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計算機操作複雜,只有專家才能使用。隨著分時系統與小型機的推廣,開始用鍵盤代替讀卡機和紙帶機,用字元顯示器補充單獨使用的電傳打字機或印表機,簡化了輸入輸出操作。建立友好的用戶界面,讓計算機適應人而不是讓人去適應計算機。用戶隊伍的迅速擴大,使用戶中的非專業人員大量增加,更顯出"對用戶友好"的迫切性。1982年,美國Xerox公司採用圖形顯示器和滑鼠器等設備,首先在Alto型計算機上的Small Talk程式設計環境中,採用層疊式視窗、彈出式選單等人機互動技術,一舉吸引了公眾的注意。1984年,美國Apple公司在推出 Macintosh PC機的同時,除採用視窗與選單技術外,還增加了引人注目的"對話框"等技術。從此,圖文茂的圖形用戶界面,開始取代傳統的字元用戶界面,以"多視窗"、"下拉選單"和"在線上幫助"為特徵的視窗系統迅速推廣,在今天的PC機用戶中幾乎已家喻戶曉。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形聲兼備的多媒體用戶界面也初露頭角。不久的將來,計算機的操作與套用將更趨簡便,更加自然。一個高性能的工具,配上友好的用戶界面,再加上低廉的價格,使得計算機從"昔日王榭堂前燕",變成了如今的"飛入平常百姓家"。計算機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分。
199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由參議員阿爾·戈爾(Al·Gore)提出的“高性能計算法案”( The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ct),後來也稱為“信息高速公路(Infornation Snperhighway)法案”。1993年1月,戈爾當選為柯林頓政府的副總統,同年9月,他代表美國政府發表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日程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Agenda for Action)",即:“美國信息高速公路計畫”,或稱"NII"計畫。按照這一日程,美國計畫在1994年把 100 萬戶家庭聯入高速信息傳輸網,至2000年聯通全美的學校、醫院和圖書館,最終在10-15年內(即 2010 年以前)把信息高速公路的"路面" —— 大容量的高速光纖通信網,延伸到全美9500萬個家庭。NII計畫宣布後,不僅得到美國國內大公司的普遍支持,也受到世界各國(首先是日本和歐盟國家)的高度重視。許多開發中國家(包括中國)也在研究NII計畫,並且制訂和提出該國的對策。網路系統是NII計畫的基礎。早在1969年,美國就建成了第一個國家級的廣域網——ARPAnet。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和PC機的普及,以PC機為主體的區域網路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網路——Internet網(常稱為"網際網路")就是在ARPAnet的基礎上,由35000多個區域網路、城域網(MAN)和國家網互連而成的一個全球網路。Internet已把全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幾千萬台計算機及幾千萬的用戶連線在一起,網上的數據信息量每月以10%以上的速度遞增。僅以電子郵件(Electronic Mail或E-mail)為例,每天就有幾千萬人次使用Internet的E-mail信箱,送電子郵件的用戶只需把信件內容及收信人的E-mail 地址,按照規定送入聯網的計算機,E-mail系統就會自動把信件通過網路傳送到目的地。收信的用戶如果定時聯網,可在自己的E-mail信箱中看到任何人傳送給自己的郵件。NII計畫的提出,給未來的信息社會勾畫出了一個清晰的輪廓,而Internet的擴大運行,也給未來的全球信息基礎設施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鑑的原型。人人嚮往的信息社會,已不再是一個帶有理想色彩的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