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系統設計:片上系統

計算機系統設計:片上系統

跨越計算機系統設計與片上系統結構的力作,全新的針對計算機系統設計尤其是片上系統的面向硬體的解決方案。

基本介紹

  • 書名:計算機系統設計:片上系統
  • 作者:(美)麥可 J.弗林(Michael J.Flynn)
  • 譯者:張志敏
  • ISBN:978-7-111-49813-1
  • 頁數:278
  • 定價:78.00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6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叢書名:國際信息工程先進技術譯叢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由計算機工程領域資深學者編著,涵蓋了計算機系統/SoC設計的許多重要研究內容,著眼於以系統為中心的設計空間理念,從基本概念和分析技術著手,對各種套用和架構設計、開發予以重點闡述。書中除了講解計算機體系結構中處理器、記憶體、互聯等要素外,重點介紹了系統的定製化設計技術與可重構性設計技術,更關注系統級開發時關於面積、速度、功耗和可配置性等權衡技術發展,並指出計算機系統/SoC設計面臨的挑戰。
本書不僅可供計算機系統設計專業人員、SoC設計師及計算機學者閱讀,也可作為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及電子工程等專業研究生的參考書。

目錄

譯者序
原書前言
縮略語
第1章系統方法簡介
1.1系統架構:概覽
1.2系統組件:處理器、存儲器及互聯
1.3硬體和軟體:可程式性與性能
1.4處理器架構
1.4.1處理器:功能的觀點
1.4.2處理器:架構的觀點
1.5記憶體與定址
1.5.1SoC記憶體實例
1.5.2定址:記憶體架構
1.5.3SoC作業系統記憶體
1.6系統級互聯
1.6.1基於匯流排方法
1.6.2片上網路方法
1.7SoC設計方法
1.7.1需求與規範
1.7.2設計疊代
1.8系統架構及其複雜性
1.9SoC產品經濟及影響
1.9.1影響產品成本的因素
1.9.2給產品經濟和技術複雜性建模:SoC課程
1.10應對設計複雜性
1.10.1購買IP
1.10.2重構
1.11總結
1.12習題
第2章晶片基礎:時間、面積、功耗、可靠性和可配置性
2.1引言
2.1.1設計的權衡
2.1.2需求和規格
2.2周期
2.2.1周期的定義
2.2.2流水線最佳化
2.2.3性能
2.3晶片面積和成本
2.3.1處理器面積
2.3.2處理器單元
2.4理想和實用尺寸
2.5功耗
2.6在處理器設計中面積時間功耗的權衡
2.6.1工作站處理器
2.6.2嵌入式處理器
2.7可靠性
2.7.1解決物理錯誤
2.7.2錯誤檢測和糾正
2.7.3解決製造缺陷問題
2.7.4存儲和功能擦除
2.8可配置性
2.8.1為什麼要可配置性設計
2.8.2可配置器件的面積估計
2.9總結
2.10習題
第3章處理器
3.1引言
3.2SoC處理器的選擇
3.2.1概述
3.2.2實例:軟處理器
3.2.3實例:處理器核選擇
3.3處理器體系結構中的基本概念
3.3.1指令集
3.3.2一些指令集習慣
3.3.3分支
3.3.4中斷和異常
3.4處理器微體系結構的基本概念
3.5指令處理的基本元素
3.5.1指令解碼器和互鎖
3.5.2旁路
3.5.3執行單元
3.6緩衝:讓流水線延遲最小化
3.6.1平均請求率緩衝
3.6.2固定或最大請求率的緩衝設計
3.7分支:減少分支的開銷
3.7.1分支目標獲取:分支目標緩衝
3.7.2分支預測
3.8更健壯的處理器:矢量、超長指令字和超標量體系結構
3.9矢量處理器和矢量指令擴展
3.9.1矢量功能部件
3.10超長指令字處理器
3.11超標量處理器
3.11.1數據相關
3.11.2檢測指令並行
3.11.3一個簡單的實現
3.11.4亂序指令的狀態保存
3.12處理器的演變和兩個實例
3.12.1軟核和固核處理器設計:IP形式的處理器
3.12.2高性能定製處理器
3.13總結
3.14習題
第4章片上系統和基於主機板系統的存儲設計
4.1引言
4.2概況
4.2.1SoC外部存儲:快閃記憶體
4.2.2SoC內部存儲器:放置點
4.2.3存儲器大小
4.3暫存器和快取
4.4基礎概念
4.5快取組織形式
4.6快取數據
4.7寫策略
4.8失效替換策略
4.8.1讀取一行
4.8.2行替換
4.8.3快取環境:系統、事務和多道程式的影響
4.9其他類型的快取
4.10分離的指令快取和數據快取及代碼密度的影響
4.11多級快取
4.11.1快取陣列大小的限制
4.11.2評估多級快取
4.11.3邏輯包含
4.12虛實轉換
4.13片上存儲系統
4.14片外(基於主機板)存儲系統
4.15簡單DRAM和存儲陣列
4.15.1SDRAM和DDR SDRAM
4.15.2存儲緩衝器
4.16處理器存儲器互動簡單模型
4.16.1簡單多處理器和存儲器模型
4.16.2StreckerRavi 模型
4.16.3交叉快取
4.17總結
4.18習題
第5章互聯
5.1引言
5.2概述:互聯結構
5.3匯流排:基本結構
5.3.1仲裁和協定
5.3.2匯流排橋
5.3.3物理匯流排結構
5.3.4匯流排多樣性
5.4SoC匯流排標準
5.4.1AMBA匯流排
5.4.2CoreConnect匯流排
5.4.3匯流排接口單元:匯流排套接字和匯流排封裝
5.5匯流排模型分析
5.5.1競爭和共享匯流排
5.5.2簡單的匯流排模型:沒有重新提交
5.5.3重新提交的匯流排模型
5.5.4使用匯流排模型:計算給定的占有率
5.5.5匯流排事務的影響和競爭時間
5.6超越匯流排:擁有交換互聯的NoC
5.6.1靜態網路
5.6.2動態網路
5.7一些NoC交換的例子
5.7.1直接網路的一個二維格線的實例
5.7.2同步SoC的異步交叉互聯(動態網路)
5.7.3阻塞與不阻塞比較
5.8分層結構和網路接口單元
5.8.1NoC的分層結構
5.8.2NoC和NIU的實例
5.8.3匯流排與NoC比較
5.9網際網路評估
5.9.1靜態網路與動態網路比較
5.9.2網路比較:實例
5.10總結
5.11習題
第6章定製與可配置性
6.1引言
6.2估算定製的有效性
6.3SoC定製綜述
6.4定製指令處理器
6.4.1處理器定製方法
6.4.2架構描述
6.4.3自動識別定製指令
6.5重構技術
6.5.1可重構的功能單元
6.5.2重構互聯
6.5.3軟體可配置處理器
6.6可重構設備上的映射設計
6.7特定實例設計
6.8可定製軟體處理器的一個實例
6.9重構
6.9.1重構的開銷分析
6.9.2平衡分析:重構的並行性
6.10總結
6.11習題
第7章套用研究
7.1引言
7.2SoC設計方法
7.3套用研究:AES
7.3.1AES:算法及需求
7.3.2AES:設計和評估
7.4套用研究:三維圖形處理器
7.4.1分析:處理
7.4.2分析:互聯
7.4.3原型技術
7.5套用研究:圖像壓縮
7.5.1JPEG壓縮
7.5.2實例:數字靜態相機中的JPEG系統
7.6套用研究:視頻壓縮
7.6.1MPEG和H.26X視頻壓縮:需求
7.6.2H.264加速:設計
7.7未來的套用研究
7.7.1MP3音頻解碼
7.7.2IEEE 802.16軟體定義無線電
7.8總結
7.9習題
第8章展望:未來的挑戰
8.1引言
8.2未來的系統:全自治片上系統
8.2.1概述
8.2.2技術
8.2.3功耗
8.2.4全自治片上系統的外形
8.2.5計算機模型和存儲
8.2.6RF和雷射通信
8.2.7感測
8.2.8動力、飛行及果蠅
8.3未來的設計流程:自我最佳化和自我驗證
8.3.1動機
8.3.2概述
8.3.3部署前
8.3.4部署後
8.3.5規劃和挑戰
8.4總結
附錄處理器評估工具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