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南方游擊隊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分散活動於長江以南國民黨統治區的人民游擊部隊的統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放戰爭時期南方游擊隊
  • 屬性:軍隊
  • 存在時期:解放戰爭
  • 領導人:中國共產黨
基本信息,游擊戰爭,

基本信息

1946年6月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後,陸續將其大批軍隊調往內戰前線,長江以南各省僅有少量正規軍和地方保全團駐防。在國民黨統治區堅持鬥爭的中共地方黨組織,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自1946年底先後在蘇南、皖南、蘇浙皖邊、浙東、浙南、浙西、閩浙贛邊、福建、廣東以及桂滇邊、滇南等地民眾基礎較好和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放手發動民眾,開展抗丁、抗糧、抗稅鬥爭,建立武裝,恢復和發展游擊戰爭,逐步建立游擊根據地。

游擊戰爭

南方各省游擊戰爭的廣泛展開,嚴重地威脅著國民黨統治的後方,迫使國民黨不得不調集一部分正規軍協同各地的保全部隊、地主武裝,對游擊隊實行“圍剿”。在長期艱苦的反“圍剿”鬥爭中,游擊隊運用靈活的戰略戰術,依靠廣大人民民眾的支援,不斷地消滅國民黨軍地方保全團隊和地主武裝,摧毀國民黨的基層政權,並在鬥爭中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鞏固與擴大游擊根據地,建立了各級基層政權。其中,在中共華東局領導下的浙東、蘇南、皖南、閩浙贛和蘇浙皖邊等地區的游擊隊,自1946年恢復武裝鬥爭以來,至1948年冬已發展到7000餘人,活動範圍達40多個縣和區。中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的、長期堅持在海南島鬥爭的瓊崖游擊隊,至1948年已達7200餘人,活動範圍包括海南島16個縣,占全島面積的87%和全島人數的58%。在中共南方局領導下的廣東省游擊隊發展尤為迅猛,到1947年底,發展至1.7萬人,並在閩粵贛邊、粵贛湘邊、粵桂湘邊、粵中、粵桂邊建立了比較鞏固的游擊根據地。至1948年冬,南方各省的游擊隊已發展到4萬人以上。
1949年 1月,為適應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發展的需要,戰鬥在閩粵贛邊、粵贛湘邊、桂滇黔邊、閩浙贛邊四支較大的游擊隊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命令,分別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司令員劉永生,政治委員魏金水)、粵贛湘邊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尹林平)、桂滇黔邊縱隊(司令員莊田,政治委員周楠)、閩浙贛邊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曾鏡冰)。同年4~8月又將活動在浙東地區、 粵桂邊地區的3支游擊隊分別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浙東第二游擊縱隊(司令員馬青,政治委員張瑞昌)、粵中區縱隊(司令員吳有恆,政治委員馮欣)、粵桂邊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梁廣)。連同以馮白駒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瓊崖縱隊,共有8支較大的游擊部隊,活動在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使南方各省的人民游擊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是年4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向江南各省展開大進軍,南方各游擊隊趁國民黨動搖混亂之機,紛紛出擊,消滅了大批國民黨軍和地方保全團隊,解放了廣大農村和許多城鎮,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主力的作戰。其中廣東省的游擊隊到1949年9月,已經解放了該省1/3以上土地和40%的人口。隨著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南方游擊隊同南下的人民解放軍各路野戰軍勝利會師後,又在各野戰軍的直接指揮下,主動配合野戰軍部隊追殲殘敵,組織人民民眾支援前線,協助進行接管城市和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南方游擊隊,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和頻繁的戰鬥中,從解放戰爭開始時的1000餘人,到1949年秋發展到11萬餘人,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全國解放後,南方各游擊隊分別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各省軍區的武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