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計算題

親情計算題

“親情計算題”是2014年1月在網上火爆流傳開來的一個話題,中國社會老齡化持續增長,加上春節的臨近,這道“親情計算題”成為網路上的熱議話題。

其題目內容為:“假設你和父母分隔兩地,每年你能回去幾次,一次幾天?除掉應酬朋友、睡覺,你有多少時間真正和爸媽在一起?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2歲 就算爸媽能活到85歲,這輩子你到底還能和爸媽相處多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親情計算題
  • 時間:2014年
事件回顧,相關評論,專家評價,孝敬父母,

事件回顧

在網路上廣泛流傳“親情計算題”——假設你和父母分隔兩地,每年你能回去幾次,一次幾天?除掉應酬朋友、睡覺,你有多少時間真正和爸媽在一起?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2歲 就算爸媽能活到85歲,這輩子你到底還能和爸媽相處多久?
親情計算題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藍皮書》披露,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突破2億,高齡老年人口繼續增長,年均增長100萬人的態勢將持續至2025年;空巢老年人口規模繼續上升,2013年將突破1億大關。還記得那首歌《常回家看看》嗎?老人們都在盼著我們回家。日前,在網路上廣泛流傳“親情計算題”,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減去應酬、吃飯、睡覺等時間,真正能陪在父母身邊的大概只有約24小時,30年總共才720小時,差不多一個月。這樣的答案讓人感覺殘酷,又如此現實。

相關評論

我不知道,當你算過這道題的時候,心裡是怎樣的滋味與感覺?也許,你會突然意識到,未來的日子裡,你陪父母的時間,只能以“天”或者“次”來計算。而且,是見過一次會少一次,陪過一天少一天!也許,這時候,你會十分愧疚與不安。是啊,“子欲養而親還在”是多么幸福與溫馨的事情!而“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我們有遺憾又有什麼用呢?
又快到春節了,很多人應該已經早早的做好了計畫,旅遊放鬆、找朋友一起聚會,或者直接宅在家裡睡覺、網遊,當然也有很多人儘管有著一顆歸心似箭的心,不過由於工作原因需要加班,連回家的資格都被剝奪。但當算過屬於我們每個人的那道“親情計算題”之後,你真的還能容忍時光這么殘忍,同時縱容自己放棄一次次的回家機會嗎?在外讀書、工作的人們,回家看看父母吧,他們也許對你口上說工作重要,有個電話就足夠了,但他們在家中的唉聲嘆氣和牽腸掛念你又怎能知曉?“親情計算題”提醒在外讀書、工作的孩子們,如果有時間,有條件就重新回到他們的身邊吧,抓住以後生命中的每一個機會,讓這道“親情計算題”的結果別太寒酸,否則“子欲孝而親不待”,那時的我們再看到這道算術題便沒有任何意義。
親情計算題
由於不少年輕人都在外工作,不可避免地造就了很多“空巢老人”。而另一項針對空巢老人真正需求的調查顯示,23%的空巢老人表示,需要子女的日常生活照料;67%的空巢老人需要子女的精神關心關懷。在天津工作的網友林女士算了算,未婚的她每年有15天的探親假、5天年假、7天春節假期,算起來有27天的時間,但扣除往返路程和處理私事,如走親訪友的時間,真正陪伴父母的時間屈指可數,“我已早早買好回家的車票,並且有打算明年開春將二老接到天津來住一段時間,父母歲數大了,他們需要我的陪伴。”

專家評價

甘肅省社科聯副主席王鳳顯表示,現今中國老齡化日益嚴重,而隨著城市生活節奏加快,年輕人生活訴求的日益多元化,親情在年輕人的生活中居於次要地位,“常回家看看”總是會被其他事由所取代。
2013年,中國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子女“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2013年中秋節是該法律實施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但“回家的步伐”卻並未因此“加快”。王鳳顯說,孝敬父母、家人團聚並非法律強制所能做到,仍然需要社會多方面共同努力。
王鳳顯說,“親情計算題”活動可以讓年輕一族重新審視生活狀態,也是一種善意的提醒和督促,引導年輕人更關注身邊的親人,讓年邁的父母擁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襄陽社會學家陳新劍表示,當今社會工作生活節奏快,很多遊子不能經常回家,已是很普遍的現象。網友們用數學計算的方式談親情缺失,比起單純的說教,數據更加直觀,更能觸動人,希望大家多抽空陪伴父母,工作之餘多問候父母。

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除了管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讓父母擔心,除了照顧好父母的生活起居,更要關心他們的內心。很多人以為給父母買了東西、給了錢就是盡了孝道,而很少去關心父母在想什麼、做什麼,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盡孝。定期看望父母、定期給父母打電話,凡事多和父母溝通,多向父母匯報,多聽父母嘮叨,這樣的盡孝,比物質上的盡孝更重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