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牴戲又稱百戲,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娛樂表演藝術。秦漢時期,盛行百戲。以角牴為基礎的、有故事情節和配樂的武打娛樂活動稱角牴戲。
基本介紹
主要項目,代表作品,歷史沿革,
主要項目
1、雜技---尋橦(tong二聲)、跳丸、走索、沖狹 。
2、幻術----吞刀、吐火、易牛馬頭 。
3、武打----棍舞、刀舞、劍舞、對打 。
4、假型舞蹈 -----鳳舞、魚舞、龍舞。
5、舞蹈-----巾舞、鞞(bing三聲)舞 、鐸舞、革兆(tiao二聲)舞、長袖舞、盤古舞、巴渝舞、建鼓舞、雙人對舞。
6、歌舞戲----東海黃公,總會仙倡(chang一聲)。
代表作品
表現人與獸斗是角牴戲的典型套路。
角牴戲《東海黃公》演的是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末年,一個能施法術的黃公到東海去降服白虎,可惜法術失靈,自己被虎所殺的故事。表演中有人虎相鬥、人被虎殺的固定情節。表演中的兩個人,都有與扮演對象相適應的裝扮,黃公頭裹紅綢,身佩赤金刀,白虎是人裝成的虎形。
《東海黃公》這個故事在表演中人物、情節、衝突、結局,都是排定了的,這顯然已不屬於兩兩相角、以力的強弱裁定勝負的角牴競技,而是衍化為表演既定的故事內容的戲劇表演。難怪有戲劇史家把《東海黃公》視為中國戲曲的雛型,把百戲集演視為孕育中國戲曲的搖籃。
歷史沿革
秦漢時代,民間俗舞有了顯著的發展。秦代已經有了樂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宮“作角牴俳優之觀”。
漢武帝時,擴大了樂府,收集巷陌歌謠,記錄了各地詩歌314篇,推動樂舞的發展。絲綢之路的開闢,又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藝術匯合。為了政治上的需要,還演出大角牴招待外國賓客。角牴年年曾變,內容日趨豐富,因而又成為百戲。 表現人與獸斗是角牴戲的典型套路。
漢代的“角牴戲”規模盛況空前。《漢書·武帝紀》記載:“(元豐)三年春,作角牴戲,三百里內皆(來)觀。”元豐六年夏,“京師民觀角牴於上林平樂館。”平樂館是漢宮殿,上林苑“廣長三百里,離宮七十所,皆容千乘馬騎”。上林周圍三百里的人都來觀看角牴戲,不僅反映了朝野對角牴戲的愛好,而且也說明“角牴戲”是在政府支持下的有組織、有計畫的大型文藝體育活動。
“角牴戲”當時還是朝廷招待賓客的主要表演項目。《漢書·西域記》記載:武帝時“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曼衍魚龍、角牴之戲以觀視之”。《後漢書·夫余國傳》記載,東漢順帝永和元年,“其王來朝京師,帝作黃門鼓吹,角牴戲以遣之。”可見到東漢時期,招待賓客亦用角牴戲。
當時角牴戲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它不僅有角力、射箭、駕車等項目,而且有大量的雜技項目,從東漢張衡的《西京賦》,李尤的《平樂觀賦》以及反映漢代角牴戲的大量漢代畫像石(磚)及陶俑中,可以了解其生動的形象。
當時活動的形象,可以從漢墓出土文物中得到了解。1974年山東臨沂金雀山九號漢墓出土一幅彩繪帛畫,此畫畫有三人,畫面右側的一個頭戴箭形慈姑葉飾,雙腕佩紅鐲,居中的一個著長冠,系赤帶,穿肥袍。這兩人下頜高揚,怒目逼視,手臂伸張,躍躍欲角,畫面左側立一旁觀者,小帽寬衣,拱袖肅立,大概是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