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以駐地觀巢圩得名。觀巢原名鸛巢,”鸛“是一種水鳥,因地處低洼,四面環山,中間形成盆地,好像一個鳥窠,故名。現簡稱觀巢。解放前夕屬觀巢區觀巢鄉,轄14個保。解放初屬二區,下分七個鄉。1956年轄燎原等14個高級社,加上歐里鄉的南布、告田高級社,黃溪的上沂高級社。1958年成立觀巢公社,1980年湖陂大隊復歸觀巢公社。1983年改鄉,1995年改鎮。1997年,面積90平方千米,人口2.5萬,轄觀巢、社頭、茂山、上汾、楊家、洋潭、共青、京橋、南布、上沂、漢泉1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茂山村,距仙女湖管委會24千米。
地理位置
觀巢鎮位於
江西省中部偏西,新余市東部,袁河中下游,新余城區所在地。東界
樟樹、新乾,南連峽江、
吉安,西接分宜、
仙女湖管理區,北鄰上高、高安,距省會南昌160公里。地跨北緯 27°50',東經114°58'。
觀巢鎮位於渝水區西部,轄觀巢、社頭、茂山、湖陂、上汾、塂背、漢泉、上沂、南布、荊橋、共青、楊家、洋潭1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觀巢。境內屬丘陵地帶,西南高,
向東傾斜。仰天崗環繞東南,有山溢口,名為吉閘,孔目江穿越鎮間。新歐公路穿境。
經濟概況
觀巢鎮是水稻、
棉花種植區。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崛起了兩大新的農業基地:一是湖陂
葡萄種植基地,種植面積已超過1000畝,是全市最大的葡萄園。主要品種有超級無核、黑密、
瑞士等,果子成熟於7—9月份,成熟的果子味甜、色艷、果大,每年可向市場供應優質葡萄200萬公斤。二是港背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達500畝,盛產早
苦瓜、早
茄子、秋延後辣椒、
西葫蘆、
西紅柿、
黃瓜等,主要銷往城區各大農貿市場。
仰天崗腳下的觀巢林場是該鎮旅遊業重點開發區。所轄範圍3471.5畝,林木繁茂,四季常青,泉水不斷,是休閒、娛樂的理想勝地。觀巢鎮2001年正式啟動開發旅遊業,已建成一座“垂釣山莊”,每逢周末,前來釣魚者絡繹不絕。其他正待開發的景點有:大理寺左少卿
張固之墓、黃公道人墓葬地轉鼓土夌、張均海官廳門樓等。其中大理寺左少卿張固之墓屬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農村建設
觀巢鎮在
新農村建設中始終以“二十字”方針為總體目標,按照“積極引導,多方參與,規劃先行,突出特色”的原則,充分尊重民眾意願,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取得實效。觀巢鎮有新農村建設示範村14個,其中省級5個,市級4個,企業5個。該鎮確立了“整體推進,重在發展”的工作思路,把新農村建設中心工作放在“發展生產”上,要求各
示範村結合本地實際,大力發展“一村一品”。鎮村兩級幹部深入基層,深入各示範村和當地民眾一起進行磋商、研究,制定可行性計畫,確立了各示範村“一村一品”發展方向。社頭村委山下村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當地農民蔬菜種植經驗豐富,且積極性高,因此將蔬菜定為該村主打產品,努力建設成為觀巢鎮
蔬菜生產基地;洋潭村
魚塘多,水質肥,擁有養魚的天然優勢,該村將漁業作為今後發展方向;觀巢一組、二組地處集鎮鬧市,緊靠新歐公路,交通便捷,個體運輸紅紅火火,該村以發展壯大
運輸業為奮鬥目標。其它各示範村根據本地實際都確立了“一村一品”。如社頭的反季節蔬菜,上汾村委山仔上的
葡萄,共青村委范家的米糖都很有特色,規模也越做越大。
氣候特點
觀巢鎮自然優越,物產豐富。渝水區屬
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
,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冬極短,土地肥沃,森林覆蓋率近50%。渝水區
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7℃,7月份是全年最熱時期,月平均氣溫29.4℃,極端最高氣溫40.0℃。1月份是全年最冷時期,月平均氣溫5.4℃,極端最低氣溫-7.2℃。由此可知,氣溫的日年變化有著一定的規律,即一種最高值出現在14時至15時,最低值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中的最高值出現在夏季,最低值出現在冬季。
歷史背景
觀巢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袁河中下游,
浙贛鐵路線上,是
新余市城區所在地。1983年新余復市後由原新余縣改為渝水區。
渝水新溪鄉歷史悠久,文化昌盛。自三國寶鼎二年(公元267年)建縣,距今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人才輩出,群星璀璨。
東晉史學家習
鑿齒,
宋朝宰相
王欽若,
明代理學家
梁寅,清建威將軍張春發,現代著名國畫家、美術教育家
傅抱石,皆文韜武略,翰墨丹青,為後人所景仰。世界風雲人物、著名
愛滋病防治專家、美籍華人何大一為當今全球矚目。崇文好學的渝水,基礎教育長期位居全省前列,恢復高考以來哺育輸送近萬名英才。勤勞、勇敢、智慧的渝水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0年,
毛澤東、
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率紅一方面軍到羅坊,召開了著名的“
羅坊會議”,為渝水在中國革命史冊上添上了濃墨重彩。
地方文學
宋至明朝,新余觀巢鎮名人輩出,他們在仕途科研之餘,筆耕不綴,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官至同平章事、樞密使的
王欽若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領銜編纂《
冊府元龜》(1000卷),此書對
宋以前的史籍作了輯佚和校勘,頗具價值。著名史學家“三劉”(劉敞、劉分文 、劉奉世),所著文集甚多。劉敞知識淵博,精通天文地理;劉分文 博記能文章,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鑑》,專職漢史;
劉奉世精通《漢書》,著有《漢書標註》等。而文字家“三孔”(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則“以文章起江西”,黃庭堅稱與
蘇軾、
蘇轍“二蘇聯壁,三孔分鼎”。
元、明時期,新余詩文創作較盛。元代傅若金,出使安南(今
越南),後任
廣州教授,著有《傅與礪詩文集》、《傅玉樓詩集》、《詩法源流》,其《詩法源流》頗具創見,為後人所稱道。著名學者梁寅,刻苦自學,淹貫五經。洪武二年(1369),明
太祖徵聘名儒修纂禮樂,他以60高齡應徵,書成後,不願為官,辭歸故里,結廬石門山,講課授經,著書立說,主要有《禮書演義》、《周禮考注》、《周易參議》、《詩演義》、《石門集》等,其中《周易參議》、《詩演義》收入《四庫全書》經部。這一時期,著名的詩文作者還有張茂頤、
黎風、
習嘉言、張春、
傅瀚、晏日曙、簡欽文、簡霄等人。
清代至
民國,讀書人增多,中舉者不少,轟動一時的有晏斯盛,他在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江西鄉試第一,次年舉進士,曾任
安徽布政使,
山東、
湖北巡撫等職,代表作有《楚蒙山房文集》。進入民國以後,象趙畹、張嶧、
李為漣等一批青年士子初露頭角,他們文嚴字秀,先後轉入科技。獨有瀛洲書院山長趙輝與門人開展詩文創作。在地方上有一定影響。趙輝死後,由門人編《趙鶴巢遺稿》十餘卷。
民間藝術
觀巢鎮通過對民間燈舞的蒐集普查,發現各種不同風格的燈舞形式達幾十種之多,保留並流傳至今的主要有《鳳凰舞》、《獅子舞》、《推車燈》等。清末民間有“章家獅子,萬家鳳,集市
花鼓,
元宵燈”之說。
燈舞藝術:《鳳凰舞》為城北街道辦堆上村萬姓家族祖傳之民間燈舞,原系宮廷燈舞。據傳明朝進士、
翰林院編修兼兵部給事中萬發祥返鄉探親時,將該舞全套人馬(舞蹈、樂隊、道具)帶回村里,作示範表演,並授給萬家青年人,因萬發祥是萬家村人,故《鳳凰舞》又稱《萬家鳳》。
《獅子舞》為觀巢鎮章姓祖傳燈舞,歷史悠久,在民間影響較大。《獅子舞》由黃、綠獅子組成,4人表演,其“吐球”、“收球”難度很大。該舞已有400年的歷史,至今仍然是春節期間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因這種形式的燈舞為章家獨傳,故又稱《章家舞》。
《推車燈》為觀巢鎮流傳的燈彩節目之一。據傳清乾隆年間,有一年元宵節,觀巢古鎮聚集著各種燈彩,相互獻藝,方圓十里爭看花燈,鎮上大戶人家的小姐也破規出門,在男僕女傭的簇擁下,乘坐“彩車”載歌載舞地趕來觀燈,當彩車(即後來的《推車燈》)進入燈市時,頓時轟動全場。從此,《推車燈》便代代相傳下來,經過歷代藝人的加工提煉,表演內容與形式日趨豐富,從無聲表演變至“數板”、 “男女對唱”等有聲表演形式。
風土人情
觀巢鎮人秉性淳厚,勤於耕作,節儉樸素,
應酬之事,多尊傳統禮儀。其衣、食、住、行隨潮流,趕時髦。穿著由保暖型向美觀型轉變,追求質量好,款式新,舒適美觀。飲食多以
大米為主,喜食麻辣食品。住房城鎮多以四至六層的
鋼筋混凝土結構的
商品房為主,農村多為一家一戶的二至三層的磚混結構小樓。分宜的婚喪喜慶曆來隆重,農村結婚基本沿舊,城鎮花樣不一,好講排場,擺闊氣。
殯葬,過去禮儀繁瑣,花費巨大,現在農村仍多以
土葬為主,城裡多為火葬、火化後,
骨灰有的入土,有的葬入
公墓。分宜人崇尚禮俗,有“人情急於債”、“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之稱,還有“紅喜事不請不賀、白喜事不請不怪”的規矩,對生育、婚嫁、祝壽、節日、喪葬、遷居等均有饋贈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