。組織設備完好治理,“五漏”整頓,消除操作與維修“七項有害行為”等多項活動。設備有效作業率的提高,顯著降低了單位維修費用。
四、精心維修與保養設備
對設備認真細緻維修、正確操作、合理使用、精心維護,可防止設備零部件非正常磨損與損壞,延長修理間隔期,減少維修費用。主要存在兩種形式的維修浪費:一是設備失修。這是由於設備檢查漏項,預測不準確或由於經費不足,對設備不重視,拼設備而造成的設備失修現象。二是過剩維修。這是由於對設備進行過多的維修安排,以及過分追求設備性能的完好,如要求修舊如新等,要求過剩的功能造成的維修浪費。
五、完善規章制度
完善、科學合理的設備管理制度和規章條例,對成本有很大影響。
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也是設備管理的重點。為杜絕和減少設備管理與維修工作中存在的管理漏洞,賬物不符、維修保養不到位、設備帶病運轉、違章操作以及潤滑不良等形式的浪費,提高全員的自覺性。公司設備管理部根據統計維修費用的實際情況,先後制訂維修費用管理規定、非正常損壞件與設備事故的報告及處理制度、關於舊件修復的鑑定與獎勵規定等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規程,保養規範,點檢與保養記錄,強化設備管理的制度建設。
六、制訂科學、先進的技術經濟指標
1.指標是指導、檢查、評價各項業務、技術、經濟活動及其經濟效果的依據。指標可分成單項技術經濟指標和綜合指標,也可分成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指標的主要作用有:定量評價管理工作的
績效;在管理過程重起監督、調控和導向作用;起激勵與促進的作用。
2.設備管理的技術經濟指標就是一套相互聯繫、相互制約,能夠綜合評價設備管理效果和效率的指標。設備管理的技術指標是設備管理工作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設備管理工作涉及到資金、物資、
勞動組織、技術、經濟、生產經營目標等各方面,要檢驗和衡量各個環節的管理水平和設備資產經營效果,必須建立和健全設備管理的技術經濟指標體系。
維修定額 對全面衡量維修的勞動組織、物質、技術裝備、修理技術水平有價值,應繼續使用。但制定維修定額係數,隨著設備科含量的不斷增加,需作修訂和補充,同時應制定科學的維修指標。
設備完好率作為設備技術狀態的主要考核指標是有效的,可繼續使用。但在具體操作中,應對完好標準的定性條款加以研究改進,力求減少主觀因素的影響;或對指標的計算加以改進,確保指標的準確。
七、加強成本管理教育
1.為控制維修費用的支出,專門成立了由工程師參加的維修換件把關組,並就備件領用程式、非正常損壞件的鑑定與處理制訂了專門的規定。
2.為適應市場形勢,維修人員積極參與並配合厂部進行原輔材料最佳化配置工作,在基本不增加費用的情況下積極調整設備,適應各種原輔材料,使最佳化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3.大力開展成本教育活動。為搞好
成本管理,就費用問題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分析,商定各種對策,在節假日檢修,每日的生產會上經常進行專題說明與要求,並結合修理工考評進行了專項培訓,使成本管理工作得以深化。
八、提倡修舊利廢,節能降耗
1.為降低維修費用,充分發揮和調動維修人員的積極性,就舊件的修復、零件的損壞制訂了專門的鑑定程式與獎罰處理規定。
2.減少消耗、降低生產成本更是設備管理的主要內容。原材料的消耗大部分是在設備上實現的。設備狀態不好會增大原材料消耗;在能源消耗上,設備所占的比重更大。加強設備管理,提高設備運轉效率,降低沒備能耗是節約能源的重要手段。在設備運轉過程中,為維護設備正常運轉,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物資消耗。設備一般都有常備的零部件、易損件,如零部件消耗大,設備維修費用支出就高。
九、加強技術改進工作
技術改進對於完善設備性能,降低維修費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大力開展技術攻關活動,小改小革,消除設備中存在的固有缺陷,提高了系統工作的穩定性與效率,大大降低了檢查與維修的工作量,每年可節省不少維修費用。
十、建立監控體系,突出設備的經濟管理
過去維修費用分析,大都在期末進行,屬於事後分析,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當前,企業不應單純搞事後分析,而要加強推廣成本預測分析,即把計畫分析、預測分析和事後的實績分析結合起來,成立起完整的分析、預算體系。
三大趨勢
1.AME維修模型的建立與套用
我國企業的AME可用度偏低,維護及修理的費用過高,對適用於AME維修模型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因此建立適用的模型,輔助現場維修工程師做出定量化的維修決策,以確定合理的維修時機是維修管理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理論上來說,建立維修最佳化模型的基礎是大量有效的維修數據,而往往維修數據又是不可獲得的,因此在維修數據不全的情況下,如何利用主觀數據建立維修最佳化模型,將成為AME維修建模的發展趨勢。即憑藉維修工程師給出的有關維修方面的經驗數據,估計出設備的故障分布函式,並對建立的模型進行擬和檢驗。最終根據目標函式確定出合理的維修間隔期,使得單位時間內總的停機時間最小;建立合理的費用模型,確定出合理的維修時機,使得單位時間內設備維修費用的期望值最小。
2.維修的網路化與決策支持系統的建立
與國外相比,我國的維修管理現狀不盡人意,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企業對設備的維護管理不重視,各種原始記錄,如設備的故障史、診斷與維修經驗的積累和理論性的總結工作,大部分儲存在部分技術人員和維修工人頭腦中,未形成系統的資料,維修工作的科學性較差。所以在維修管理中必須引入計算機信息管理,將現有的故障診斷維修方面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
伴隨著AME在企業中重要性的加劇,對於維修時間、準度、精度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管理者發現由於維修不足或者維修過量,維修成本難以控制。隨著信息化的加劇,維修管理信息系統也不再是少數企業制勝的法寶嘲。維修的網路化及決策支持系統的建立將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網路管理應運而生,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網路管理是一個複雜的控制過程,用於控制和管理計算機網路設備連線、系統運行和資源分配,使之具有更高的運行效率,以尋求最大限度地增加網路的可用性,提高網路設備的利用率、網路性能、服務質量和系統安全,簡化多廠商設備組成的混合網路環境的運行管理,控制網路運行成本,並為網路發展提供長期規劃依據。在維修方面建立網路管理及決策支持系統的目的是要在一定的硬體基礎上運用軟體手段監測和控制網路運行,減少故障發生機率,並迅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監視和分析網路性能,以及最佳化網路配置。
3.維修的社會化、專業化
隨著技術專業化的發展,AME設備維修工作應從企業中分離出來。即按照生產用途、設備類型、地區劃分等不同方面,建立專業維修廠或地區性維修中心。專業維修廠通過經濟契約的方式,為企業提供有償服務,逐步形成社會化的維修體系。這些維修專業化組織將針對先進制造設備的性能指標,進行基礎數據的積累、建立設備故障庫及模型庫,通過計算機輔助設備進行維修決策。這樣將使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既有利於生產企業專注於主營業務、精幹主體、減輕企業負擔、提高效率和增強活力,又有利於社會行業的進一步分工、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國家可以通過法律、法規等來培育和規範設備維修市場,對進入市場的設備維修企業的資格認定、維修質量和價格以及維修交易糾紛的調解等進行規範化管理,為企業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設備維修體系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作者預見專業維修企業的興起,會像第三方物流一樣得到蓬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