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形態特徵,棲息,種屬,帚蟲動物門,外肛動物門,腕足動物門,演化,
簡介
一切具有觸手冠(口周圍成扇形排列的一圈具纖毛的觸手)的無脊椎動物;包括苔蘚動物門(Bryozoa)、腕足動物門(Brachiopoda)、帚形動物門(Phoronida)。纖毛運動時將帶有食物粒子的水流送入口中。
觸手冠是覓食的功能。在圓的觸角捕捉水外之冠,水會流出來的纖毛之間的差距表面上的觸鬚,觸鬚喚醒。
形態特徵
這類動物同時具有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的某些特徵,使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將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聯繫起來,被看作原口動物過渡到後口動物的一個中間類群。目前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不清楚。本門動物都有一個體壁延伸形成的環繞口的觸手冠,因此被稱為觸手冠動物,它是捕食和呼吸的器官。它們與原口動物的相似處:身體不分節,真體腔,在發育中由胚孔形成口,都有自由游泳的、與擔輪幼蟲相似的幼蟲期。與後口動物的相似處,以體腔囊法(腸腔法)形成體腔。因此這3類動物可能是介於具有真體腔的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體腔被分為3部分,即前體腔( protocol)、中體腔( mesocoel)和後體腔( metacoel)。前體腔構成了口上突,中體腔擴展至中空的觸手,它們的身體蠕蟲狀,海生。
棲息
常棲息於沙質、泥質海底或附於岩石、貝殼表面,營管棲生活。
種屬
縮合而成冠輪動物總門。包括傳統上的軟體動物門(Mollusca)、環節動物門(Annelida)、紐形動物門(Nemertea)、星蟲動物門(Sipunculida)、螠蟲動物門(Echiura)、須腕動物門(Pogonophora)以及觸手冠動物。此外根據18S rRNA序列,輪形動物門(Rotifera)和新近發現的環口動物門(Cycliophora)也很可能屬於冠輪動物。
帚蟲動物門
帚蟲動物( Phoronida)全部生活在熱帶或溫帶海底泥沙中管棲。本門現存10種左右,身體蠕蟲狀,體長由數毫米至30cm不等,以觸手取食。次生體腔,閉管式循環。卵裂有螺旋式卵裂和輻射式卵裂。
外肛動物門
外肛動物( Ectoprocta)是一古老的類群,曾經非常繁盛並產生了廣泛的輻射,留下的化石可追溯到奧陶紀。本門動物有4000餘種,全部水生,淡水、海水均有分布。體長一般小於0.5mm。絕大多數種類群居。現代海生種類棲息的地方幾乎涉及海中所有堅固的表面,如岩石、貝殼、大型褐藻、紅樹的根、船底等。每個個體生活在一小室內,由表皮層分泌的小室稱蟲室( zooecium),每個個體由一個營養體和一袋狀囊組成。營養體由觸手冠、消化道、肌肉、神經中樞組成。袋狀囊為動物的體壁和外骨骼聯合形成。根據種類的不同,袋狀囊為膠質、幾丁質等。輻射式卵裂,生殖方式多樣。
腕足動物門
腕足動物( Brachiopoda)是一古老的門類,現有300餘種及30000餘種化石已被描述,在古生代及中生代非常繁盛。但如今明顯衰退,一些現存種類仍舊保留了很原始的特徵,如海豆芽,雖然歷經了4億年的進化,但至今幾乎無任何變化。現存種類殼長在5-80mm之間,有些化石種類體長可達30cm。腕足動物均海生,營附著生活,尤其喜歡在淺水水域底棲。體外有外套膜分泌的殼,包括背殼和腹殼,多數種類腹殼略大於背殼。常以腹殼或肉質柄附著於其他物體上。殼內為外套腔,柔軟的身體僅占據了兩殼的後部分。雌雄異體,具1對生殖腺,發育與後口動物類似,如螺旋式卵裂、腸體腔法形成中胚層和真體腔。發育過程中有類似擔輪幼蟲的自由式幼蟲階段。
演化
本門動物的演化地位較難確定。它們在個體發育中具有似擔輪幼蟲的幼蟲階段,都為次生體腔、後腎管,生殖細胞來自體腔上皮,由腎管排出,這些特點似環節動物。腕足動物以腸腔法形成中胚層和體腔,這是後口動物的特點。因此觸手冠動物可能是介於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之間的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