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洞洞穴堆積

觀音洞洞穴堆積(Guanyindong cave deposits)屬更新世中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觀音洞洞穴堆積
  • 外文名:Guanyindong cave deposits
  • 位置:一個封閉窪地邊緣
  • 鈾系測年結果:5.7萬~11.5萬年
簡介,地理特點,

簡介

命名剖面位於井山村,為中國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有代表性的重要文化層。由下至上分為三組:C組為粗砂、砂礫與粘土互貴州黔西沙窩區沙井鎮層,未見化石和石器,厚度大於4.5米(未見底);B組為黃色或褐黃色或棕黃色或雜色粗砂、砂質土夾灰岩角礫,有6層分別含石器和化石,厚約1.8~3.1米;A組為紅色層,上深下淺,含石器和化石,厚約0.4~2.4米。總厚度大於8米。

地理特點

該洞處於一個南北約700米、東西寬約500米的封閉窪地邊緣,洞口高出窪地底部約15米,為一沿東西向裂隙形成的窄長的洞,洞口海拔高程為1450米,以西洞口內外的剖面為代表。在B組發現的動物群中最多的是牛類,其次為犀、劍齒象牙齒,為華南更新世中期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典型代表,主要為森林中生活的種屬,如Macaca sp.、Felis cf. tigris、Gomphotheriidae和大部分偶蹄類,大多在山地中生活;在竹林中生活的種類少,如Rhizomys cf. sinensis、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喜水或常在沼澤附近生活的動物有Bubalus sp.、Rhinoceros sinensis等。根據生物群推測,該洞附近在更新世中期時有較為茂密的草木和竹林,在山間盆地或窪地有較多的沼澤和湖泊。鈾系測年結果為5.7萬~11.5萬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