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屬關係

親屬關係

概念

親屬是基於婚姻、血緣和法律擬制而形成的社會關係。我國法律所調整的親屬關係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孫子女和外孫子女、兒媳和公婆、女婿和岳父母、以及其他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如伯伯、叔叔、姑母、舅、阿姨、侄子女、甥子女、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等。親屬不等於家庭成員,有親屬關係的人可能分屬於多個不同的家庭;家庭成員並不絕對有親屬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親屬關係
  • 分類配偶、血親和姻親
  • 別稱:親屬關係的並存
  • 類型:社會關係
  • 關係代表夫妻、父子、母女等
  • 學科:倫理學
分類,重複並存,法律法規,

分類

根據親屬關係發生的原因,可以將親屬分為配偶、血親和姻親三類。血親包括自然血親擬制血親,前者是指出於同一祖先具有血緣聯繫的親屬;後者是指彼此本無該種血親應當具有的血緣關係,但法律因其符合一定的條件,確認其與該種血親具有同等權利和義務的親屬,如繼父母與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養父母與養子女之間就是擬制血親。姻親是指除配偶外以婚姻關係為中介而產生的親屬,包括血親的配偶、配偶的血親、配偶的血親的配偶,姻親之間只有在法律特別規定的情況下才具有權利義務關係。
血親還可以分為直系血親和旁系血親,前者是指生育自己的和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親屬;後者是指彼此間具有間接的血緣聯繫,除直系血親以外的親屬。

重複並存

親屬關係的重複,又稱親屬關係的並存,指有親屬關係的兩人之間,同時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親屬關係。這主要因婚姻或法律擬制而形成。如在一些不禁止中表婚的國家(我國1950年《婚姻法》即一般地不禁止中表婚),表親結婚後可同時存在配偶和旁系血親的關係。又如叔侄間在收養成立後,可同時存在養父母子女和旁系血親關係。
應如何對待這種並存的親屬關係?各國法律無明文規定。傳統的親屬法理論認為,在親屬關係並存時,採取“一關係不為另一關係吸收或排斥”的原則,即並存的親屬關係各自獨立存在,各保有其固有的效力。如一親屬關係消滅,不影響另一親屬關係的存在。
但應該指出的是,當親屬關係並存,互不吸收,各自獨立時,其法律的適用採取“從近從重”原則。即同時並存的親屬關係中,適用親屬關係近者、權利義務重者的法律規定,發生該種親屬的效力;同時停止親屬關係遠者、權利義務輕者的親屬效力。

法律法規

第一,親屬的產生只能基於血緣、婚姻或法律擬制三個原因。因婚姻而產生的親屬,是指男女因結婚而形成夫妻關係,也稱為配偶。由此產生夫對妻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妻對夫的父母、兄弟姐妹等的姻親關係。因血緣聯繫而產生的親屬,限於自然血親。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伯、叔、姑與侄子女等。
因法律擬制產生的親屬。即基於某種法律行為或法律事實。法律認可主體之間互為親屬,如因收養成立而發生的養父母與養子女。因扶養關係而發生的繼父母與繼子女,均被我國法律確認為擬制血親。
第二,親屬有固定的身份和稱謂。親屬關係產生後,主體間的親屬身份和稱謂一般是固定不變的,除依法律規定外,當事人不得隨意變更和解除。親屬間的身份和稱謂,從其形成的原因和可否變更或解除的角度,可分為兩種:
一是因出生而自然形成的親屬身份和稱謂,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屬於絕對的永久性的親屬身份和稱謂。當事人無法變更;
二是基於婚姻或法律擬制而形成的親屬身份和稱謂,如配偶、姻親、養父母子女等。屬於相對的可變更的親屬身份和稱謂。也就是說,這些稱謂可依法離婚或解除收養而終止。但當事人不得隨意自行解除。
第三,法律確認一定範圍的親屬相互之間具有權利義務關係。正如恩格斯所說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稱謂並不是簡單的榮譽稱號。而是一種負有完全確定的。異常鄭重的相互義務的稱呼。這些義務的總和便構成這些民族的社會制度的實質部分。”
親屬這種社會關係與其他社會關係不同,它一經法律調整,即在具有親屬身份的主體之間產生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係。根據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互有扶養權利義務的親屬包括夫妻、父母、子女、祖孫、兄弟姐妹等。當然,法律上無扶養權利義務的親屬。如叔侄、甥等。仍可出於道義而相互扶助。法律上並不干預。我國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為禁婚的親屬。他們負有相互間不得結婚的義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