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雪月之觀

記雪月之觀

《記雪月之觀》是明代文人沈周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以畫家對於色彩、光影、物體形態等所特有的敏感,捕捉住了月下雪景的種種特徵,將其出色地表現出來。又將月映清波間晃動的樹影比喻成“若鏡中見疏發,離離然可愛”,使人感受到了畫家觀察表現事物之活潑精細。其次,作者在雪月奇觀的描寫中,融入了他對人生的體悟,寄寓著深沉的哲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記雪月之觀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沈石田先生詩文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沈周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記雪月之觀
丁未1之歲,冬暖無雪。戊申2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霽3。風寒冱4而不消,至十日猶故在也。
是夜月出,月與雪爭爛,坐紙窗下,覺明徹異嘗。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樓。樓臨水,下皆虛澄5,又四囿於雪,若塗銀,若潑汞,騰光照人,骨肉相瑩。月映清波間,樹影滉弄,又若鏡中見疏發,離離然6可愛。寒浹7肌膚,清人肺腑。
因憑欄楯8上。仰而茫然9,俯而恍然10;呀11而莫禁,眄而莫收;神與物融,人觀兩奇,蓋天將致我於太素12之鄉,殆不可以筆畫追狀,文字敷13說,以傳信於不能從者。顧所得不亦多矣!
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與月當有神矣。我思挾14之以飛遨八表,而返其懷。汗漫15雖未易平,然老氣衰颯16,有不勝其冷者。乃浩歌下樓,夜已過二鼓17矣。仍歸窗間,兀坐18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屢遇,而健忘日,尋改19數日,則又荒荒20不知其所云,因筆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丁未: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2.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
3.霽:這裡謂雪停放晴。
4.冱(hù):寒冷凝結。
5.虛澄:空虛清澈。
6.離離然:歷歷分明的樣子。
7.浹(jiā):透。
8.欄楯(shǔn):欄乾。縱為欄,橫為楯。
9.茫然:迷濛不明。
10.恍然:模糊不清。
11.呀(xiā):張大了口。
12.太素:素淨。
13.敷:鋪陳。
14.挾:依仗。八表:謂八方之外,指極遠的地方
15.汗漫:沒有邊際的。
16.衰颯:衰落。
17.二鼓:二更天。
18.兀坐:獨自端坐。
19.改:更。
20.荒荒:暗淡不明的樣子。

白話譯文

丁未這一年冬天,天氣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正月初三開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氣放晴。但依然寒風肆虐,冰封雪凍,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銀裝素裹。
當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於紙窗之下,感到明亮無比。於是添加衣服出門,登上溪水西側的小樓。小樓臨著溪水,溪水清澈見底,四周覆蓋著皚皚白雪,如同塗上了一層白銀,又如同水銀潑了一地,晶瑩閃耀,人的肌膚也被映照得晶瑩潔白。明月映照著寒冷的水波,樹影在水中搖曳,如同鏡子中映照著的頭髮,歷歷分明。清冷的寒氣透入肌骨,沁入肺腑。
我扶著欄桿而上。仰視,茫然無際;俯視,混沌一片。不覺間呀然驚嘆不止,久久地凝視著不願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與外物融為一個整體,自己同周圍的環境都變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觀。上蒼將我放置於宇宙之間,這份景致竟然無以用筆畫來傳達,也不便用文字來鋪陳、傳達於沒有親臨這份情景的人。這樣看來,自己得到的已經很多了。
同時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應該比這裡更為壯觀,那裡雪月輝映的景致應當更為神奇。我的思緒因之而馳騁於四面八方,很久才回過神來。茫無邊際的思緒無法平抑,可是因為年老身體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襲。於是便放聲歌唱走下小樓,此時已過二更。回到窗前,獨自端坐。想到這輩子這樣的景致並未多見,並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變著,很多都已經茫然與模糊。於是我用筆記下了這次經歷。

創作背景

沈周一生絕意仕進,隱遁吳門,風神蕭散,據云望之如神仙中人。這篇散文作於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時作者已六十二歲,他以畫家的慧眼,詩人的靈性,生動地描繪了雪月交輝的美景。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新歲正月初三,一場江南罕見的大雪悄然而降,足足下了兩天,雖已放晴,但是天塞地凍,直到初十,依然冰封雪凝。此夕月出,雪月爭相輝映,寒宵靜坐紙窗之下,頓覺寰宇異常光明亮澈,不覺添衣而起,竟然獨自踏著碎玉瓊瑤,步上溪西小樓。小樓臨水,下皆空明澄激;四周景物悉被皚皚白雪覆蓋,冰琢玉砌;月光與雪光相激射,“若塗銀,若潑汞”,盡顯光的強度和質感。“騰光照人”進射出的光彩照耀著人,“骨肉相瑩”,仿佛照得人的骨肉都瑩潔透明。此為篇中警句,神來之筆。人,淨化了;世界,也淨化了,是潔白無瑕、晶瑩別透。置身於如此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既有蟬蛻於塵埃之外的欣喜,也有幾分荒寒空寂的悽然。更有樓前溪水,月光映照在清波間,波光軀粼,樹影滉漾,蕭疏的枝條倒映於寒碧之中,如同鏡子映照著人蕭疏的頭髮,歷歷分明明。非畫家的敏銳目光,不能及此。此時奇寒浸透肌膚,淒清砭入肺腑。
接著寫作者的冥思遐想。獨自憑欄,仰觀字,混茫一白,令人迷惘;俯視大塊,銀妝素裹,恍惚迷離;自己禁不住嗟嘆驚訝,凝視的目光久久不能收回。此時作者逸興遄飛,感到物我同化,渾融一體,人與自然都臻於清空澄明的境界。這是上天將我送入遠離塵囂的太素之鄉,那種泠泠御風而行的美妙,只可意會,不可官傳。遺憾的是不能形諸筆墨告訴那些未曾從游的人。但是,我所得到的美的享受已經很滿足了。
文中刻畫歲月滄桑、人生遲暮的心態,曲折入微。作者已是垂暮之年,無力浪遊天下,但是壯心未泯,雖然獨上小樓,卻還想著天下的名山大川應該境界更闊吧,那那裡的雪月之觀應該更加神奇吧,恨不能挾明月而高飛,遨遊八方之外,然後再返回這個雪月交輝的溪畔小樓的懷抱,可見他是多么渴望掙脫世俗塵網的羈絆。那那種漫無邊際、汗漫而游的神思遐想,雖然難以平息,但是老氣衰頹,禁受不住這裡的淒骨之寒,於是就縱聲高歌,走下樓去。時已二鼓,又回到紙窗之下,獨自端坐,悵然若失。此夕的雪月之觀,平生亦不屢遇,而自己的健忘卻日甚一日,再過幾天,又模糊淡忘了,故為記,捕捉住那可遇而不可求的奇觀。

名家點評

南通師院中文系教授姜光斗《中國古代文人小品》:沈周的這篇散文是繼唐代舒元與《長安雪下望月記》之後,描寫雪月奇觀的又一篇傑出的美文。首先,作者以畫家對於色彩、光影、物體形態等所特有的敏感,捕捉住了月下雪景的種種特徵,將其出色地表現出來。其次,在一篇不足的小品文中竟如此逼真傳神地寫出了難以言傳的心理歷程,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其難得的奇觀。

作者簡介

沈周(1426~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晚署白石翁。長洲人。為“吳門四家”之一,與文徵明、唐寅、仇英齊名,在畫壇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同時他又是一位文學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善畫山水,工詩文,喜藏書。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江南春詞》《石田雜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