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披雪瀑記》是清代文學家姚鼐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先寫披雪瀑,從石壁墜入石潭,如入罌中,奮而再起,雪沫四濺,形如龍蛇奔騰,聲如驚雷轟鳴,氣勢磅礴。後半部分寫宋人石刻,言之鑿鑿,以靜觀的態度出之,最後以人生得失難測而物的顯達隱晦無常作結,感慨良深,餘味深長。這篇散文短小精悍,文詞凝鍊,精巧有致;比喻的運用使寫景格外的生動形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觀披雪瀑記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惜抱軒文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姚鼐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觀披雪瀑記
雙溪歸後十日,偕一青、仲孚、應宿,觀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東流兩石壁之隘,隘中陷為石潭,大腹弇口若罌,瀑墜罌中,奮而再起,飛沫散霧,蛇折雷奔,乃至平地。其地南距縣治七八里,西北距雙溪亦七八里;中間一嶺,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厲,若故為詭愕以相變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石潭壁上有刻文催乃端習,曰:“敷陽王孚信棗連達道、建安陳信臣、榮陽張曉子厚、合淝皇甫升。紹聖而子正月甲寅。”凡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損焉。以茲瀑之近依縣治,而余昔嘗來游,未及至而返。後二十餘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後觀茲瀑者多矣,未有言見北宋人題名者,至余輩乃發出之。人事得失之難期,而物顯晦之無常,也往往若此。余以是慨然而復記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披雪瀑:安徽桐城著名的風景點之一,位於今桐城市區西北。
⑵一青:左世琅,字一青,安徽桐城人,作者的親戚。
⑶仲孚:左世經,字仲孚。
⑷應宿:張若兆,字應宿,安徽桐城人。
⑸隘:險要之處。
⑹大腹弇(yǎn)口:腹大而口小。
⑺罌(yīng):盛酒器,小口大腹,比缶大。
⑻蛇折雷勸駝朵奔:形如蛇行、聲如雷鳴地奔流。
⑼幽邃(suì):幽深。
⑽峭(qiào)厲:鋒芒外露。
⑾詭愕:怪異驚人之狀。
⑿紹聖丙子正月甲寅:指1096年正月二十。
⒀損:毀,壞。
⒁履(lǚ):踐,到。
⒂發:顯現,呈現。
⒃期:預期,預料。
白話譯文
游雙溪回來後十天,我偕同左一青、左仲孚、張應宿前往觀賞披雪瀑布。披雪瀑布的水源出於西山,向東流經兩面石壁的隘口,隘口內陷,成為一個大石匙夜喇潭,就像一個大腹小口的瓦器一樣。瀑流墜落於瓦器之中,水流沖盪,再度濺起,飛起的水沫飄散如霧,水流像蛇一樣曲折蜿蜒,如雷奔騰,最終落於平地。這裡向南距離本縣治所七八里,西北方向距離雙溪也有七八里。中間有一座山嶺,嶺上山林幽深,水石陡峻,好像是故意成為詭譎駭人的樣子而變化與此的,這是我們縣裡的一大奇景。
石潭壁上刻有文字:“敷陽王孚信道、建安陳信臣、滎陽張蟯子厚、合肥黃甫升。紹聖丙子正月甲寅回。”總共三十六個字。在“信臣”“皇甫”“甲寅”三詞的下面,各有兩個字缺損。因為這個瀑布鄰近本縣治所,而我往日曾來遊玩過,沒有到達這裡就回去了。之後二十多年,直到今日才到達這裡。前前後後觀賞這個瀑布的人太多了,沒有說見過北宋人題名的,一直到我們這些人來到,才發現了這些題字。人事的得與失難以預料,而萬事萬物的顯著與隱晦變化無常,往往就像這樣。我因此感慨萬千而又寫下了這些。
創作背景
這篇遊記作於乾隆四十年(1775)七月,作者偕友人先游雙溪(見《游雙溪記》),十日後復游桐城西山附近的“披雪瀑”,並寫了這篇簡短的遊記。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篇遊記堪稱《游雙溪記》的姊妹篇。從所記景點看,雙溪在桐城以北龍眠鄉境內,距城約十里之遙;披雪瀑在桐城以西原毛河鄉境內,距城八里,均為桐城附近著名的遊覽景點。從遊覽時間看,游雙溪多肯永在前,游披雪瀑在後,前後相距不過十天,從中可見作者遊興之濃以及對家鄉山水的喜愛。另外,這兩篇遊記均寫得小巧精緻而又情韻生動。
這篇遊記全文不足三百字,寫景狀物極為生動。前一部分交待技雪瀑水源所出之後,描摹瀑下深潭:“大腹弇口若罌”生動的比喻把景物的形狀逼真地再現於讀者面前。以下再狀瀑布恥擔淚匙:“瀑墜罌中,奮而再起,飛沫散霧,蛇折雷奔,乃至平地”。五個鏗鏘有力的短句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勢,將瀑布的氣勢、聲威和形狀和盤托出。其中“墜、奮、起”等幾個動詞更是筆力千釣,生動傳神。
文章後一部分,記敘了石潭壁上所存的宋代石刻文字。披雪瀑近依縣城,游者眾多,然而此前從未聽人說過發現宋代石刻,作者不由得發出感慨:“人事得失難期,而物顯晦無常。”世上客觀存在而暫未被人們發現的事物很多。這種寫法與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在引導讀者欣賞景物的同時,給人以深刻有益的啟示。
名家點評
文學批評家王鎮遠《姚鼐文選》:“雖然篇幅狹小,卻寫得文詞凝鍊,精巧有致,其中比喻的運用,使寫景形象生動。”
作者簡介
姚鼐(1731~1815),清文學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官至刑部郎中。主講江寧、揚州等地書院歷四十年。曾歸戒受業於劉大搬,是“桐城派”古文家的代表人物。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工詩文。為文主張義理、考據、辭章合而為一;作詩兼采唐宋,以清雅為宗。著作有《惜抱軒文集》。
創作背景
這篇遊記作於乾隆四十年(1775)七月,作者偕友人先游雙溪(見《游雙溪記》),十日後復游桐城西山附近的“披雪瀑”,並寫了這篇簡短的遊記。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篇遊記堪稱《游雙溪記》的姊妹篇。從所記景點看,雙溪在桐城以北龍眠鄉境內,距城約十里之遙;披雪瀑在桐城以西原毛河鄉境內,距城八里,均為桐城附近著名的遊覽景點。從遊覽時間看,游雙溪在前,游披雪瀑在後,前後相距不過十天,從中可見作者遊興之濃以及對家鄉山水的喜愛。另外,這兩篇遊記均寫得小巧精緻而又情韻生動。
這篇遊記全文不足三百字,寫景狀物極為生動。前一部分交待技雪瀑水源所出之後,描摹瀑下深潭:“大腹弇口若罌”生動的比喻把景物的形狀逼真地再現於讀者面前。以下再狀瀑布:“瀑墜罌中,奮而再起,飛沫散霧,蛇折雷奔,乃至平地”。五個鏗鏘有力的短句寫得有聲、有色、有形、有勢,將瀑布的氣勢、聲威和形狀和盤托出。其中“墜、奮、起”等幾個動詞更是筆力千釣,生動傳神。
文章後一部分,記敘了石潭壁上所存的宋代石刻文字。披雪瀑近依縣城,游者眾多,然而此前從未聽人說過發現宋代石刻,作者不由得發出感慨:“人事得失難期,而物顯晦無常。”世上客觀存在而暫未被人們發現的事物很多。這種寫法與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在引導讀者欣賞景物的同時,給人以深刻有益的啟示。
名家點評
文學批評家王鎮遠《姚鼐文選》:“雖然篇幅狹小,卻寫得文詞凝鍊,精巧有致,其中比喻的運用,使寫景形象生動。”
作者簡介
姚鼐(1731~1815),清文學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官至刑部郎中。主講江寧、揚州等地書院歷四十年。曾受業於劉大搬,是“桐城派”古文家的代表人物。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工詩文。為文主張義理、考據、辭章合而為一;作詩兼采唐宋,以清雅為宗。著作有《惜抱軒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