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詞目:解慍
拼音:jiě yùn
注音:ㄐㄧㄝ ˇ ㄧㄨㄣˋ
解釋:指消除怨怒。
基本介紹
詳細釋義,典源,釋義,用典示例,
詳細釋義
典源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作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孰,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級遠;其治民佚者,其舞行級短。故觀其舞而知其德,聞其謚而知其行。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王肅曰:『〈南風〉,育養民之詩也。其辭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此詩之辭出《尸子》及《家語》。」
《孔子家語》卷八〈辯樂解〉
子路鼓琴,孔子聞之,謂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聲以為節,流入於南,不歸於北。夫南者,生育之鄉,北者,殺伐之城。故君子之音溫柔居中以養生育之氣,憂愁之感不加於心也,暴厲之動,不在於體也。夫然者,乃所謂治安之風也。小人之音則不然,亢麗微末,以象殺伐之氣,中和之感,不載於心,溫和之動,不存於體,夫然者乃所以為亂之風。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唯脩此化,故其興也勃焉,德如泉流,至於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紂好為北鄙之聲,其廢也忽焉,至於今王公大人舉以為誡。夫舜起布衣,積德含和而終以帝,紂為天子,荒淫暴亂而終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無意於先王之制,而習亡國之聲,豈能保其六七尺之體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懼而自悔,靜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過而能改,其進矣乎。」
釋義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慍,指惱怒怨恨。後遂以“解慍”指消除怨怒。
用典示例
唐 張九齡 《恩賜樂遊園宴應制》詩:“晞陽人似露,解慍物從風。”
清 袁枚 《答某明府書》:“足下解慍處甚多,其速往可也。”
何啟 胡禮恆 《新政論議》:“公平布則郅治可期,有阜財解慍之風,無敢怒難言之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