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經濟史研究方法

《計量經濟史研究方法》是於2016年12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劉巍 。
叢書名:社會經濟史研究系列
頁數:393
書號:978-7-5201-0078-6
關鍵字:計量經濟史|經濟史|實證主義
開本:32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地考察了計量經濟史(Cliometrics)的研究方法,並提供了作者近年來嘗試研究的案例。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討論研究方法,基本上遵從實證主義研究路線:前提假設——邏輯推理——實證檢驗;下編介紹了幾個不同角度的研究案例,諸如文獻評介、學術商榷與應答、中外經濟史專題研究和理論質疑與補充等。
作者簡介
劉巍,經濟學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計量經濟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目錄
導 論
0.1 計量經濟史的內涵
0.2 計量經濟史與傳統經濟史的主要區別
0.3 計量經濟史學科開創與傳入中國
0.4 計量經濟史研究的主要學術價值
上編:研究方法
1 前提假設
1.1 上位前提假設——巨觀經濟態勢
1.2 下位前提假設——制度安排和其他市場條件
1.3 技術性假設——分析過程中的簡化手段
2 邏輯推理
2.1 邏輯思路的形成——分析工具的選擇與修正
2.2 常用的邏輯推理方式
3 實證檢驗
3.1 計量經濟史與計量經濟學
3.2 計量經濟史研究中的數量模型
3.3 數量分析過程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4 計量經濟史文獻範式簡介
4.1 正標題與副標題
4.2 作者姓名和所屬機構名稱
4.3 內容提要
4.4 關鍵字
4.5 正文
4.6 注釋
4.7 參考文獻
4.8 英文題目、內容提要和關鍵字
4.9 作者簡介
5 計量經濟史研究者的學術定位——“研究鏈”芻議
5.1 經濟史“研究鏈”上游環節——數據和故事的發掘整理
5.2 經濟史“研究鏈”中游環節——解釋經濟現象和探討邏輯關係
5.3 經濟史“研究鏈”下游環節——補充、修正或發現經濟學理論
5.4 總結
下編:研究案例
6 文獻評介與學術商榷
6.1 1996年以來中國近代計量經濟史研究評述
6.2 供給約束下中國的匯率、貿易收支與複本位制(1870~1900年)
6.3 近代中國GDP估算理念、方法與功用
7 中國經濟史專題研究
7.1 近代化起步以來中國經濟態勢初探
7.2 資本品短缺、貨幣緊縮與中國總產出下降
7.3 1979年以來中國的貨幣流通速度與物價波動
8 外國經濟史專題研究
8.1 美國經濟波動中的進口貿易研究——近百年歷史經驗分析
8.2 美國大蕭條的邏輯起點:收入分配不公(1919~1929年)
9 經濟學理論探索
9.1 對凱恩斯“流動性陷阱”學說的質疑——基於美國大蕭條的經驗
9.2 比較優勢理論的前提假設:供給約束與國家虛無
9.3 IS-LM模型的必備前提:有效需求小於潛在需求——對“有效需求不足”的邏輯分析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