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菊頭蝠

角菊頭蝠

角菊頭蝠(學名:Rhinolophus cornutus),為菊頭蝠科、菊頭蝠屬的動物。

角菊頭蝠體型小,前臂長40mm以下,連線突外端呈尖角狀,與鞍狀構造間具缺凹。

角菊頭蝠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岩洞以及岩隙及家舍,捕抓昆蟲為食,尤其嗜食蚊類。

角菊頭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角菊頭蝠 
  • 拉丁學名:Rhinolophus cornut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翼手目
  • 菊頭蝠科
  • 亞科:菊頭蝠亞科
  • 菊頭蝠屬
  • :角菊頭蝠
  • 分布區域:日本、中國、高棉、印度、印度尼西亞等
  • 命名者及年代:Temminck, 1835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角菊頭蝠體型小,前臂長40mm以下。兩耳較大。翼膜狹小,第四、五指掌骨約等長。蹄狀葉兩側無小附葉,聯接葉後突,側面觀成尖角狀。
角菊頭蝠體毛柔軟而細密,背毛尖棕褐色,毛基淡黃褐色,腹毛土黃色。
角菊頭蝠頭骨狹長形,甚小,顱全長最大不超過18mm。齶橋相比較大,約為上頰齒的1/2。矢狀脊明顯,人字脊模糊,枕骨大孔相比較大。
角菊頭蝠上頜第1前臼齒較小,排列於齒中線之內,第2前臼齒較大,第1-3臼齒均為“w”形齒,在其內側均具向內後方向彎曲的脊盤,脊盤上具突出的脊棱。下頜第1前臼齒較第2前臼齒大,均排列於齒中線內,第1-3臼齒與上頜臼齒相同,亦呈“W”形,但無上頜頰齒內側之脊盤。齒式=32。

棲息環境

角菊頭蝠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岩洞、岩隙及家舍,主要生活在較大的喀斯特溶洞內,洞內黑暗潮濕,常有積水,洞溫一般在10-15℃。

生活習性

角菊頭蝠常單只倒掛於2-4m高的側壁上,一個洞穴內常只有少數幾隻,偶爾一二十隻,曾見與中菊頭蝠魯氏菊頭蝠皮氏菊頭蝠、毛腿鼠耳蝠及折翼蝠等同居一洞,也有單一種群棲居的。傍晚出洞覓食,活動於林區山村、農田上空,捕食昆蟲,尤其嗜食蚊類。10月後冬眠,翌年4月開始活動,屬麻痹較深的種類,不易受干擾,出眠也較遲。

分布範圍

角菊頭蝠在中國以內分布於河北、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和雲南;中國以外分布於高棉、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寮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角菊頭蝠

繁殖方式

角菊頭蝠通常9-10月交配,翌年5-6月產仔,每年1胎,每胎一仔。

亞種分化

角菊頭蝠5亞種
拉丁學名中文名命名者及年代
Rhinolophus cornutuscornutus
角菊頭蝠指名亞種
Temminck, 1835
Rhinolophus cornutus miyakonis
角菊頭蝠南琉球亞種
Kuroda, 1924
Rhinolophus cornutus orii
角菊頭蝠北琉球亞種
Kuroda, 1924
Rhinolophus cornutus perditus
角菊頭蝠南日本亞種
Andersen, 1918
Rhinolophus cornutus pumilus
角菊頭蝠華南亞種
Andersen, 1905
(以上內容來源:)

種群現狀

角菊頭蝠是一個廣泛存在的物種,種群分布不零散,暫無具體的種群數量信息,發展趨勢未知。

保護級別

角菊頭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主要價值

角菊頭蝠捕食害蟲,有益於農、林業。糞便中含有豐富的磷鉀,可作為優良的農田肥料,同時糞便亦可入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