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溢價指的是小公司破產的比例高於大公司破產的比例。投資者意識到這種規模上的差別,因而要求的一個更高的收益率。
這是FF模型裡面的一個因素factor。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規模溢價
- 外文名:Size premium
外部描述
1981年,關於股票的規模溢價的兩篇文章引起了理論界的極大關注。規模溢價主要是由美國經濟學家Banz提出來的。Banz發現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總市值較小的股票與總市值較大的股票相比,獲得的收益較高,也就是說,小規模公司的股票收益比較高。經濟學家Fama和French在1992年也發現了類似的事實,從1963年到1990年,他們把在紐約股票交易市場、美國股票交易市場和在納斯達克市場中進行交易的股票每年按照總市值進行分組,然後考察每一組股票在下一年裡的平均收益。他們的研究顯示,規模最小的一組股票的每月平均收益比規模最大的一組股票的平均收益高出0.74%。此外,通過對不同國家不同時間段的數據進行類似的分析,經濟學家發現規模溢價普遍存在。
根據有效市場假說,股票間的業績的不同應該歸因於股票間的風險的不同。如果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成立,那么,小規模公司的股票應該具有較高的風險,即Β 值,因為風險較高的股票一般會獲得較高的收益,以作為對承擔風險的補償。然而,對於規模溢價來說,儘管小規模股票的超額收益中的一部分可以用承擔的超額風險來解釋,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超額收益都可以用風險因素來解釋。