覞,讀yào,是漢語辭彙,出自《說文.覞部》,解釋為並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覞
- 倉頡:BUBUU
- 筆順編號:25111352511135
- 四角號碼:66212
基本信息,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yào
五筆86&98:HQHQ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99E
1、兩人相對而視。
2、普視。
yào
並見。《說文.覞部》:"覞,並視也。"段玉裁注:"按《祭義》:見以蕭光,見閒以俠甒。注云:見及見閒,皆當為覸,字之誤也。覸不見於許書,蓋即覞字,謂蕭光與燔燎並見,俠甒與肝肺首心並見也。見者,視也。"北周衛元嵩《元包經.太陽》:"覞於醜,冏於垠。"蘇源明傳:"覞於醜,觀夫眾也。冏於垠,照夫遠也。"一說,兩人相對而視。參閱饒炯《<說文解字>部首訂》:"並視,非二人同視一物,謂二人相對為視也。"
筆畫數:14,部首:見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𠀤弋笑切,音耀。《說文》𠀤視也。《元包經》晉覞於醜。傳曰:觀夫眾也。《類篇》或作𧡷。
又《集韻》昌召切,弨去聲。普視貌。
又《集韻》施只切,音釋。昌石切,音尺。義𠀤同。
又《集韻》昌召切,弨去聲。普視貌。
又《集韻》施只切,音釋。昌石切,音尺。義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