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本書是在2000年第1版的基礎上改編而成。重點介紹以Internet為背景的計算機網路系統軟硬體核心技術與最新發展動態。
目錄結構
第1章引言1
1.1為什麼要學習計算機網路1
1.2計算機網路及組成3
1.3計算機網路發展簡史5
1.4計算機網路的分類和功能7
1.4.1計算機網路分類7
1.4.2計算機網路的功能8
1.5本書的構成8
練習與思考9
第一篇數據通信基礎
第2章傳輸介質13
2.1簡介13
2.2雙絞線13
2.3同軸電纜14
2.4光纖15
2.5無線傳輸17
練習與思考18
第3章傳輸技術19
3.1簡介19
3.2信道頻寬與傳輸延遲19
3.2.1信道19
3.2.2信道頻寬19
3.3信道容量與信道復用21
3.3.1信道容量21
3.3.2信道復用22
3.4異步通信與基帶傳輸27
3.4.1異步通信27
3.4.2傳輸信號的編碼方式27
3.4.3基帶傳輸29
3.5遠距離通信與載波傳輸30
3.6有關傳輸介質的幾種常用標準31
3.6.1有關機械特性的標準31
3.6.2有關電氣特性的標準31
3.6.3有關功能特性的標準32
3.6.4有關規程特性的標準33
練習與思考33
第二篇區域網路與分組交換技術
第4章網路體系結構和基本概念37
4.1簡介37
4.2計算機網路協定37
4.3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39
4.4ISO/OSI網路體系結構40
4.5Internet網路體系結構43
4.6幀與分組的概念45
4.6.1分組45
4.6.2幀47
4.7誤差檢測與控制47
4.7.1校驗和(checksum)方式48
4.7.2循環碼CRC檢測方式(cyclicredundancychecks)48
4.7.3差錯控制方式49
4.8地址50
4.8.1用戶地址、網路層地址與物理地址50
4.8.2物理地址的配置和作用51
4.9服務模式52
4.10網路協定與作業系統54
4.11網路性能54
4.11.1網路性能參數54
4.11.2性能參數之間的關係55
4.11.3幾種性能評價用排隊模型56
練習與思考56
第5章網路拓撲結構與訪問控制58
5.1簡介58
5.2幾種常見的區域網路拓撲結構58
5.2.1點到點直接連線方式58
5.2.2匯流排結構59
5.2.3環形結構60
5.2.4星形結構61
5.3ALOHA訪問控制方式62
5.4匯流排形區域網路訪問控制方式64
5.4.1CSMA方式64
5.4.2CSMA/CD方式65
5.5環網訪問控制方式66
5.5.1令牌環(tokenring)訪問控制方式66
5.5.2FDDI訪問控制方式66
5.6星形結構訪問控制方式67
練習與思考68
第6章區域網路技術69
6.1區域網路的基本概念69
6.2區域網路的參考模型70
6.3區域網路地址72
6.4IEEE802.272
6.4.1LLC層的服務訪問點SAP72
6.4.2LLC層所提供的服務73
6.4.3LLC幀的結構74
6.5IEEE802.3:乙太網76
6.5.1802.3區域網路的組成76
6.5.2802.3乙太網的體系結構77
6.5.3衝突退避算法79
6.6IEEE802.5:令牌環79
6.6.1令牌環MAC幀格式79
6.6.2令牌環的維護81
6.7FDDI82
6.7.1FDDI概述82
6.7.2FDDI的物理層84
6.7.3FDDI的MAC層85
6.7.4FDDI的SMT86
6.8虛擬區域網路87
6.8.1交換區域網路87
6.8.2VLAN的定義88
6.8.3VLAN的套用90
6.9無線區域網路91
6.9.1無線區域網路的特點91
6.9.2無線區域網路分類91
6.9.3無線網路物理層92
6.9.4802.11幀結構96
6.10千兆位乙太網97
6.10.1千兆位乙太網體系結構和特點97
6.10.2千兆乙太網的物理層協定98
6.10.3千兆位乙太網的MAC子層98
6.11萬兆乙太網100
6.11.1萬兆乙太網簡介100
練習與思考100
第7章廣域網技術101
7.1概述101
7.2廣域網的參考模型101
7.3廣域網的構成102
7.4廣域網的地址與路由103
7.4.1廣域網中的物理地址103
7.4.2廣域網中分組的轉發103
7.4.3層次地址和路由的關係104
7.4.4廣域網中的路由104
7.4.5路由表的計算105
7.5X.25106
7.5.1概述106
7.5.2X.25技術基礎106
7.6幀中繼110
7.6.1概述110
7.6.2協定參考模型和工作原理111
7.6.3網路組成和用戶接入113
7.7SLIP和PPP113
7.7.1概述113
7.7.2PPP的組成114
7.7.3PPP的工作原理114
7.7.4PPP套用舉例116
練習與思考117
第8章寬頻接入網路技術118
8.1寬頻接入技術概述118
8.1.1接入網的定義118
8.1.2網路接入技術及分類118
8.2銅線接入技術119
8.2.1ADSL119
8.2.2VDSL122
8.3光纖接入網路技術123
8.3.1光纖接入網路概述123
8.3.2無源光纖網路接入技術124
8.3.3有源光纖接入技術125
8.3.4FTTX+LAN接入方式126
8.4光纖與同軸電纜混合網路127
8.4.1CATV簡介127
8.4.2HFC(hybridfibercoax)127
8.5寬頻無線接入技術130
8.5.1寬頻無線網路協定802.16130
8.5.2本地多點分配業務LMDS132
練習與思考133
第三篇網路互連技術
第9章TCP/IP137
9.1簡介137
9.2IP報文格式137
9.3IP位址140
9.3.1IP位址的分類和表示140
9.3.2子網和掩碼141
9.3.3廣播地址和組播地址142
9.3.4回送地址143
9.3.5專用地址與網路地址轉換NAT143
9.3.6無分類編址CIDR143
9.4地址解析協定ARP與反向地址解析協定RARP144
9.4.1地址解析協定ARP144
9.4.2反向地址解析協定RARP145
9.5IP路由表146
9.5.1路由表的構成146
9.5.2路由表的搜尋147
9.6IP報文轉發過程148
9.7數據包的分段和重組148
9.8ICMP協定150
9.8.1ICMP報文分類150
9.8.2ICMP差錯報文150
9.8.3ICMP控制報文152
9.8.4請求/應答報文153
9.9組播和IGMP協定154
9.10TCP協定155
9.10.1TCP協定功能概述155
9.10.2接口和套接字156
9.10.3TCP包頭157
9.10.4TCP連線管理159
9.10.5TCP協定狀態轉換過程160
9.10.6數據傳輸162
9.11UDP協定162
9.12基於套接字的網路互聯通信163
9.12.1套接字及接口163
9.12.2基於WinSock的通信程式編寫方法167
練習與思考171
第10章網路互連173
10.1簡介173
10.2網橋技術174
10.2.1透明網橋175
10.2.2源選徑網橋177
10.2.3遠程網橋178
10.2.4比較和總結178
10.3路由器和路由協定179
10.4RIP180
10.4.1RIP包格式180
10.4.2RIP協定的工作過程181
10.4.3RIP協定的無限計數問題183
10.5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協定OSPF183
10.5.1OSPF概述183
10.5.2網路拓撲資料庫184
10.5.3網路層次結構的劃分185
10.5.4鏈路狀態公告和毗鄰關係186
10.5.5OSPF協定報文及其工作過程187
10.5.6路由表的計算188
10.6邊界網關協定:BGP4188
10.7組播路由191
練習與思考192
第四篇網路協定工程
第11章協定工程的數學基礎197
11.1簡介197
11.2有限狀態自動機FSM198
11.2.1引言198
11.2.2FSM198
11.2.3通信有限狀態自動機CFSM200
11.2.4CFSM的簡化201
11.2.5CFSM的執行202
11.2.6擴展有限狀態自動機EFSM203
11.3Petri網204
11.3.1基本概念204
11.3.2Petri網的定義205
11.3.3Petri網的基本性質206
11.3.4Petri網與協定工程207
11.4抽象數據類型和多元代數207
11.4.1引言207
11.4.2多元代數208
11.4.3等式邏輯211
11.4.4抽象數據類型211
練習與思考212
第12章協定的開發過程213
12.1簡介213
12.2協定工程的研究內容214
12.2.1協定標準的制訂214
12.2.2協定開發214
12.3協定開發模式與工具218
12.4協定綜合技術219
12.4.1協定邏輯錯誤219
12.4.2協定綜合方法分類220
12.4.3面向服務的協定綜合法220
12.4.4面向邏輯的協定綜合設計法221
12.5協定形式描述技術222
12.5.1什麼是協定形式描述222
12.5.2形式描述語言222
12.6協定驗證222
12.7協定實現225
12.7.1面向實現的協定形式描述225
12.7.2協定實現的基本方法226
12.8協定一致性測試227
練習與思考229
第五篇網路管理與套用
第13章網路管理233
13.1簡介233
13.2基本概念234
13.2.1SNMP管理模型234
13.2.2網管代理235
13.2.3網路管理站236
13.2.4SNMP網管協定236
13.3管理對象的描述237
13.3.1模組237
13.3.2對象類型和對象值238
13.3.3對象識別符239
13.4SMI與MIB240
13.5SNMP工作機制243
13.5.1SNMP的訪問控制243
13.5.2對象實例的搜尋244
13.5.3SNMP協定機制244
練習與思考245
第14章網路安全247
14.1簡介247
14.2網路安全的層次劃分247
14.3訪問控制與口令250
14.4防火牆與監督工具250
14.4.1防火牆250
14.4.2監督工具251
14.5套用網關與代理伺服器252
14.6密碼技術252
14.6.1密碼技術概述252
14.6.2DES算法253
14.6.3RSA公開密鑰算法254
14.7認證與數字簽名255
14.8IP協定加密與網路安全信息256
練習與思考257
第六篇計算機網路發展新技術
第15章IPv6261
15.1簡介261
15.2IPv6的技術要求262
15.3IPv6的基本規範263
15.3.1IPv6與IPv4的主要區別263
15.3.2IPv6的報文頭264
15.4IPv6的地址結構265
15.4.1IPv6地址的表現形式與標識符266
15.4.2IPv6的單一通信地址268
15.4.3選播通信地址269
15.4.4組通信地址270
15.5IPv6的開發界面270
15.6IPv6的主要研究課題271
15.6.1域名伺服器DNSv6271
15.6.2IPv6路由器272
15.6.3IPv6的平滑過渡272
練習與思考273
第16章網路服務質量274
16.1簡介274
16.2服務質量QoS275
16.2.1QoS的一般描述275
16.2.2OSI參考模型中的QoS定義276
16.2.3CCITT(ITU)的QoS定義277
16.2.4IETF的QoS定義278
16.3Internet集成服務279
16.3.1集成服務模型279
16.3.2服務類型279
16.3.3資源共享要求與服務範圍280
16.3.4QoS控制的實現框架281
16.4區分服務282
16.4.1PHB282
16.4.2DS欄位定義282
16.4.3DS域模型283
16.5多協定標記交換MPLS284
16.5.1MPLS的基本原理284
16.5.2標記分發協定286
16.5.3MPLS技術的套用286
練習與思考287
第17章計算機網路發展趨勢288
17.1簡介288
17.2格線技術289
17.2.1格線定義、分類與特點289
17.2.2格線系統組成290
17.2.3格線研究與套用292
17.3P2P技術293
17.3.1概述293
17.3.2P2P網路分類293
17.4無線感測器網路295
17.4.1概述295
17.4.2無線感測器網路295
17.4.3無線感測器網路的主要技術296
17.5主動式網路297
17.6端系統299
17.6.1NC的出現299
17.6.2PDA與移動設備300
17.6.3影響PDA產品發展的關鍵因素300
17.6.4其他接入設備301
17.7移動通信301
17.7.1簡介301
17.7.2動態主機配置協定DHCP302
17.7.3虛擬IP位址304
17.8網路伺服器技術與主動服務306
練習與思考306
附錄AInternet協定標準308
參考文獻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