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地方性的跑馬節,是在雲南昆明附近鄉下跑馬山下舉行的。這種聚集了近百里內四鄉民眾的盛會,到時百貨雲集,百藝畢呈,對於外鄉人更加開眼。不僅引人興趣,也能長人見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
- 創作年代:當代(20世紀60年代)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沈從文
原文欣賞,文章出處,作者簡介,相關資料,寫作背景,
原文欣賞
特來自四鄉載運燒酒的馬馱子,多把酒罈連馱架就地卸下,站在一旁招徠主顧,並且用小竹筒不住舀酒請人品嘗。有些上點年紀的人,閱兵點將一般,到處走去,點點頭又搖搖頭,平時若酒量不大,繞場一周,也就不免給那噴鼻濃香酒味熏得搖搖晃晃有個三分醉意了。各種酸甜苦辣吃食攤子,也都富有雲南地方特色,為外地所少見。婦女們高興的事情,是城鄉第一流銀匠到時都帶了各種新樣首飾,選平敞地搭個小小布棚,展開全部場面,就地開業,煮、炸、捶、鑽、吹、鍍、嵌、接,顯得十分熱鬧。賣土布鞋面枕帕的,賣花邊闌乾、五色絲線和胭脂水粉香胰子的,都是專為女主顧而準備。文具攤上經常還可發現木刻《百家姓》和其它老式啟蒙讀物。
大家主要興趣自然在跑馬,特別關心本村的勝敗,和劃龍船情形相差不多。我對於賽馬興趣並不大。雲南馬骨架多比較矮小,近於古人說的“果下馬”,平時當坐騎,爬山越嶺腰力還不壞,走夜路又不輕易失蹄。在平川地作小跑,鑽子步走來勻稱穩當,也顯得滿有精神。可是當時我實另有所會心,只希望從那些裝備不同的馬背上,發現一點“秘密”。因為我對於工藝美術有點常識,漆器加工歷史有許多問題還未得解決。讀唐宋人筆記,多以為 “犀皮漆”作法來自西南,系由馬鞍韉塗漆久經磨擦而成。“波羅漆”即犀皮中一種,“波羅”由樊綽《蠻書》得知即老虎別名,由此可知波羅漆得名便在南方。但是缺少從實物取證,承認或否認仍難肯定。我因久住昆明滇池邊鄉下,平時趕火車入城,即曾經從坐騎鞍橋上發現有各種彩色重疊的花斑,證明《因話錄》等記載不是全無道理。所謂秘密,就是想趁機會在那些來自四鄉裝備不同的馬背上,再仔細些探索一下究竟。結果明白不僅有犀皮漆雲斑,還有五色相雜牛皮紋,正是宋代“綺紋刷絲漆”的作法。至於宋明鐵錯銀馬鐙,更是隨處可見。雲南本出銅漆,又有個工藝傳統,馬具製作沿襲較古制度,本來極平常自然。可是這些小發現,對我說來卻意義深長,因為明白“由物證史”的方法,此後就用到研究物質文化史和工藝圖案發展史,都可得到不少新發現。當時在人馬群中擠來鑽去,十分滿意,真正應合了古人說的,“相馬於牝牡驪黃之外”。但過不多久,更新的發現,就把我引誘過去,認為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於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
原來跑馬節還有許多精彩的活動,在另外一個斜坡邊,比較僻靜長滿小小馬尾松林子和荊條叢生的地區,那時到處有一簇簇年輕男女在對歌,也可說是“情緒跑馬”,熱烈程度絕不下於馬背翻騰。雲南本是個詩歌的家鄉,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國。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
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對調子的來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彼此相去雖不多遠,卻互不見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或見景生情,即物起興,用各種豐富比喻,比賽機智才能。或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或互嘲互贊,隨事押韻,循環無端。也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當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冊,滾瓜熟,隨口而出。在場的既多內行,開口即見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輕易搭腔。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於是輕輕的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髮,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鬆快樂,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
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的臉,滿口白白的牙齒,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雲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髮盤在頭上。不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個村子裡去打鞦韆,用馬皮作成三丈來長的鞦韆條,懸掛在路旁高樹上,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遊自在若無其事!
在昆明鄉下,一年四季早晚,本來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由呈貢趕火車進城,向例得騎一匹老馬,慢吞吞的走十里路。有時趕車不及還得原騎退回。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有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裡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聽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後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的各種本地悅耳好聽山歌。有時面前三五步路旁邊,忽然出現個花茸茸的戴勝鳥,矗起頭頂花冠,瞪著個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對於唱歌也發生了興趣,經趕馬女孩子一喝,才撲著翅膀掠地飛去。這種鳥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卻歡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覆叫個不停。最有意思的是雲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鑽去。仿佛要一直鑽透藍空。伏在草叢中的雲雀群,卻帶點鼓勵意思相互應和。直到窮目力看不見後,忽然又象個小流星一樣,用極快速度下墜到草叢中,和其他同伴會合,於是另外幾隻雲雀又接著起飛。趕馬女孩子年紀多不過十四五歲,嗓子通常並沒經過訓練,有的還發啞帶沙,可是在這種環境氣氛里,出口自然,不論唱什麼,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大伙兒唱得最熱鬧的叫“金滿斗會”,有一次在龍街村子裡舉行,到時候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幾個鄉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圍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滿了三十來張桌子,每桌各自輪流低聲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聽曲子。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搖盪中舒捲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來會的婦女占多數,和逢年過節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潔利索,頭上手中到處是銀光閃閃,使人不敢認識。我以一個客人身分挨桌看去,很多人都象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隨後才想起這裡是村子口擺小攤賣酸泡梨的,那裡有城門邊挑水洗衣的,此外打鐵箍桶的工匠家屬,小雜貨商店的老闆娘子,鄉村土醫生和閹雞匠,更多的自然是趕馬女孩子和不同年齡的農民和四處飄鄉趕集賣針線花樣的老太婆,原來熟人真不少!集會表面說辟疫免災,主要作用還是傳歌。由老一代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好聽歌聲,全部傳給下一輩。反覆唱下去,到大家熟習為止。因此在場年老人格外興奮活躍,經常每桌輪流走動。主要作用既然在照規矩傳歌,不問唱什麼都不犯忌諱。就中最當行出色是龍街村子一個吹鼓手,年紀已過七十,牙齒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的唱下去。除愛情故事,此外嘲菸鬼,罵財主,樣樣在行,真象是一個“歌庫”。小時候常聽老太婆口頭語:“十年難逢金滿斗”,意思是盛會難逢,參加後,才知道原來這種會,只有正當金星入斗那一年才舉行的。
同是唱歌,另外有種抒情氣氛,而且背景也格外明朗美好,即跑馬節跑馬山下舉行的那種會歌。
西南原是詩歌的家鄉,我住雲南鄉下整整八年,所聽到的不過是極小範圍內一部分而已。解放後人民自己當家作主,生活日益美好,心情也必然格外歡暢,新一代歌手,都一定比三五十年前更加活潑和熱情。唱歌選手兼勞動模範,不是五朵金花,應當是萬朵金花!
文章出處
本文節選自《過節和觀燈》(《沈從文散文選》),《過節和觀燈》寫於1963年,發表於《人民文學》,原文由三篇小文章組成,分別是《端午給我的特別印象》、《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燈節的燈》。
註:一些教材將本文進行刪節,成為課文《雲南的歌會》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苗族,祖母劉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漢族。沈從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東大學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沈從文1988年病逝於北京。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早期的小說集有《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等,基本主題已見端倪,但城鄉兩條線索尚不清晰,兩性關係的描寫較淺,文學的純淨度也差些。30年代後,他的創作顯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rui)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中長篇《阿麗思中國遊記》《邊城》《長河》,散文《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湘西》,文論《廢郵存底》及續集、《燭虛》《雲南看雲集》等。沈從文由於其的創作風格的獨特,在中國文壇中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
相關資料
跑馬節是西藏自治區藏北高原藏族牧民—年一度的傳統盛會,於每年藏曆七月擇日舉行。
節日期間,牧民們安排好生產、生活,穿上民族服裝,或騎馬、或騎氂牛、或坐車,從四面八方匯集於賽馬場上。節日的賽馬場周圍搭起高低錯落、五顏六色的帳篷,鋪上卡墊,擺上青稞酒、酥油茶、牛羊肉等食品,有的還擺上收音機、錄音機。賽馬場上彩旗招展,歌聲嘹亮、熱鬧非凡。參加比賽的駿馬,一匹匹膘肥體壯。馬鬃、馬尾都用彩綢紮成辮子,騎手們身穿黃馬褂和鑲著金絲條的箭褲.一隻胳膊袒露在外,一個個威風凜凜,英姿颯爽,佇立於自己的駿馬之旁。只聽“叭!”的—聲槍響,騎手們便翻身上馬,一匹匹駿馬,四蹄騰空,閃電一般地從人們的面前一掠而過。臨近終點,場上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和經久不息的歡呼聲,響徹雲霄,場面真是動人。賽馬結束,立即開展各種文體比賽活動,演出傳統的藏戲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歌舞,買賣馬匹和農副土特產品,夜幕降臨,盤坡草原燃起一堆堆篝火,藏、回、蒙、土等族人民圍著熊熊的篝火,翩翩起舞,盡情歌唱,歡度節日。
寫作背景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識廣博、閱歷豐富的老歌手,以長篇的敘事性歌曲,向本民族民眾和青少年傳授歷史知識、生產知識、生活知識和禮儀知識。雲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現的內容十分豐富,無論是民族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還是生活中的婚喪禮俗,幾乎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動的反映。
《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就是沈從文作為歷史文物研究學家對雲南民俗——雲南的歌會的一種“行為採錄”,是作為作家的沈從文對於民俗文化一種特殊的“搶救性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