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在風景秀麗、素有“賽
灕江”之稱的耒水上游,也是
永興縣便江風景區內的白頭獅景區,有一座始建盛唐時期、建造於懸崖陡壁上的殿閣式庵宇~
觀音岩,絕對是一個遊玩的好去處。 觀音岩地理位置獨特,前臨深潭,江心臥有獅石,岩庵嵌於峭壁,上頂石峰,後依石峰屏障,兩側岩石崢嶸,峰群競秀,巍峨挺拔。尤其岩前的耒水之中,有一岩石突出水面,極似雄獅回頭望月,更能增加神秘的色彩。
主要景點
擁十里峽谷,植被茂密,山形奇特,溪流清澈,四季鳥語花香,氣候宜人,有“露營者天堂”的美譽。沿途有飲馬岩、將軍岩、貴妃池、長生潭等自然景觀,有古老而神奇的傳說,有豐富的天然中藥材資源,是遊覽觀光、養生度假、戶外運動及露營的好去處。
相關傳說
南海紫竹林的觀音菩薩得知永興境內有一個號稱“小南海”的地方,她便帶著一個和尚、一頭獅子以及官帽、梳妝檯等物品騰雲駕霧而來。到此一看,果然名不虛傳。山上一塊巨石仿佛被斧頭削了一隼,山下耒水緩緩流動,平靜如鏡,於是觀音將官帽往岩峰上拋,官帽飄然而去,接著“轟”的一聲,石壁上頓時出現一個大洞,這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官帽洞”。觀音便入洞修道,誰知觀音所帶來的和尚及獅子居心不良,想獨霸官帽洞,和尚與獅子吵得觀音不得安仁,觀音勸了七七四十九回,終不得成效,便設一計,對和尚、獅子說:“對面山上有一仙果,你們誰先摘到,此洞就歸誰了。”獅子與和尚信以為真,便箭步如飛跑去對岸摘仙果。獅子剛到到河心,觀音用玉手一指,獅子便動彈不得,變成了
石獅,立於河心。話說這石獅,因為它有幾分神通,所以不管耒水漲多大的水,都不能淹沒它。這頭石獅常常過界到耒陽縣大河灘、民豐等地偷吃五穀,它吃飽後,就悄悄回來,把五穀屙在
永興縣境內。當時耒陽縣的人們編了一首歌謠來指責石獅:
“頭朝耒陽,
身在永興;
吃了耒陽,
肥了永興。”
這石獅聽了,甚是憤怒,它變本加歷地過耒陽境界去偷吃五穀。於是徹底得罪了耒陽縣的人,耒陽人看見石獅白天站在河中不能動彈,便拿了鐵錘來敲打石獅的頭,可不管人們怎樣使勁,硬是動不了石獅半根毫毛。觀音知道後,傍晚時分就變成鄉村老太太,拿著一把木刀,也來砸石獅子,耒陽人看了甚是奇怪,就問:“我們的鐵錘都砸不動它呢,你的木刀怎么能砸爛呢?”老太太笑了,要耒陽人拿她的木刀試試。有個耒牯子接過木刀,對著石獅的頭部砍了下去…只見站著的石獅“轟”地倒了下去,永久地臥在江心,再也無法站起。現在石獅的頭部至今還留有被砍的痕跡,頭部缺了一塊。人們後來就叫它“白頭獅”了,現在這個鎮還叫“白頭獅鎮”呢。且說那和尚,一心只想摘仙果,觀音話音未落,他掉頭就往山上瘋跑…剛跑到對面山上,一轉身,觀音就把他定住了,和尚依然站在那裡,也就是現在傳說中的“
童子拜觀音”、“和尚拜佛”了。後來人們作了一首譏笑和尚獅子的打油詩:
“和尚獅子摘仙果,
只為貪心占洞窩;
兩斯只能對面看,
一頭臥河心,
一個站山坡。”
再說觀音安置好獅子和尚後,又將梳妝檯擱在河水轉彎處。梳妝檯是由一串串寶石組成的,從岸邊一直伸向河心,每天天亮,觀音就在梳妝檯前梳妝打扮:天黑時,又在梳妝檯前洗面沐浴。所以,這裡的水面上飄著一層薄霧,隱隱若若,終年不散,如今置身其中,恍如仙境。觀音在官帽洞裡修行,直修煉九九八十一天,修得這一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當地的百姓不忘觀音菩薩的大恩大德,便在官帽洞邊修建了一座廟宇,內立千手觀音,每日供奉,遠近百姓皆慕名而來,永興“白頭獅”
觀音岩便由此聞名遐爾,至今香火不斷。
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楚游日記》記載:“岩在江北岸,西南下瞰江中,有石岩騰空,上覆下裂,直濱江流。初倚其足,疊閣兩層。復頂之下,中嵌一龕,觀世音像在焉。岩下江心有石獅,橫臥中流,昂首向岩,種種絕異。”
《永興鄉土志》載:“岩在
耒水右岸,懸崖壁立,俯瞰江心。其上危峰千仞,其下澄潭百尺。一岸若龕,峭倚壁際,四周路徑皆絕,非舟楫不能至。龕中寬廣,可布席四五,僧徒依龕構樓五、六層,高十餘丈。鈎心鬥角,畫棟飛甍。中設大士像。岩下有石如蹲象,江中有石如臥獅,活相畢現,邑奇觀也。”
相傳古時有一雄獅系天庭一神仙坐騎,偷下凡界,盤據江邊
岩洞。後被
南海觀音游此,將獅降服趕出。獅不肯回天庭,臥於江心,目戀岩洞。觀音岩與臥江石獅由此得名。
另有一說:“江水泛濫,石獅露背,橫臥斷流,義退洪水,使耒水兩岸人們免遭洪災。”
清雍正年間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觀音岩在永興縣西五六里,岩高數十丈,臨江壁立,懸崖覆洞,山足至洞頂,高八丈許,洞之廠上附頂處,架木為龕,可布三四席,中普門大士象。懸梯以登,梯凡三十四級,下臨江處為僧舍,還望之如方壺蓬島。自庵後循梯以登龕,梯三接皆陡立,自下望之如登天。登龕縱目遠眺,心神為之條暢。江中岩前有獅子石,爪牙頭目逼真,水漲時,舟遭之立碎。耒人以形家言,鑿碎其唇齒雲。庵之西別有靜室一所,為樓三楹,亦在懸崖之上,有平地丈許,鑿石級三層;不可鑿者,補之以梯。去平地有六七丈,壁有石坎,大如斗,中有泉水盈一掬,冬夏不涸,鐫“
觀音泉”三字。靜室之結構猶未就也。
美麗的傳說給人以美好的享受,但觀音岩外觀外貌,山水爭艷,亮麗如畫,巧奪天工的造型,更能吸引人的眼球。深入洞內,層樓疊閣,閣中有閣,景中有景。觀音岩口有一扇山門,上刻有“觀音岩”三字,大門有聯云:
“觀聽四方岩,到此如臨東海;
音容千古在,何須別問西天。”
門上左前有石像附壁,右是人工建築的“
小南海”。你知道是如何得來的嗎?相傳觀音岩小南海原為地名,是南海觀音賜的。南海在遠古時候是一個繁華的大墟場,後因洪水衝擊,江水灌入,地基下陷,淪為湖泊。南海遭災之後,成為一片古海,當地人們受苦受難,無法生存,南海觀音大發慈悲,便乘坐蓮花台,駕五彩祥雲、掌托甘露瓶,手持楊柳條和蓮籽來到這裡。觀音降退了洪水,插上了楊柳枝條,撒下了甘露,播種了蓮籽,茫茫南海便楊柳成蔭,湖水如鏡,荷香千里,魚肥牛壯,野鴨成群,菱藕遍湖,好一派仙骨風境。南海觀音為之命名“小南海”。治理完畢,南海觀音正欲飄然而去,恰巧遇到“八仙”之一呂洞賓雲遊到此,呂洞賓跪拜道:“菩薩慈悲為懷,普救眾生脫離苦海。”觀音道:“洞賓聽著,難得得你一片好心,要成正果,你就在此地積德行善普救生靈。”說完,拂袖飄去。呂洞賓照觀音的吩咐,真心誠意地修道行善。呂洞賓從西天搬來一塊巨大的磨盤,放在劍峰山腳下,作為人們居住之地。可是這巨大的磨盤不斷轉動,使居民整天提心弔膽。呂洞賓又移來一座陡壁山峰,鎮住了磨盤,又在磨盤中間建造了一道觀庵院。人們為了感激觀音菩薩的大恩大德,便在觀音當年立腳的地方,興建了一座庵院,取名為“觀音岩”。當然,傳說永遠是傳說,但“小南海”旁有一條石階盤旋通上頂層可是真的,庵院右側岩石上刻有“
靈岩”兩字,可是清代道光年間桂林書法家劉廷玉的真跡。
進門往右,沿階登樓,便到了第二層“佛殿閣”。佛殿依岩而建,鑲隔朱漆花板,雕刻“八山過海”、“唐僧取經”圖案,形象逼真。仰頭望頂,八角頂板似盆,倒懸鯉魚、蝙蝠、神龍浮雕,栩栩如生。佛殿門朝耒水,鐘鼓相對門前,幡帷高懸,龕內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像。殿門外有八角香爐與天橋相向,香爐高數丈,下有烘門,上有化爐,兩邊有對聯云:
“玄妙納中,祝融布化,
氤氳成匯,頑石點頭。”
橫批為“化過”。
這裡終生香火不斷,鐘鼓相聞,信者如織。過道岩石有泉眼細流,落入井中,色清味甘,夏涼冬溫,不枯不溢,人稱“甘露神泉”。沿石階攀登回曲,可上30米高的九層佛閣。
第三層以上的殿宇,全是雕樑畫棟,重檐歇山式的屋頂。第七層有奇石屏穴,置千手觀音塑像;在岩壁小石洞中,有一塊天然岩石,形似觀音佛像,故名“觀音岩”。
到了第八層,可以登高望遠,城廓山川盡收眼底,憑窗遠眺,耒水白帆點點、俯視扁舟如葉,遠瞰青山如黛,江岸綠草茵茵,河水沉如碧玉,水鳥翻飛逐浪,石獅江心回首,真叫人有憑虛御風、心曠神怡的感慨。
在江邊聳立一塊屏風石,相傳是觀音梳妝用的鏡子。與觀音岩對峙的鳳凰山半山腰上,還有一形如和尚坐禪的岩石,俗稱“童子拜觀音”。如果到此旅遊,可別忘了拜讀永興縣政協副主席的題觀音岩聯:
“甘露灑人間,現清淨身,說平等法;
慈航通彼岸,以自在力,顯大神通。”
張學良將軍於1937年2月21日至永興縣城,並遊覽了觀音岩。 譚全剛題湖南永興觀音岩 : 西極旃檀地; 南天紫竹林。 |
題觀音岩詩聯 原郴州楹聯協會副會長鐘華益(新邵人)題 觀音岩聯: 觀音臨水嬌容美, 梵宇伴崖結構奇。 諧幾個文人拜佛, 留三分真意抽籤。 題臥江石獅聯: 獅臥江中知冷暖, 水流天外忘春秋。 《夜泊觀音岩》 [清] 舉人 - 陳振玉 櫓聲搖曳下江灘, 境轉靈岩得異觀。 童山截ye凌雲峙, 獅石爨(山元)帶霧看。 更擬詰朝瞻拜暇, 最高樓上快憑欄。 [清] - 嘉慶《郴州縣縣誌》卷37 觀音岩 [清] 進士 - 彭而述 半是人士半鬼工, 層梯曲檻各玲瓏。 樵岩欲望蒼鷹下, 漁火時連古洞紅。 別有山河成大地, 居然樓閣在空中。 忽聞南雁催歸棹, 誰謂衡陽果斷鴻? 載[清] - 嘉慶《郴州總志》卷28 觀音岩 [明] - 曹璉(永興人) 怪石如猊表地靈, 巍然獨臥大江心。 凌風吹浪奔滄海, 入夜澄波對碧岑。 真與天光同瀲灩, 肯隨月色共浮沉。 何當一日文殊至, 並駕觀音赴海淥。 載《萬曆郴州志》第六卷 《觀音岩紀勝》(序)(摘錄) [清] 舉人 - 李家德 危峰插漢, 上獨有天; 飛閣臨淵, 下疑無地。 曲檻回嶺頭之日, 層梯嵌峽谷之雲。 結構乘虛, 玲瓏入妙。 峻峭則石屏聳立, 蔥蘢而林木繁蔭。 象倚壁以長閒, 坐老洞中歲月; 獅截流而穩臥, 鮮吹江中波濤。 斜抹一灣, 僧梵與漁樵競唱; 參差兩岸, 寶旃與花鳥齊飛。 晴空遠吐山嵐, 接氤氳於一氣; 雨後新迎曉綠, 開艷景於三春。 禪榻茶香, 塵心初靜; 筠簾煙裊, 午篆方長。 聽鐘磬之聲聲, 頓開覺路, 望檣帆於陣陣, 早被迷津。 時而碧水澄鮮, 夜則冰輪映澈。 杯傾竹葉, 笛起梅花。 居然海上嶠壺, 非比人間圖畫。 收錄於《湖南歷代名人辭典》、《郴州歷代詩文選注》、歷代省志、縣誌、筆記、小說等 |
觀音岩天然八景
永興縣白頭獅觀音岩正面似僧帽形,殿閣前臨,江水潭深。佛殿第一層過道中有清泉從岩縫流於石井,色清味甘,為庵內生活用水。名曰“甘露神泉”,八景之一。第二層為佛殿閣,殿堂懸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於1985年重建觀音岩時題寫的“大雄寶殿”匾額。第七層有奇異小石洞,內有石柱極似觀音,故此得名“觀音岩。佛殿建在岩洞中,磚木砌成,憑岩為頂。殿內及風景區周圍,又有奇特的天然八景。
一、象鼻附石:在岩右側靈岩下,有一石突出似大象頭部,宛如象鼻附石。
二、深潭無底:殿前臨江似小南海,深凹莫測,傳說有人試用0.35斤絲線下沉還未盡底。
三、臥江石獅:江中有一石突出水面,狀如雄獅,傳說石獅能隨江水潮漲大小升降而還淹沒。
四、甘露神泉:佛殿第一層過道中有清泉從岩縫流於石井,色清味甘,為庵內生活用水。
五,觀音在洞:佛殿閣第七層內有一石柱極似觀音,清代修建時依石塑成千手觀音蓮座於石龕中,文革時損毀,現已修復。
六,老猿憩途:岩後山上有石似猿,似在路旁休息,上世紀七十年代被水泥廠放炮採石而毀。
七、石僧拜佛:岩對岸的鳳凰山半山腰,有一石似和尚坐禪拜佛,也稱“童子拜觀音”。
八、梳妝有鏡:岩西岸兩百米處,有一石似屏風,光平似鏡。傳說觀音梳妝有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