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端

角端

甪端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祥瑞之獸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其說始見於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甪端
  • 拼音:lù duān
  • 地區:中國
象徵,文獻描述,甪端雕刻,甪端弓,甪端牛,

象徵

甪端是速度快、信息靈、保境安民的象徵,也是當代甪直人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勇攀高峰、造福於民精神的象徵。立甪端為鎮標是一種集歷史、人文、民俗、傳說於一體的絕好創意。

文獻描述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種獨角獸(也有學者將其認為是大熊貓),有時作為藝術形象被做成避邪之物(比如今天河南省的宋陵)。可日行18000里,通曉四方語言,只有明君,它才捧書而至,護駕身旁。
古書中這樣描述:《宋書·符瑞志下》:“甪端者,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明君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之事,則奉書而至。”
角端角端
上林賦》:“其獸則麒麟、甪端。”郭璞註:“甪端似貊,角在鼻上,中作弓。”
清王士禎《隴蜀餘聞》:“甪端,產瓦屋山,不傷人,惟食虎豹。山僧恆養之,以資衛護。又近於渠搜發獻鼠犬。人常置其石造像於門,驅邪也。”

甪端雕刻

甪端,亦作“端端”、“畣端”,有人稱其為“獬豸”、“豸莫”、“獨角獸”等。麒麟頭,獅身,獨角,長尾,四爪,上唇特長,有的前伸,有的向上卷。其雕刻式樣為體質厚重豐碩,胸脯突出,長在鼻端的獨角極為誇張,呈現如一種雄獅吼嘯狀,氣勢十分壯觀。據資料可推知,在宋帝陵群中,截至1997年,共存甪端13件,而1984年應存14件,50年代應存15件,原建時共16件。
角端雕刻角端雕刻
甪端在現分布,宋宣祖永安陵,今無此獸。但郭湖生、戚德耀、李容淦於五十年代末對此陵進行調查時,還見到一件。宋太祖永昌陵、宋太宗永熙陵、宋真宗永定陵、宋仁宗永照陵、宋英宗永厚陵、宋哲宗永泰陵現存甪端兩件,宋神宗永裕陵,現存甪端一件。
有翼神獸的造型,較直接的源自於波斯,但可遠溯至希臘。翼翅,在此已不僅僅拘囿於飛行之功用,它更多的是象徵了一種神聖性。翼翅與神獸相結合的有翼神獸,也便成為了歷代帝王最為鐘愛之物。據記載,頭上一角者為麒麟,二角者為辟邪,無角者為天祿。實際上神獸的雕刻並非嚴格於此,宋之甪端概括了從南北朝到唐的諸多種神獸如麒麟、天祿、翼馬等的多種特點而加以變化。它頭如麒麟,獨角,但上唇又特長,獅身,有翼,四爪,集中代表了宋代神獸石雕的特色,同時也為明清諸陵石雕的麒麟等所繼承。史書中對甪端的記載,可知此獸有三種面貌。一為豬型;二為麒麟型;三為牛型。實則甪端為一種象徵性獸類形象。
有關於甪端之記載,始見於漢代。《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有如下記載:“獸則麒麟、甪端。”可知古人之於甪端祥瑞之說,與此早已有之。緣何甪端之於歷史會呈現如此地位呢?由其造型可知,甪端似麒麟而又非麒麟,且總體造型又多如豬、牛。在漢、唐煊赫的氣勢之下,是不會鐘情於此類畜獸型祥瑞造型的,只有威猛的獅虎變形才能與漢唐盛世相匹配。且由書中記載也可知,早先人們大多注意的是甪端獨角的實用性功能,將其多視為角弓之材料的來源。由此也可注意到,甪端於漢唐之時,多為實用而存,並未被加以神化。宋代是甪端徹底被發掘、神秘化的主要時期。其更多的祥瑞之意是於此時被加入的。也就在此時,這種原本也許較為真實的異域獸類,在加翅、卷唇後,被中國人改造利用了。但甪端在型制上的與天祿、辟邪的明顯繼承關係,又可看到歷代人們在思想、工藝上的一脈相承。明清人嚮往於漢唐之時的恢宏大氣,而不會眷顧與宋人的半壁江山,因而將甪端形象復歸於麒麟,也便成了理所當然之事。甪端也由此結束了其在宋代的獨特地位,完成了其在歷史上的曇花一現後而得以功成身退。
甪端,與歷代的麒麟、辟邪、天祿、獬豸等,共同構成了我國封建王朝的嘉瑞體系。透過它們,可看到一個民族的永恆的精神追求,一個有著漫長的封建歷史的古老民族的心理折射。中華民族豐富的想像力以及歷代匠師們高超的技藝,在它們身上也得到了極好的表現。
甪端,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明達方外幽遠之事。”——《宋書》是溝通神界與人間的橋樑,更加傾向於信使,可看做神獸界的赫爾墨斯

甪端弓

用異獸甪端牛之角製成的弓。《後漢書·鮮卑傳》:“又禽獸異於中國者,野馬、原羊、甪端牛,以角為弓,俗謂之角端弓者。”

甪端牛

古代 鮮卑 異獸名。狀似牛,角在鼻上,故稱。《後漢書·鮮卑傳》:“又禽獸異於中國者,野馬、原羊、甪端牛。” 李賢 注引《前書音義》:“甪端似牛,角可為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