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海外歸國,創辦《新青年》雜誌。他們在北京大學與魯迅、胡適等新文化運動先鋒一起,掀起了新舊文化的激烈碰撞,並以新文化運動取得階段性勝利。之後,李大釗、陳獨秀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相約建黨。而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為了追求真理的歷經坎坷,他們逐漸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才是救國的理論指導,只有發動工農大眾才能找到民族振興的光明之路。
演職員表
演員表
以上資料參考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2022年是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音樂劇《覺醒年代》作為2022年度“大戲看北京”的重要項目之一,由北京廣播電視台與開心麻花攜手創作。該劇力求通過與以往不一樣的藝術視角和觀眾喜愛的方式再現經典,將真實的歷史縮影搬上舞台,共同打造一部兼具厚重家國歷史與年輕化現代審美、反映“覺醒年代”中革命先驅精神追求的優秀音樂劇作品。
該劇以同名電視劇為藍本,歷時一年多創作完成,前後創作劇本十餘稿。
音樂舞美
劇中共出現了33首原創音樂,貫穿說唱、電子、交響等多種風格。在保留電視劇版的人物刻畫、敘事語言的同時,該劇採用通唱式的藝術方式來保證故事的完整性和多線敘事表達。常見音樂劇里,演唱出現於抒情表達的時候,其餘內容會有像話劇台詞一樣的“對白”。而“通唱式”需要演員們在一部音樂劇中從頭唱到尾,以這種全程無對白的歌曲聯唱推動劇情。
電視劇有43集,而在舞台上呈現的音樂劇演出時長需要控制在兩個半小時左右。在通唱式的音樂劇中所有的時空是可以加速和交叉的,用歌曲來串聯所有的場景,這樣做可以在壓縮時長的情況下保證故事的完整性和多線敘事表達。 為了渲染出動盪年代家國即將支離破碎的悲壯氛圍,舞台上設定了凹字型的建築,以及銹跡斑駁的水泥質感。在演出時,胡適出場前幾次鋪墊,在歌舞渲染下高調出場,用逐漸加速的說唱表達胡適與辜鴻銘新舊學派思想碰撞的激烈。魯迅創作《狂人日記》的段落也運用了節奏感強的說唱和集體舞,再加上變幻的燈光,彰顯作家的情感和尖銳的批判性。劇目結尾,李大釗、陳獨秀相約建黨舉拳宣誓,共同演唱《國際歌》。
演出信息
前期宣傳
2022年6月24日,北京廣播電視台與開心麻花通過“雲發布”的形式正式宣布雙方共同出品音樂劇《覺醒年代》;11月24日,該劇卡司官宣。
2023年3月9日,該劇正式開票。
演出場次
作品評價
《覺醒年代》找到了現代史詩音樂劇的樣式,呈現比較成功,演員們的表現很精彩。兩個半小時的舞台作品不太可能面面俱到,該劇想要囊括的人和事太多,整部戲節奏有些過快過滿,沒有松下來的瞬間。如何在兩個半小時內不斷創造戲劇懸念、讓觀眾迫切地想要看到事件和人物命運走向何方,如何更加突出主線,是可以重點改進的方向。(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系主任、教授黃凱評)
《覺醒年代》從敘事性來看,完成得很好,從陳獨秀、李大釗在日本開始探尋救國之道,到他們最終堅定理想、宣誓建立一個能讓中國走向光明的政黨,作品結構是很完整的。33段原創音樂從開頭貫穿到結尾,許多事情都要通過唱來完成。唱段要在很快的節奏中完成敘事功能、做到條理清晰,唱詞要既有生活用語,也有表達思想的語言,這些都是很難做到的。
風格化的音樂很有記憶點,比如辜鴻銘的音樂自信幽默,很有喜劇感。魯迅的說唱與《狂人日記》結合,是人物心情與思想的合理外化。這些唱段不僅調節了敘事的快節奏,還非常貼合人物形象。除主要角色外,音樂劇中也有很多功能性人物出現,充分體現並利用了戲劇假定性。《覺醒年代》中出場角色眾多,而功能性人物可以同時扮演多個角色,很好地覆蓋了音樂劇的需要,這是只有舞台藝術才具有的優勢。
與此同時,該劇的節奏太快,而且敘事性唱段雖然多,但很相似,沒有太大變化。很多同樣描繪大場面的經典音樂劇運用了獨唱、二重唱、三重唱、大合唱等各種各樣的形式,把不同情景區分開來。在現有敘事上改變一下節奏形式,或許能進一步提升作品的觀感,是否要因此刪減體量很大的台詞、唱詞,也是可以進一步衡量的方向。(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院長、教授 關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