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為什麼能贏:寫給新一代人看的軍史

解放軍為什麼能贏:寫給新一代人看的軍史

《解放軍為什麼能贏:寫給新一代人看的軍史》是2012年10月1日廣東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放軍為什麼能贏:寫給新一代人看的軍史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5415476, 7545415477
  • 作者:徐焰
  • 出版社:廣東經濟出版社
  • 頁數:352頁
  • 開本:16
  • 品牌:廣東經濟出版社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編輯推薦

《解放軍為什麼能贏:寫給新一代人看的軍史》編輯推薦:談起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就不能不談到其誕生地南昌。近些年來筆者多次去南昌,這個當年破舊的內陸城市現已是大廈林立,昔日中國共產黨領導南昌起義的指揮部、江西省最大的飯店——江西大旅社已經成了高樓中的低谷。但是,它那凝重、莊嚴、神聖的魅力卻歷久彌新。

內容簡介

《解放軍為什麼能贏:寫給新一代人看的軍史》是一本新一代人能看得進、讀得懂、願意讀的通俗解放軍戰爭史讀物,《解放軍為什麼能贏:寫給新一代人看的軍史》由著名軍史專家徐焰將軍撰寫。以解放軍八十五年輝煌歷程為主線,以專題的形式,系統地講述了解放軍的建軍歷程、解放軍在各歷史時期為理想而進行的革命、解放軍靈魂人物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和戰略戰術、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以及解放後為守住革命果實而作出的不懈努力等。全面地分析並歷史地還原解放軍當年能贏得革命戰爭勝利的原因,從中揭示其寶貴的精神實質。

作者簡介

徐焰,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專業技術少將,博士生導師。曾獲“全軍優秀教師” “全軍育才金獎”和三屆“國防大學傑出教授”稱號。曾受邀赴美國史丹福大學、日本防衛大學做訪問學者和講學,並先後擔任過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四川大學等十幾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二十多年發表過二十多部有關軍事歷史、軍事思想、武器裝備發展方面的學術專著,其中《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曾獲全軍一等獎,《最後的秋日》和《80個共產黨員的故事》獲解放軍圖書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錄》(1995年出版),是在日本出版的第一部全面闡述中國觀點的中國抗戰史專著,江澤民主席曾親自為該書題詞。所寫的《金門之戰》(1992年出版),是台灣公開出版的第一部闡述中國共產黨人觀點的現代史專著。中央電視台《徐焰講軍史》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欄目主講嘉賓。

圖書目錄

01 寫給新一代人看的解放軍戰爭史(代序)
歷史是陳年舊賬,後一代能讀懂前一代嗎
圍繞著解放軍為什麼能贏,對手有種種荒謬解釋
農民一土地一戰爭,中國革命戰爭勝利之源
共產黨依靠貧苦農民打仗,喚起工農者卻是先進知識分子
一 為什麼“揮斥方遒”的書生能成功領導革命戰爭?
中共建黨便想建軍,陳獨秀構想太浪漫
“二七罷工”使黨重視槍桿子,通過國共合作開始搞軍事
黃埔軍校成為中共建軍開端,國共兩黨軍隊“本是同根生”
周恩來從西歐來到黃埔,成為中國軍隊政治工作的奠基人
黃埔軍變成蔣介石私人武裝,2000名革命黃埔生成了校長的敵人
工農武裝缺乏戰鬥力,革命戰爭主力還靠正規軍
群雄並起時勢造英雄,歷史選擇了毛澤東
政治領軍,靠“軟實力”取勝
二 在舊軍隊和暴動農民的基礎上怎樣建軍強軍?
接受的是舊式軍隊遺產,僱人當兵根本行不通
“湖南農王”注重農民,立足山鄉建軍擴兵
做革命的“山大王”,彰顯率身垂範的統帥魅力
立足於偏僻山區,以黨組織凝聚軍隊
連隊建支部,民主主義改變部隊面貌
立足於農村建軍實際,完善各項紀律制度
反對極端民主化,反對軍閥壞習氣
修改蹩腳的《井岡山土地法》,《興國土地法》成為創舉
井岡山樹榜樣,各根據地忙效仿
喚起民眾覺悟,靠正確的“利益驅動”
三 為什麼中共第一代將帥要從“膏山大學”學會打仗?
學習先進戰術技術必不可少,按軍校正規教範卻總打敗仗
偉大在於“不二過”,從失敗中學會打勝仗
毛澤東是人不是神,正確的軍事思想來自實踐
游擊戰中探索出“十六字訣”,成為敵人奈何不得的秘訣
從“農村軍事化”起步,重在根據地“內線”殲敵
作戰天才來自實踐,統帥智慧源於民眾
戰爭實際檢驗領導,“毛委員”變成“毛主席”
洋顧問致絕境,遵義會議現轉機
技不如人,取勝靠戰略戰術優勢
四 為什麼抗戰能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雙勝利?
認清抗戰是進行兩個革命,既驅日寇又發展革命力量
紅軍帽徽可換,稱號可改,指揮權必須堅持獨立自主
平型關首戰雖告捷,這種仗八路軍卻沒本錢多打
蔣介石勉強同意建立新四軍,種種限制卻埋下隱患
國民黨敗退而共產黨挺進,中國抗戰形成兩個戰場
到底是誰“游而不擊”,是誰“消極抗日”
百團大戰有勝利也有教訓,八路軍彈藥奇缺不應打攻堅硬仗
日軍加強“掃蕩”、“蠶食”,解放區有兩年最為困難
運用民眾的無窮智慧,創造出地道戰、地雷戰和麻雀戰
抗戰勝利前夕國民黨戰場再度潰敗,解放區戰場卻得到大發展
日本投降喜訊突然傳來,抗戰最大的成果是中國革命力量大發展
以弱搏強賴持久,平等交友靠實力
五 為什麼解放戰爭在那么短的時間內就獲勝?
抗戰勝利後中共努力“摘桃子”,又爭取“和平民主”
“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共產黨軍隊全力“闖關東”
在東北“讓開大路,占領兩廂”,放棄大城市而占農村
“和平民主新階段”未能實現,東北中原戰事使國共破裂
搞土改就不怕蔣介石,內線作戰後蘇中七戰七捷
誘敵深入邊打邊走,讓出地方卻“人地皆存”
撤離延安卻不離陝北,毛澤東親自拖住國民黨軍
國統區民主運動興起,成為反蔣的“第二條戰線”
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把戰爭負擔引向敵區
戰略決戰殲敵精銳,全國局勢就此已定
“百萬雄師過大江”,解決走路、接管兩大問題
解放軍武器來源主要靠繳獲,蔣介石成了“運輸大隊長”
抓住“農民—土地”,就能改變中國
六 為什麼志願軍在朝鮮能打贏國際化現代戰爭?
看清炒作“第一槍”的目的,認清中國入朝參戰的正義性
解放軍原想打台灣戰役,美國出兵迫使中國轉移戰略重點
中國方面預見到仁川登入,組建東北邊防軍準備參戰
下定出兵朝鮮的決心不易,是毛澤東一生最難作出的決策之一
爭取韓戰地方化,不用國家正規軍名義出兵
入朝時組織防禦來不及,臨機進行“遭遇與反突擊作戰”
誘敵深入再穿插迂迴,導致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
一度南進占領漢城,志願軍也暴露了弱點
總結五次戰役的經驗教訓,真正認識到現代化戰爭規律
抗美援朝的“底”定在三八線,實行“邊打邊談”
挖坑道形成“地下長城”,最終解決了“能不能守”
技術兵種“邊打邊建”,炮兵、空軍成為建設重點
建成“鋼鐵運輸線”,勝利功勞“後勤算一半”
粉碎敵軍的“糖彈”攻勢,使敢心理戰最終破產
停戰前發起夏季攻勢,顯示軍威後簽訂協定
韓戰是平局,抗美援朝戰爭卻是偉大的勝利
能贏世界最強手,打敵人又學敵人
七 為什麼革命戰爭鍛鍊出的那一代將帥各有超凡特色?
佩戴“肩牌”的將帥,是人民軍隊永遠的光榮
“第一元帥”朱德,可稱為“紅軍之父”
我黨我軍內頭號正直的人,當數“彭大將軍”
曾有戰功又搞投機的林彪,“九一三”外逃否定了自己
仁、信、智、勇、嚴兼備,人稱“無產階級孫武”的劉伯承
“兩把菜刀起家”,有傳奇經歷的人民軍隊創始人賀龍
人稱詩人元帥,又以耿直著稱的陳毅
從連黨代表當到野戰軍政委,軍內的“政治元帥”羅榮桓
十大元帥中唯一的北方人、最後領導解放山西的徐向前
早期領導建軍,晚年主管尖端科技的聶榮臻
文武全才的儒將,任總參謀長時間最長的葉劍英
解放戰爭中戰功卓著,評為“第一大將”的粟裕
當年將帥樹楷模,新型人才繼後塵
八 為什麼共產黨在隱蔽戰線的交鋒中能占上風?
建黨後便開始隱蔽活動,“廖案”後建立情偵保衛工作
特科由武漢轉移到上海,有效保衛了中央安全
周恩來為建立情偵部門確定原則,規定不許搞收買、色誘、暗殺
建立肅反保衛隊伍,總結慘痛教訓,克服擴大化
對敵以無線電偵察為主,成了“土包子”僅有的高科技
破譯敵密碼成功,出色的偵察工作保障了長征
機要人員有獻身精神,才能戰勝技術條件優越的敵人
到延安後健全情偵保衛部門,毛澤東確定“十六字方針”
地下工作絕不只是搞情報,群運、黨派、策反全面開花
地下黨不允許奢華,隱蔽鬥爭的成功在於外觀同民眾一樣
“政治基礎、黨絕對領導”,是黨的情偵工作兩項基本原則
先進性、廉潔性,同樣適用於隱蔽鬥爭
……
九 為什麼解放後的軍事鬥爭都能取得勝利?
十 當年的勝利如何啟迪今人?

序言

談起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就不能不談到其誕生地南昌。近些年來筆者多次去南昌,這個當年破舊的內陸城市現已是大廈林立,昔日中國共產黨領導南昌起義的指揮部、江西省最大的飯店——江西大旅社已經成了高樓中的低谷。但是,它那凝重、莊嚴、神聖的魅力卻歷久彌新。每次來到這裡,我都禁不住想起這樣的問題:
當年的共產黨人為什麼要打仗?為什麼要建立軍隊?
弱小的人民軍隊為什麼要到偏僻落後的農村?為什麼能從那裡起步發展壯大成為世界上人數最多的強大軍隊?
解放軍用那樣落後的武器,對內打敗了強大的國民黨各派軍閥,對外同世界上最強的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的軍隊,乃至周邊的印度等國家的軍隊都交過戰,都能取得輝煌的戰果,為什麼能打贏呢?
這些,就是本書想要回答的問題。
歷史是陳年舊賬,後一代能讀懂前一代嗎
四十多年前,筆者作為一個年輕中學生在風雪交加的東北邊防穿上軍裝的情景,好像就在昨日,真可謂“逝者如斯夫”!彈指一揮間,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立也已經過去了八十五年。飛逝的光陰,早已經帶走了為新中國建立而奮鬥的那一代人的壯麗韶華,對今天在工業化、信啟、化和網路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人來說,人民解放軍進行的波瀾壯闊的雄壯革命戰爭更是非常遙遠而陌生。
我同自己的父親——紅軍時期參加革命的老軍人——還容易溝通,很理解他當年的選擇。仔細講來。我的祖父家還曾經是個小財主,在那個全國多數人饑寒交迫的年代還有財力供養兒子上大學,我父親卻偏偏投奔了爺爺奶奶那時所稱的“窮黨”。
我小時候,曾感到參加革命的人應該是《國際歌》中所唱的“饑寒交迫的奴隸”,可自己投身革命的父母卻恰恰都不是勞動者家庭出身。我母親出身於書香門第,雖然家道破落了,也算是破落地主,吃飯還是沒有問題的,投奔延安不是為了改善生活而是要吃苦。
我問過父親:這是“為什麼”?
回答也很簡單:一是家庭內部黑暗(當年有錢的家族內部無不鈎心鬥角)和社會不公,二是外國侵略者入侵使人感到困家危亡,這兩條恰恰是當年心憂天下的知識青年的心結。國民黨解決不了這兩大問題,就只能找共產黨。
歷史證明,在中國確實只有共產黨才解決了推翻腐朽社會、驅逐外國侵略勢力這兩個任務,也就是完成兩個革命——反帝的民族革命、反封建和官僚買辦的民主革命。
我父親曾講過,延安整風時他正好從在南泥灣開荒的八路軍三五九旅到中央黨校學習,聽到有人開始喊“毛主席萬歲”,心中頗不以為然。因為他當時認為封建社會的皇帝讓人喊萬歲,國民黨讓人喊“蔣委員長萬歲”時還命令老百姓立正,對共產黨的領袖為什麼也要喊“萬歲”呢?可是只過了幾年,當新中國開國大典的禮炮響起時,父親說這時他同無數幹部、民眾一起高呼“毛主席萬歲”確是發自內心,因為感到毛澤東真是太偉大了,能領導人民打倒內外反動派,建設起一個充滿光明、充滿希望的新中國。直到1958年出現荒唐的“大躍進”和後來大搞個人崇拜後,他們那一代有些獨立思考精神的老幹部才開始產生了另一種感受……
改革開放後,外來的潮水般的各種思潮進入國內,強烈地衝擊著人們的傳統理念,眾多的人走向國外開拓了眼界。我也曾走進自己這支軍隊當年的對手——美罔和日本的軍事院校和戰史研究機構,也拓寬了思維。不過,我從不懷疑父輩們當年選擇的正確,越是深入研究歷史就越堅信這一點。
從來自過去對手的歷史敘述中,讓人看到我們軍隊前輩的頑強。參加過韓戰的美國軍人談起志願軍來往往自然地表露出敬意。
1992年我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軍備控制中心當訪問學者,那裡的中心主任正是擔任過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正準備到柯林頓政府擔任國防部長的佩里。他專門請我做了—個講座,講的就是中國人在韓戰、越南戰爭中是怎么打仗的。
在這些美國人看來,裝備那么差的中國軍人,能同世界上有最強武器的人打成那個水平,真是不可思議!
從以往的戰爭歷史中,可以找到許多生動故事。不過以往僵化的寫作模式,把鮮活的戰史寫死了。多年來,我出於自己的專業,願意讀我們軍隊的各種戰史書籍並從中吸取營養,不過也感嘆其中有不少書籍充斥著數字、番號的敘述,顯得是那么枯燥。
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人,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同我們這些“50後”有很大不同。全球化使我罔政治、經濟、科技和軍事領域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國內新一代讀者的思維方式也有了新的變化,了解歷史的需求也不相同。那種陳陳相因、語言枯燥的說教式書籍,對軍隊內部和社會許多中青年人,包括眾多“軍事發燒友”來說,都有味同嚼蠟之感,已經日益喪失了讀者。
新一代人需要生動的歷史知識,厭惡乾巴巴的灌輸,但現在恰恰缺乏這些戰史書籍。某些追求獵奇、胡編亂造的所謂“紀實”在社會上流行,正是對僵化的說教的一種懲罰,這類作品恰恰又會對中青年人產生誤導。
想讓新一代讀懂老一代,消除“代溝”,需要展示鮮活的歷史,包括最令人驚心動魄的戰爭史。
圍繞著解放軍為什麼能贏,對手有種種荒謬解釋
共產黨人從1927年上井岡山起家,就開始被國民黨當局蔑稱為“匪”。無人可以否認的事實卻是,所謂的“赤匪”,在二十多年間越“剿”越多,成了燎原之勢。自居正統的“官軍”最後倒是兵敗如山倒,逃到海島上,靠美國出動第七艦隊保護才得以生存下來。
想讀懂共產黨領導軍隊的歷史,首先就要搞清這一主要歷史脈絡。從新中國成立起,億萬人民通過教育,馬上就能懂得贏得戰爭勝利靠的主要是兩條:黨的領袖領導正確,廣大人民的擁護。可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搞個人崇拜,把領袖的作用抬高到決定一切的地位,實際上也歪曲了歷史。待到越來越多的史料解密,外來信息越來越多地傳入,許多人出於對“文革”中搞個人崇拜的反感,由逆反心理出發,反而對一些反主流說法感興趣。
現在的人們講繼承,講發展變化,變中亦有不變。那就是,具體戰法應該緊緊追隨世界科技進步而不斷變化,而當年人民軍隊建軍和作戰的精髓——實事求是,一切從戰爭實際出發,有什麼條件打什麼仗,這一原理則是一切從事軍事工作的人始終應遵循的。
……
如今我們立足的一切,其實都是歷史的延續。不了解人民解放軍的過去,很難了解它走過了什麼樣的道路,也難以理解今天的成就是何等不易。當然,懂得過去起步的艱難和條件的困難,也就能看到現在中國軍隊存在的諸多需要克服的弱項,現在的人們如果想具備深邃的目光看待我國的軍隊建設,就應該溫故知新,借古鑒今,為未來的發展定下正確的坐標。
寫歷史書,首先要考慮讀者對象。這本書不應該只是圈內人的自話自說,而是力爭讓最大多數的讀者特別是中青年人喜歡。我們這部書,不僅要讓讀者了解人民軍隊過去的戰爭業績,更要思索如何幫助今後的中國軍人在未來的軍事舞台上再創輝煌。
屈原《離騷》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曾為無數有志者引為座右銘。為使我們民族自豪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建設起一個現代化的強大國防,我們從老一代前驅者身上所能繼承的最寶貴的財富,正是這種求索精神,同時也是我想寫這本書的初衷。
國防大學教授、少將徐焰
2012年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