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12日,一支由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俄羅斯等國海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海洋考察隊,在執行國際深海鑽探計畫的第56和第57航次時,“格洛瑪·挑戰者”號考察船在日本海溝及其附近海域的十多個地方進行鑽孔,獲取了長達73~1157米的地層樣品。當科學家們對這些海底樣品進行了詳細研究之後,不禁大吃一驚:原來,這個靠近日本海溝的太平洋底,竟然曾是一塊高聳在海面之上的陸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親潮古陸
- 時間:1977年9月12日
- 範圍:日本、美國、英國、法國
- 物品:礫岩層
分析,沉沒原因,
分析
從取出的若芯看,科學家在439站的第6層發現了一種奇特的岩層——礫岩層。它厚約45米,礫石呈次稜角狀,直徑從幾厘米到數十厘米,以一種英安岩為主,而且不含任何海洋生物化石,其下面的第7層則是白堊紀的暗色矽質黏土質粉砂岩。但再上面的沉積物則有大量海生生物,這充分反映出,這一海底沉積環境曾發生過巨大的變化。這個礫岩層不是在海中“出生”的,而是陸地表面外力作用的產物,包括被海水淹沒初期海水動力作用的礫石。它的存在,標誌著其下曾經是陸地。 這塊神奇的陸地大約在2200萬年前曾出露在日本列島以東120公里的太平洋海面上,東距日本海溝軸線約100公里。它長達200多公里,寬約80公里,現在潛伏在2600米深的海底,其上部還覆蓋著1000米厚的沉積物。因為著名的海流——親潮暖流現從這塊沉沒的陸地上流過,日本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的學者們就將它命名為“親潮古陸”。
沉沒原因
在水深不超過200米的近海大陸架海域,水下探險家們常常發現海底有古森林的遺蹟、沉溺的河谷、水下階地,甚至人類居住的遺址。種種跡象表明,這裡曾經是繁華的陸地。那么,為什麼過去的陸地現在被海水淹沒了呢?不少學者認為,這與地球氣候的變化有關。當地球處於寒冷的冰期時,大量的水凝結成固態的冰儲存在大陸上,致使全球海面普遍比現代低。在距今約18000-2000年的玉木冰期最盛期,亞洲沿海的海面比現在要低130-160米,從而使現今的大陸架地區廣泛出露成為陸地。以後,氣候轉暖,導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這些地區重新被海水所淹沒。可是,親潮古陸卻處在2600米水深的深海底,它的沉沒,只用海平面上升來解釋是行不通的。那么,這個深海古陸又是怎樣淪為海洋的呢?這是人們關心的主要問題。惟一合理的推斷是,在白堊紀的某個時候,親潮古陸發生過劇烈的地殼垂直運動。對於這一點,多數學者是認同的,因為人們已經找到了相類似的地質情況。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離日本海溝僅90公里的地方,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發生近3000米的垂直地殼升降,確實是十分奇特的現象。這引起了地質學家和海洋學家的極大興趣,紛紛尋找它沉沒的原因。是不是因為火山噴發或地震造成地殼垂直升降導致親潮古陸沉沒的?因為這一帶正是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的結合部,在2000多萬年的時間裡,頻繁的地震和火山噴發完全有可能使親潮古陸沉入3000米深的海底。但這種解釋無法說明下沉近3000米距離的過程。有一種流行的看法是,這塊古陸的沉沒可能是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運動的反映。可依據板塊構造理論,板塊主要作水平運動,然而親潮古陸竟能在短期內發生如此顯著的垂直下降運動,不能不使人產生疑問。一種意見認為,日本海溝是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的匯聚帶,當其東側的太平洋板塊沿海溝向下俯衝時,可能使它受到了牽引,以致把當年的陸地也拖下了海底。可是,疑問依然存在,因為這無法解釋另一個類似的實例。那是一位於北美紐芬蘭東北約550公里的海底山丘,叫做“孤兒海丘”,它現在位於海面下1797米。但深測資料卻表明,在1.35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孤兒海丘”卻是一個高聳于海面之上的陸地。後來它逐漸下沉,直到200萬-300萬年前的更新世時期才完全沉入水中。“孤兒海丘”為什麼下沉?能用板塊構造理論來解釋嗎?孤兒海丘雖然也位於大西洋與北美洲大陸的交界處,但卻不是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它和其他附近的海洋與北美大陸同屬於美洲板塊,東距板塊邊界即大西洋中脊達上千公里。因此對於它的下沉原因,眼下還難以找到比較合理的解釋。
那么,親潮古陸的奧秘解開了嗎?不說別的,它究竟是一塊曾與日本相連的半島,還是一個獨立的島嶼,人們尚未弄清楚,於是它為何下沉更使科學家們大傷腦筋。要想解開親潮古陸沉沒之謎,看來還需要藉助於後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