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行動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行為是由態度、社會規範以及個體對自身的感知控制導致的。人們對各種行為進行考量,衡量每一種選擇所帶來的後果,然後再決定如何行事。此外,計畫行為理論還假定人們在承諾行動之前會考慮執行的可行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計畫行動理論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 提出者:Ajzen和 Fishbein
定義,舉例,

定義

計畫行動理論,是對合理行動理論的擴展,這個理論認為行為是由態度、社會規範以及個體對自身的感知控制導致的。人們對各種行為進行考量,衡量每一種選擇所帶來的後果,然後再決定如何行事。
根據這個理論,行為產生於理性思考,並且與三方面的考慮有關:個體對行為的態度、他人對行為的態度以及個體對行為可行性的感知。

舉例

假設一女子正陷於與她男友的情感糾葛之中,她在認真考慮是否要離開男友。也許她會列出關於離開他的利與弊,而且利(即為什麼他們應該分開)遠大於弊(即為什麼他們應該在一起),因而她會看好離開他的前景。她想像著在意自己的人會怎么看待分手這件事情。媽媽當然會很欣慰,最好的朋友也會因為再也不用看著他們吵架而很高興。這些都會使這位女子確信要離開她的男友,所以她下定決心要這么做。緊接著第二天她就結束了這段關係。在這個例子中,這位女子作出分手決定就是基於這三個方面的考慮:她自身對分手的贊成態度,她所在意的人對分手持贊成態度,以及她認為自己有能力執行這項行動。這三方面的考慮結合在一起時就促進了行為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