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輸出縮微片

計算機輸出縮微片

計算機輸出的二進制編碼數據轉換成人可讀縮微影像,記錄在感光膠片上的技術,簡稱COM。COM將計算機輸出的二進制編碼數據轉換成人可讀縮微影像,記錄在感光膠片上的技術,簡稱COM。其中M的含義現已延伸到縮微拍攝裝置、縮微化、縮微平片、縮微品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計算機輸出縮微片
  • 外文名:COM
  • 性質:二進制編碼數據
  • 功能:轉換成人可讀縮微影像
  • 簡稱:COM
介紹,比較,分部,第一台,

介紹

故COM已成為一種與計算機輸出縮微品化有關的技術總稱。通常COM 用來替代計算機的傳統印表機

比較

印表機的列印速度遠遠低於計算機產生數據的速度,而且需耗用大量的紙張,檢索又不方便。而COM每秒鐘可輸出12萬字元,比印表機的列印速度快20倍,採用COM 可更有效地發揮計算機高速處理功能。 COM媒體的信息密度為磁帶、磁碟的25~100倍,為印表機紙拷貝的500倍,能顯著地克服上述印表機的缺點。

分部

典型的COM裝置有 6個部分(見圖)。 ①輸入部分,接收來自計算機或磁帶機的二進制編碼數據。②邏輯部分,將輸入數據解碼併入邏輯轉換成所需的控制信號,用來實現縮微片拍攝、格式化、註明標題和作索引等功能。③轉換部分將二進制編碼數據轉換成驅動偏轉和顯示部分所需的模擬信號。④偏轉和顯示部分,本例是一個精密字元顯示陰極射線管。在上述模擬信號的驅動下,偏轉電子束,使在規定的螢幕位置上顯示出人可讀字元。⑤表格投影器,在需要列表的場合,將幻燈片上的表格格式通過半透明反射鏡投影進拍攝機。⑥縮微片拍攝機,將陰極射線管螢幕上的字元和表格投影疊加在一起,並縮小尺寸後拍攝在感光膠片上。現代COM系統的自動化程度很高,它常包括有膠片充洗機和縮微片拷貝、檢索、閱讀、複印等裝置。常用的 COM縮微品是16毫米卷片和縮微平片。它們的縮微倍率大多採用24倍或42倍。

第一台

第一台 COM裝置於1954年由美國 斯特勞堡-卡爾遜公司研製成功。第一台商用 COM裝置1961年安裝在美國聖迭戈康凡爾空間分部,用來處理早期阿特拉斯飛彈的數據。早期COM系統在工商業界推廣使用。196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洛克希德飛彈與空間圖書館首先用 COM生產存儲有新書和技術報告目錄的盒式縮微片。1967年英國 威斯敏斯特和其鄰近的幾家城市圖書館開始實施以一項用COM製作聯合館藏目錄的計畫。進入70年代,歐美不少圖書館都加入了發行COM圖書期刊目錄的行列。COM目錄的成本不到同樣復份數的書本式目錄的十分之一,其貯存和使用又都方便,將會更快地在情報和圖書館界普及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