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覓渡》是語言優美、意味雋永的散文集,梁衡將其“滿懷憂國之情”的“政治抱負,化作美好的文學意境,這裡面既有政治歷史的咀嚼,又有山川風景的感懷,更有人生社會的思考。該書在談史敘事詠物中讓人深以求索、致知明理,獲得“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深層次閱讀享受。
作品目錄
大情大理 覓渡,覓渡,渡何處? 這思考的窯洞 大無大有周恩來 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 一個大黨和一隻小船 紅毛線,藍毛線 特利爾的幽靈 印在黃土地上的紅手印 領袖如父 馬列公園賦 |
青史如鏡 把欄桿拍遍 最後一位戴罪的功臣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 青州說壽——一個永恆的范仲淹 亂世中的美 讀韓愈 讀柳永 跨越百年的美麗 |
山川如我 晉祠 秋思 夏感 杏花村訪酒 古城平遙記 石河子秋色 吳縣四柏 蘇州園林 冬日香山 泰山:人向天的傾訴 武夷山:我的讀後感 草原八月末 九華山悟佛 在青島看房子 壺口瀑布記 長島讀海 永遠的桂林 天星橋:橋那邊有一個美麗的地方 平塘藏字石記 |
理性人生 人生沒有返程票 試著病了一回 年感 節的聯想 人格在上 享受人生 與朴老緣結釣魚台 追尋那遙遠的美麗 桑氏老人 青山不老 熱炕 書與人的隨想 聖彌愛爾大教堂 忽又重聽走西口 三十年的草原 四十年的歌 人與石頭的廝磨 在歐洲看教堂 奉獻給死者的藝術 邁索爾土王邦尋舊 佩萊斯王宮記 在美國說錢 到處都伸出一雙乞討的手 被緩解稀釋和沖淡了的環境 |
附錄 《覓渡》自注 我寫《覓渡》 提倡寫大事、大情、大理 文章五訣 |
作品鑑賞
如梁衡在自序中所述,閱讀是一種精神享受,如同吃飯是一種物質需求。這種需求由低到高可分為六個層次:刺激、休閒、信息、知識、思想和審美。文章為思想和美感而寫。梁衡的散文情理並重,以評帶傳,他寫的人物在歷史上已有定論的基礎上又重新給出評價。而這種評價又是不落窠臼的,他從人性的深層重新詮釋筆下的人物。《覓渡,覓渡,渡何處?》是寫瞿秋白的,梁衡構思了六年,三訪瞿秋白紀念館,遲遲不敢下筆,他抓住“覓渡”這個概念,境界立出。他在文中講述了翟秋白的生平,寫到“他一生都在覓渡,可是到最後也沒有傍到一個好的碼頭,這實在是一個悲劇。但正是這悲劇的遺憾,人們才這樣以其生命的一倍、兩倍、十倍的歲月去紀念他。”在文章的結尾“項羽面對生的希望卻舉起了一把自刎的劍,秋白在將要英名流芳時卻舉起了一把解剖刀,他們都把行將定格的生命的價值又推上了一層。哲人者,寧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秋白不朽。”讓人感慨追思瞿秋白從容就義的革命氣節和坦蕩無私的崇高精神,對翟秋白的人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人不但有外在的眼睛,而且有內在的眼睛;外在的眼睛看現象,內在的眼睛看本質。梁衡的散文不但勤於運用外在的眼睛去觀察,而且善於運用內在的眼睛去感悟。不論是山水散文,還是人物散文,都可見智慧的哲理與啟示,充滿大氣磅礴的深刻思想。深沉的思考與厚重的感悟,避免了簡單的抒情與表白,顯示出散文大家的氣韻。梁衡的人物散文,寫的大多是人傑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青史,家喻戶曉的偉人,還有文驚當世,傳之百代的文人,這些跨越歷史的人物從作者的筆端一一鮮活起來。《把欄桿拍遍》開篇“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這也注定了他的詞及他這個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落筆優雅如虹,厚重如山,對辛棄疾一生的理性定格,給人以深刻的觸動。應該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入木三分的概括,形象地展現了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像。
散文以審美為核心以抒情為目的,其特質就是用語言在感受美中體驗情感,在表現美中深化情感,在創造美中升華情感。梁衡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他自己的體溫,不做作,也不誇飾,順其自然地綻放,好似悄悄開放的曇花,不僅有動人的仙姿芳顏,更陶醉於其清新誘人的馨香。梁衡在他的散文中能神通萬里、思接千載,思之所至,情之所鐘,哲理和現實生活血肉一體地融合起來。
梁衡的文字誠摯而有穿透力,白描的語言形式契合質樸的內容,使人從閱讀中獲得快感。他每創作一篇文章,都能大大深化一方名勝古蹟的文化內容,使之充分煥發嶄新的文化魅力。其文化的核心、深厚的積澱和廣闊的視野,通過樸實的語言生出裂變,產生輻射,讓文章流光溢彩,聯想無限,產生持久的魅力。《晉祠》一文,入選中學生教材,梁衡用優美而純淨的語言,把晉詞的特徵介紹得具體形象,形神兼美。“綠水碧波繞迴廊而鳴奏,紅牆黃瓦隨樹影而閃爍,悠久的歷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春日黃花滿山、徑幽香遠;秋來草木蕭疏,天高水清。”這些似乎只是漫不經心,信筆寫來,自然多彩的傳神筆墨和韻味十足的生動語言,極其平易而又極易傳神,明麗天然而又活靈活現,描寫了晉祠的山美、樹美、水美,詩情畫意、悅目賞心,怡人情懷,既充溢了感性的鮮活,又閃爍著理性的光芒。
萬物雖然千差萬別,但相互聯繫。梁衡的散文注重細心觀察,善於見微知著,聯想豐富,信息量大,知識點多,總是能在事件中發掘出一些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知識和大眾發現不了的哲理。他以噴泉如涌的創作姿態,將散文的題材呈放射狀鋪開,輔之以資料的提煉和文化的比選,如春蠶吐絲、蜜蜂釀蜜般,向讀者奉獻出精心構思勤奮創作的一篇篇美文。
《在歐洲看教堂》有很大的篇幅談到教堂與藝術。除了教堂與藝術的關係,梁衡還縱覽古今,舉出了諸多名人與教堂的歷史事件,講到了在歐洲宗教與歷史難捨難分的關係和宗教與科學從對立到理解的過程。“教會壟斷了文化。其實教會還壟斷了藝術,壟斷了建築。”“教堂對教會來說,是布道的場所;對教徒來說,是尋找安慰洗刷心靈的地方;對藝術家來說,那是他手中的一塊石料或者是一塊畫布。”其鮮明的立場、豐富的知識、獨到的見解、嫻熟的藝術讓人欽佩,不僅讓人開闊視野,還給人以深刻啟示。
作品評價
山東省政協原秘書長、離退休幹部第三黨支部書記
畢泗生:《覓渡》中的不少文章,講的是大事、大情、大理,有人將其稱之為“政治散文”,讀來大有金戈迴響、盪氣迴腸之感。“人間正道是滄桑”。讀著梁衡的文字,不時被那一段段意味深長、振聾發聵的歷史敘述所感染;被那一個個彪炳史冊、栩栩如生的風雲人物所感動。梁衡先生的文章,無論寫人寫事,還是寫景寫物,都追求美感與思想的統一,既有抒情,更有言志,字裡行間充滿理性與激情。閱讀梁衡先生文章,既會受到理性薰陶、審美享受,也會啟迪心智,學到為學為文為藝之道。
出版信息
《覓渡》自2004年4月首次出版以來,已重印了近20次,首版以及修訂版信息如下:
作者簡介
梁衡(1946年—),山西霍州人。中共黨員。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臨河縣委宣傳部幹事,《內蒙古日報》記者,山西省委宣傳部幹事,《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司長、副署長,《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編審。中國作協第五、六、七屆全委會委員,全國記協常務理事。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去處》《名山大川感思錄》《人傑鬼雄》《覓渡》等,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及《梁衡文集》等。曾獲得《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